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_吴文化将军

吴文化

吴文化与现代化

  • 完整问题:<吴文化与现代化>有关的材料2篇
  • 好评回答:新年好! 吴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 对于吴文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指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即狭义的吴文化,主张者多为考古界和博物馆界;二指吴地文化,即广义的吴文化,包括吴国文化的源流及后世吴地文化的发展,主张者多在社会的其他层面。而吴文化的时间跨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吴文化只是指古吴国的考古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应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两千多年来,吴文化经历了发生、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吴文化至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摄与更新: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 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吴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从明代中叶开始,则逐渐变为愈来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传播,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吴语文化。 苏州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吴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大致包括:吴文化地理的研究、吴文化历史的研究、吴文化特征的研究、吴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吴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五六十年来,吴文化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1990年以前的以狭义的吴文化为主吴文化研究以1990年为界,1990年以前的有关著述以狭义的吴文化为主,1990年以后的以广义的吴文化为主。90年代前吴文化研究的发展按《吴文化研究论文集》(1988年)中《前言》的划分可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以1936年卫聚贤等发起、由蔡元培任会长的”吴越史地研究会”为代表,主要探讨吴越民族、地理、史实、金文、考古发掘等方面;第二阶段,于1954年因镇江出土”宣侯矢簋”,并由于当时大规模建设中吴文物的大量出现,引起了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1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考释;尹焕章等人撰写了《试论湖熟文化》及《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第三阶段,80年代初期,先后成立了江苏省考古学会和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对吴文化多次进行了讨论。再加上几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一时期研究的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很大发展、提高。 1990年以后的以广义的吴文化为主  1990年以后,吴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众多吴文化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而研究方向也突破了考古学的范畴,与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互结合。1990年“范仲淹研究会”成立,同年“吴国货币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各种学科的加入、交叉、交融、渗透和多向交流,逐步建构起“吴学”这一综合性学科,使得吴文化研究上升到与优秀灿烂的吴文化相称的学术境界,获得应有的学术地位。 。
  •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 完整问题: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 好评回答: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博物馆,如果里面存放的不是瓷器、青铜器,而是时髦的家具或时尚的服装,那么,无论它多么雄伟,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的卡拉OK,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古老的建筑,古朴的雕刻和民间艺术是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传承。如果我们把北京的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笤帚胡同等等,都改成前进路、光明街、时代广场、商贸中心;如果把京剧、越剧、豫剧、沪剧、昆曲、黄梅戏等等,都改成流行歌曲,这就不叫文化,而是对文化的亵渎和破坏。  文化是一种尊重,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文化是一种尊严,文化是一种包容和爱心,看到那些手提工具肩扛行李在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工,绝不说他们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而是主动关心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其提供帮助……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 完整问题: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 好评回答: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博物馆,如果里面存放的不是瓷器、青铜器,而是时髦的家具或时尚的服装,那么,无论它多么雄伟,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的卡拉OK,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古老的建筑,古朴的雕刻和民间艺术是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传承。如果我们把北京的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笤帚胡同等等,都改成前进路、光明街、时代广场、商贸中心;如果把京剧、越剧、豫剧、沪剧、昆曲、黄梅戏等等,都改成流行歌曲,这就不叫文化,而是对文化的亵渎和破坏。 文化是一种尊重,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文化是一种尊严,文化是一种包容和爱心,看到那些手提工具肩扛行李在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工,绝不说他们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而是主动关心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其提供帮助……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 吴文化的发源地的常州吗?

