2030年太阳休眠_2030年太阳休眠多久

2030年太阳休眠

2030年地球休眠大概什么时候结束

  • 问题补充:2030年地球休眠大概什么时候结束
  • 地球膨裂说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板块学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于是地球膨胀说开始活跃起来了。然而,地球膨胀说也遇到了膨胀的能量与机制、膨胀前的物质高密度、膨胀的地球不可能产生全球性的褶皱造山带三个经典难题。然而地球膨胀研究的关键是地球膨胀的证据问题,只要地球膨胀被事实所证明,就必有其特定的原因,膨胀的能量和膨胀前物质的高密度。我经过多年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出版了《探索地球的奥秘》一书,并把这本书改写成了论文《地球膨裂说》,提出了“地球膨裂说”这一新的理论,对“板块学说”提出了质疑。地球膨裂说认为,地壳在承受不住内部的压力时,必然在地壳的最薄处发生膨裂,地壳的边缘在地壳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必然向上弯曲翘起(象蒸裂的馒头,表皮向上弯曲翘起背面褶皱一样)形成山脉,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褶皱山脉形成的原因。地球膨裂说的证据:1、现在的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我们知道岩石圈40亿年前就形成了。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七大洲也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因为原始的岩石圈和七大洲都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原始的岩石圈是封闭的,现在七大洲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七大洲曾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现在由玄武岩形成的洋壳,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之后喷出的玄武岩岩浆凝固后形成的,是原始地球增加的面积。因为七大洲是原始封闭的岩石圈膨裂形成的,因此七大洲的面积1.49亿平方公里(也就是大陆的面积)也就是地球原始封闭的岩石圈的面积(也就是古地球的面积)。我们根据古地球的面积1.47亿平方公里,可以算出古地球的半径为3409公里,约为现地球半径6371公里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地球发生了膨裂。2、海水总量不变。我国科学家在珠穆朗玛锋地区发现早奥陶世至始新世中期的海相沉积层厚达1.1万米;美国科学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发现海相沉积层厚达1.2万米; 波斯湾地区的沉积岩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5000-12000米;我国华北地区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厚度一般6000——13000米。科学家在大陆上的其他地区,发现普遍存在几千米至近万米的海相沉积层,例如四川盆地的海相沉积层厚7千米、塔里木地区的海相沉积层厚近1千米。既然是海相沉积层,就一定是在海洋中沉积的。因为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最厚的海相沉积层1.2万米,那么整个地球的平均海相沉积层厚度为6000米。假设当时海洋的浑浊度为50%,要想沉积成6000米厚海相沉积层的古海洋深度就应为12000米(12公里)现代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公里,现代海洋海水平均深度4公里,现代海洋海水总体积为14.44亿立方公里。因为古地球岩石圈膨裂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所以古地球的表面积(古代海洋面积)等于现在的大陆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古海洋的深度为12公里,古海水的总体积为17.88亿立方公里。现代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4.44亿立方公里与古海洋海水的总体积17.88亿立方公里基本相等。这足以说明地球发生了膨裂。3、海洋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几百万口油井、科研探井,始终没有发现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根据海水总量不变理论,如果地球体积没有变大,那么大陆上的海水那里去了。4,海相沉积层必然在地层的最底层。因为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大陆还没有露出海面,所以大陆上只能先形成海相沉积层,不可能在大陆上先形成陆相沉积层。陆相沉积层是在8亿年前大陆露出海面后形成的,因此海相沉积层必然在地层的最底层。这也就是没有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的原因。5、欧洲和北美洲磁极移曲线。[图1]“如果把北美大陆的极移曲线叠加到欧洲大陆极移曲线之上,则需将北美大陆向东退20-30(经度),这时大西洋将消失,也就是说,从前没有大西洋,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这正好形成了魏格纳所提出的联合古陆的格局。”[1]这一有力的证据,使大陆漂移说开始复兴了。其实这一有力的证据不仅证明了欧洲和北美洲过去曾经连在一起,从前没有大西洋,同时也证明了亚洲东岸和北美洲西岸过去曾连在一起,从前没有太平洋。