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在哪里(重游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哪里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
书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
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皆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成为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

 

重游白鹿洞书院
自从2013年7月第一次参观白鹿洞书院那天起,内心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同年11月又与一些同行到白鹿洞,在书院里停留了三晚四日。
虽然这两年又多次到庐山山南,但是都没有机会再到书院。只能每次路过书院的山门时遥望一下。
今天终于有了机会,回上海的车票在下午,上午有几个小时的空闲。而且刚好格友老万要去书院办事,于是搭他的车从秀峰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书院。
来过两次了,第三次来,一是为了仔细读一下东西碑院里的碑刻,二是想重温一下看不够的几个经典景点。
白鹿洞书院依山傍水,五进院落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条河,河水源自庐山的五老峰,河水格外清澈。小河有个很大气的名字,叫贯道溪。
第一进院落的院门题字为“先贤书院”,前院西侧是景区解说员办公室,东侧是个小花园。
后院中央是丹桂亭和朱子亲手栽种的两颗桂花树,亭子后的两个较大的建筑西侧是报功祠,东侧是纪念朱熹和理学先贤的朱子祠。
朱子祠正中的石刻是朱子的自画像。画像上方是“学达性天”四个大字,出自康熙皇帝。
朱子祠大厅两侧悬挂着朱熹的几个著名弟子的画像,画像下有简单的介绍。老雷逐一看了每一个介绍,有些以前就知道,比如黄干和林用中(择之)。
林用中或许是朱熹最喜欢的学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参加鹅湖之会时,带着这个学生,到南岳拜访张栻时也带着他,后来到南康来做官时也带着用中。《朱子文集》中有很多首歌咏庐山山南的诗歌,有多处提到用中。
报功祠的本意或许是为了给成名的学子回“母校”报功的,目前里面是书院历代名人的介绍。
朱子祠前的两棵桂树历经800多年,仍枝繁叶茂,值得细细端详。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书院的正门,称为礼圣门,原称为先师庙门,或大成门,门上书有正学之门四个大字。此门最初是朱熹当年离开南康时留下钱并嘱咐地方官建造的。
大成门前有一个小小的石拱桥,名为状元桥。状元桥两侧的厢房名曰“泮斋”。泮(因盼)的意思是学宫前的水池(状元桥下至今仍有一个看起来很深的水池)。
回想2013年时,曾和同行的朋友们在状元桥上合影。
状元桥前立着一个非常古朴的石牌坊,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称文曲星。因此,书院或者孔庙前一般都建有棂星门。
步入大成门,便看见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又称礼圣殿,是祭拜孔子和儒家先哲的地方。殿内正中是孔子像,两侧是孔子著名弟子的石刻小像。殿堂后面墙壁上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子所书。
第三进院落的门楼上写的是“白鹿洞书院”,由赵朴初题写。院内前方是御书楼,中间是明伦堂,后面是鹿洞和思贤台。
明伦堂是当年学生上课的地方。现在堂内布置着一些展板,正中是朱子教条,左侧有介绍科举的一些资料。右侧有个出售书刊的柜台,老雷在那里购买了王阳明书写的大学古本刻石的拓本印刷。
白鹿洞本来并没有什么山洞,洞之名据说是因为整个书院位于山凹之中,藏于大山之下,与洞类似。明代时,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才有了洞,五年后,另一个知府何岩命石工雕琢了一个石鹿置于洞中。
鹿洞上方是思贤台,台后的石刻被雨水侵蚀的比较厉害,字迹已经看不大清了。
第四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崇德祠和文会堂,入口门楼上题的是紫阳书院(紫阳是朱熹的号),由冯友兰题写。
崇德祠为凹形布局,中间为堂,左右两个耳室,称为憩斋。
憩斋内布置着床和简单的桌椅,挂着几幅朱熹书法的拓片。
崇德祠后为文会堂,以前是行台,可能是给到书院的官员用的。堂前树立着的铜像是理学的重要人物周敦颐。
文会堂目前布置为大会议室。2013年的首届《软件调试研习班》就是用这里做教室。
最东面一进,也就是第五进院落的门楼称为贯道门,进门便是高等林业学堂旧址(目前是书院的办公楼),主体是延宾馆。延宾馆由朱熹创建,名字取”握发延宾“之意。
2013年和格友们来书院时,就住在延宾馆,那是第一次见到庐山老万,他盛情接待我们,刚好找到当时的一张照片,上面还有欢迎格友们下榻的海报。
还清晰记得那次来是在深秋,天气晴朗凉爽,大家晚上下课后站在院中广场上,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一边仰望满天繁星。
白鹿洞书院里保存着很多碑刻,主要存放在东西两个碑廊。西北廊在第一进院落(先贤书院)内,东碑廊在第四进院落内。
很多碑刻都让老雷感动和停留端详,而看的最久的是王阳明书写的三大长幅古文。
其中的《大学古本》里有老雷钟爱的格物致知内容,“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老雷把这三幅碑刻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带回家细读。凑巧的是,后来游览明伦堂时,刚好看到有这个碑刻的拓本印刷,装订好的两册,于是也买下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建筑和碑刻外,来白鹿洞书院要看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是枕流桥和桥附近的摩崖石刻。
书院前的贯道溪在书院东侧转身向南流,奔向山下,汇入鄱阳湖。在转弯的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横跨溪流,它便是著名的枕流桥。
石桥是古代时出入书院的必经之路,也一定是师生们休息散步时经常驻足的地方。 在桥附近的岩石上,有很多幅石刻。当天上午一直在下雨,雨水把石刻冲刷的格外清晰。
不同字体的“白鹿洞”三个大字各显风采。
桥下的岩石上也有很多刻字。
有的就刻在溪流里,比如朱熹写的枕流两个大字。
“不在深“,”琴意“,”“,”广心“,……
”广心“,”广“,大也,广心既有开心之意,也蕴含着”胸怀宽广“的意思。这两个字没有落款,不知道出自那位先贤之手。
回到家里后,查找手头的白鹿洞书院资料,也说这个石刻”作者不明”。或许作者只想留给后人两个美观的大字和美好的寄语,故意不留姓名。老雷猜测,他一定是个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