  • 完整问题:吴文化的发源地的常州吗?
  • 好评回答:吴文化发源地——梅村 我们是在一个典型的江南雨天进入梅村的。烟雨笼罩下的梅村乍现眼前时,流露着一种新鲜的乡俗气质,已很难觅得“江南第一古镇”的“古意”了。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知道梅村的名声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吴地祖先——吴泰伯(或作太伯)。据称,早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朝后期,泰伯、仲雍从今天的陕西来到江南荆蛮之地,在梅里筑城建都,自号“勾吴”,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在此”(《吴越春秋》),及阖闾立,始正式迁都苏州。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有关泰伯奔吴的落脚地,眼下史学界依然流行多种说法,单江苏就为泰伯奔吴是在无锡一带还是宁镇地区就颇有争议,但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泰伯当时所奔之“荆蛮”,应指无锡、苏州一带,有关泰伯奔吴在梅里,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而关于“梅里”即“无锡梅村”,最早有东汉碑刻的记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也称:“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地区。更确切地说,古文献记载的“梅里”范围要远大于现在梅村镇的行政区划,比如,相邻的鸿声镇就应归入当时的“梅里”的区域内(泰伯募遗址现在鸿声境内)。 遗憾的是除了文献记载,目前有关泰伯奔吴的遗物、遗迹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不过在梅村地区,至今流传着大量有关泰伯奔吴、开发江南的动人故事。像“皇渡河”、“荒三千”、“九泾一渎”、“荆村”、“蛮巷”等,当地百姓给这些地名赋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虽说传说无从查考,无以为证,却给梅村历史渲染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不过,在历尽千百年风雨沧桑、战乱动荡之后,随着近期梅村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当地所能寻访到的旧址多已成了残迹。现在的梅村,最能证明其历史,只有泰伯庙和伯渎河了。 泰伯庙是后人为纪念泰伯而建,始建于汉代,眼下所剩的最古老建筑已是宋代的。以前也曾到访过这里,跟诸多的江南庙宇相似,当时的泰伯庙几乎没能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有在江南绵长的雨季里,泰伯庙也才散发出缕缕静谧幽深的气息,让人可以透过时间的雨幕作悠长的遐想。 伯渎河相传说为泰伯开发江南时所修,但在尚未得到考古证实之前,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尽管如此,作为比京杭大运河更早的古代运河,伯渎河的历史依然是漫长而古老的。据考证,伯渎河在吴王夫差时已存在。当时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下令开凿古代运河,称“邗沟”,也就是东汉《越绝书》上记载的“吴古故水道”。伯渎河即“吴古故水道”的无锡段。如今的伯渎河,黝黑的暗流,散发着雨季的腥臭,已很难让人想象,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 关于梅村,旧有的“古”已经很难与现有的“新”相匹敌了。但作为“江南第一古镇”,它延绵的文明为后世梅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储存了充足而深厚的文化养分。在泰伯庙前的牌坊上镌刻着“至德名邦”四字,可以说,它涵盖了梅村人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一种精神。“泰伯城荒德求荒,至今遗址尚流芒。”从荆蛮之地到礼仪之邦,如今的梅村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发达,梅村人在先贤礼让、开拓精神的鼓舞下,不断书写着全新的美好历史。
  • 吴文化的发源地的常州吗?