因为欧洲和亚洲是一块大陆,磁极移曲线只能有一条,所以欧洲磁极移曲线也就是亚洲磁极移曲线。如果把亚洲向东退30度(经度),这两条磁极移曲线也重合在一起,这时太平洋将消失,也就失说从前没有太平洋,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拼合在一起的。这不也是地球膨裂说的有力证据吗! 因此,我们从欧洲和北美洲磁极移曲线可以看出,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同时产生的。太平洋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这是地球膨裂说“地球体积可变论”与板块学说“地球体积不变论”的根本分歧。欧州和北美洲两条磁极移曲线年代越久远,两条曲线间距离越大,这充分说明欧洲大陆、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距离同时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同时逐渐扩大。这一确凿的事实证据,彻底否定了板块学说大西洋在扩大,而太平洋在缩小,所以地球体积不变的观点;充分证明了地球膨裂说大西洋在扩大,太平洋也在扩大,所以地球的体积不断增加,地球在不断膨裂的观点是正确的。6、地球为什么自转越来越慢。科学家经过测算,地球100年里1天慢千分之一秒至千分之二秒,也就是每年慢0.5秒。地球为什么自转越来越慢,地球膨裂说认为是地球体积越来越大造成的。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膨胀后的地球角动量和膨胀前地球角动量守恒,角动量mvr不变。如果半径r增加,速度v必然减少,因此既然地球半径r增加了,地球自转速度必然变慢。这就象滑冰运动员手臂伸平后,旋转速度会减慢一样。设古地球的角动量L= mvr、设现地球的角动量L1=m1v1 r1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mvr=m1v1 r1(1)虽然现地球膨胀后体积增大了,但质量没变,所以m=m1所以(1)式得rv=r1v1 (2)、根据(2)式得r/r1= v 1/ v (3)我们假设古地球的半径与现地球的半径比为1/2,根据(3)式可以看出,古地球的自转速度就是现地球的自转速度的2倍。古地球的自转周期就是现地球的自转周期的1/4。因此,因为现地球自转速度v1为一天/24小时,1年365日,所以古地球(40亿年前的地球)的自转速度v 为1天6小时,1年1460日。2003年我国科学家通过在云南发现的蓝藻化石的研究得知,地球在13亿年前1年大约500天。美国生物学家韦尔斯从生理坚硬的珊瑚虫甲壳化石的生长年轮和生长线得知,4亿年前泥盆纪时代的珊瑚虫化石上“年轮”中有400条”日轮“,说明当时1年有400天左右。理论计算和化石推算是一致的。这说明我们假设古地球的半径与现地球的半径比为1/2是正确的,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是地球膨裂,体积变大造成的。7、恐龙灭绝是渴死的。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说认为,5次物种大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7.1、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2、第2次是海西造山运动,始于3.65亿年左右,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完全相同。3、第3次是印支造山运动,始于2.5亿年,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完全相同。4、第4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始于2.05亿年,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完全相同。5.第5次是喜马拉雅运造山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7.2、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7.3、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必然走向灭绝。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从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第5次物种大灭绝中灭绝的呢?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恐龙再没地方迁徙了。恐龙为了到湖泊找水喝,因湖泊也最后干涸了,绝大部分恐龙被渴死在湖泊里了,渴死后被洪水淹埋变成了化石。当然,地球上还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龙活了下来,这一小部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这部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根据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导至恐龙最终灭绝,我们从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说恐龙蛋是渴死的,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是渴死的。因此,我们从恐龙灭绝过程可以看出,恐龙灭绝是地球膨裂造成的。如果一个理论愈能更广泛而合理地解释与之相关联的事实或现象,它就应该愈是接近真理。作者:赖柏林
  • 我太阳天秤月亮天秤金星天蝎上升摩羯 觉得这一两年运气都不咋好