  • 完整问题:吴文化的发源地的常州吗?
  • 好评回答:吴文化发源地–梅村 我们是在一个典型的江南雨天进入梅村的。烟雨笼罩下的梅村乍现眼前时,流露着一种新鲜的乡俗气质,已很难觅得“江南第一古镇”的“古意”了。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知道梅村的名声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吴地祖先–吴泰伯(或作太伯)。据称,早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朝后期,泰伯、仲雍从今天的陕西来到江南荆蛮之地,在梅里筑城建都,自号“勾吴”,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在此”(《吴越春秋》),及阖闾立,始正式迁都苏州。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有关泰伯奔吴的落脚地,眼下史学界依然流行多种说法,单江苏就为泰伯奔吴是在无锡一带还是宁镇地区就颇有争议,但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泰伯当时所奔之“荆蛮”,应指无锡、苏州一带,有关泰伯奔吴在梅里,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而关于“梅里”即“无锡梅村”,最早有东汉碑刻的记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也称:“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地区。更确切地说,古文献记载的“梅里”范围要远大于现在梅村镇的行政区划,比如,相邻的鸿声镇就应归入当时的“梅里”的区域内(泰伯募遗址现在鸿声境内)。 遗憾的是除了文献记载,目前有关泰伯奔吴的遗物、遗迹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不过在梅村地区,至今流传着大量有关泰伯奔吴、开发江南的动人故事。像“皇渡河”、“荒三千”、“九泾一渎”、“荆村”、“蛮巷”等,当地百姓给这些地名赋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虽说传说无从查考,无以为证,却给梅村历史渲染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不过,在历尽千百年风雨沧桑、战乱动荡之后,随着近期梅村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当地所能寻访到的旧址多已成了残迹。现在的梅村,最能证明其历史,只有泰伯庙和伯渎河了。 泰伯庙是后人为纪念泰伯而建,始建于汉代,眼下所剩的最古老建筑已是宋代的。以前也曾到访过这里,跟诸多的江南庙宇相似,当时的泰伯庙几乎没能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有在江南绵长的雨季里,泰伯庙也才散发出缕缕静谧幽深的气息,让人可以透过时间的雨幕作悠长的遐想。 伯渎河相传说为泰伯开发江南时所修,但在尚未得到考古证实之前,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尽管如此,作为比京杭大运河更早的古代运河,伯渎河的历史依然是漫长而古老的。据考证,伯渎河在吴王夫差时已存在。当时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下令开凿古代运河,称“邗沟”,也就是东汉《越绝书》上记载的“吴古故水道”。伯渎河即“吴古故水道”的无锡段。如今的伯渎河,黝黑的暗流,散发着雨季的腥臭,已很难让人想象,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 关于梅村,旧有的“古”已经很难与现有的“新”相匹敌了。但作为“江南第一古镇”,它延绵的文明为后世梅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储存了充足而深厚的文化养分。在泰伯庙前的牌坊上镌刻着“至德名邦”四字,可以说,它涵盖了梅村人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一种精神。“泰伯城荒德求荒,至今遗址尚流芒。”从荆蛮之地到礼仪之邦,如今的梅村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发达,梅村人在先贤礼让、开拓精神的鼓舞下,不断书写着全新的美好历史。
  • 吴文化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

  • 完整问题:
  • 好评回答:吴文化的真正的发源地是在常州武进淹城。梅村之说不足为凭。历史上有这么几个讹传:1。关于吴太伯南奔所在地之谜。原先一些专家认为吴太伯难逃到无锡的梅里镇,其实这是唐代历史学家对《史记》的误读。太伯南奔真正的到达地是南京江宁小丹阳镇的梅里村,在那里住了几代;然后迁往镇江以东的朱方地区并在那里居住了不到100年,最后迁往在常州淹城至阖闾城之间的广大地区。先吴人在常州居住的时间是江南五市时间最长的,而先前自认是吴文化中心的苏州,吴人只在那里居住了即将灭亡的几十年。2。关于大小阖闾城相争之迷。一些思想保守知识面狭窄的专家(包括大部分苏州人和政治家)自认为大阖闾城就是现在的苏州城,小阖闾城即是常州雪堰和无锡黄埭交界处遗址古城。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不负责的,也是学术界最大的冤案,政治上最大的腐败!真正的事实是:大阖闾城即是常州雪堰的阖闾城,而小阖闾城责是常州寨桥镇靠鬲湖边的军事水寨。2000年前,隔湖和太湖是连在一起的,小阖闾城是一个军事防御的军城,上可抵御北方来敌(由隔湖向西北方),南可攻防南面之越国(由隔湖到太湖向东南)。证据1:苏州城根本没有春秋文物事实的证据,只有少量汉代历史的遗迹,这是对信奉苏州是吴文化中心的那些所谓专家的最大讽刺!而常州阖闾城的大量出土文物明显地显示出春秋时期的吴文化中心真正所在地。证据2:当时吴国与越国发生战争时,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水战。如果阖闾城在苏州,她和越国(杭州宁波金化一带)发生战争何须绕到太湖里去打?!只要在吴江湖州打仗就行了。而发生水战只可能吴越两国隔水相望。因此这又是给苏州是吴中心这个谣传的一个大耳光!所以只有常州和越国才是隔水相望的,真正的吴越春秋的所在地是在常州。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