  • 问题补充:我太阳天秤月亮天秤金星天蝎上升摩羯 觉得这一两年运气都不咋好 请问大师为何?
  • 最近几个月每次访谈都会遇到【天秤的悲催】,代表着沉重、考验、压力的土星去年进驻天秤后,对于太阳或者上升天秤来说,其实都是相当不容易过的,但是它是在磨练你,明年秋天离开后,天秤会深感【啊,我果然变得强壮了!】当然,萎靡地承受折磨而不肯奋发的,明天秋天后会深感:更苦了……
  • 太阳预计寿命为100亿年

  • 问题补充:太阳预计寿命为100亿年
  • 太阳巨大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烧的是氢。用科学的话来说,太阳的能量是从这样一种反应产生出来的;每四个氢原子核合成一个氦原子核,这就叫做热核反应。热核反应放出的能量非常大,一克重那么点儿氢变成氦时,放出来的能量等于燃烧15吨汽油。1公斤重的氢,抵得上几百列车煤。大家或许知道氢弹,它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大,氢弹爆炸时发生的就是这种热核反应。  在太阳那里,“氢弹”一刻不停地爆炸,已经有50亿年左右了。现在太阳上的氢,继续这样爆炸下去,大约还够再用60亿年。  这60亿年过去后,全部的氢都用光了,都变成了氦。那时的太阳就会开始膨胀,一直膨胀到现在地球公转的圈子外面。大家知道,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第2个是金星,第3个就是地球。这就是说,那时的太阳会张开大口,把水星、金星、地球,还有月亮,都一个个地吞进去。那时候太阳表面的温度会比现在低,颜色发红。天文学家给这种又大又红的恒星起了名字,叫红巨星。  当然,我们完全不必为60亿年后地球的毁灭而担忧。也许,在这以前人类就已经毁灭了。或者是地球上的人类早已迁移到另外一个星球上去重建家园了。
  • 1982年11月2日出生在平顶山鲁山县,太阳星座月亮星座和金星星座是什么?

  • 问题补充:
  • 有点难。太阳星座是天蝎。月亮星座忘了怎么算了,好像有一个表,要看农历日期和时辰。金星那些好像要结合出生地点方位之类的。
  • 太阳的生命大约有多少亿年?

  • 问题补充:
  • 太阳的寿命  恒发  人有生老病死,难道太阳也会“死亡”吗?不错,太阳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也要经历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因此,太阳有朝一日也是会寿终正寝而走向消亡的。现代天文科学认为,像太阳这类恒星的发展大体要经历如下阶段:星(际)云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成分是氢)—→原始恒星阶段(由于引力收缩,形成似星非星,似云非云的球状体,亦叫恒星“胚胎”期阶段)—→幼年期红外星阶段—→中年期的主序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能源是核心部分的核聚变反应)—→老年期的白矮星阶段—→临终期阶段。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而到达我们地球的这种能量约相当于太阳总辐射量的20亿分之一,太阳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炽热的太阳,其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有2 500亿个帕。在这样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即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太阳发光的就是这种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过去的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据天文学家测算,太阳的寿命(即稳定时期)可达100多亿年,目前它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太阳上1克氢转变成氦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而太阳每秒钟则有5亿吨的氢转变成氦。太阳上的氢占总重量的42%,太阳上现在还有多少氢呢?还有1000亿亿亿吨,它还可以“燃烧”100多亿年。那么,太阳里的氢全部“烧完”之后,太阳是否就“熄灭”了呢?不是的。科学家认为,当太阳里的氢“烧完”以后,太阳就开始收缩,温度又重新升高到约一亿度,这时便由3个氦原子转化成1个碳原子的热核反应,向宇宙空间散发大量的热,这个过程估计也有几十亿年。接着便是氧开始核反应,最后是内部物质转化为铁,这时便进入老年期的白矮星阶段。最后才进到“死到临头”的临终期,以至走向消亡。
  • 太阳的生命大约有多少亿年 .

  • 问题补充:
  • 太阳大约还有50亿年的寿命.科学家预测50亿年后,太阳会变为红巨星,不断膨胀,最终吞噬掉地球与附近行星,最终成为黑洞或爆发。
  • 根据山东养老金并轨方案 假如2030年退休企业和事业一样吗

  • 问题补充:
  • 养老金怎么计算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基础养老金,况且,个人养老金还要逐年根据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领取得越多,相对于交费来说,肯定更加划算。  例如: 根据上述公式,假定男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15×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时,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数缴纳,而社会当年平均工资2000那你的当年指数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来平均,很容易,到时候你自己都可以计算多少养老退休金的.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