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街头篮球场,都有个深藏不露的江湖高手?

约稿。
上世纪末,我常去我们那里机床厂打篮球:老式工厂的球场,水泥地,铁筐,旁边还有观众席。
在那里打球的,除了工人,还有附近的居民,老老少少,形形色色。遇到合缘的,打熟了的,自然开心。但,怎么说呢?街头打篮球,有点像运动完渴了,喝一杯掺沙粒的水——清爽明快,爽,但也刺痛,咯喉咙。
什么东西咯喉咙呢?
——黏球不传,还来回玩儿花的。
——瞎投耍帅,还老三不沾的。
——犯规粗野,还不认的。
——自捏规则,还倚老卖老的。
还有一类人,打全场时不防守,净在前场等偷下上空篮的,队友和对手都不喜欢。
我赶上过一回:有位少年,带了女朋友来场子。那天人多,大家打全场。他不停偷下,已经招人恨;还跟女朋友抛媚眼,男生们都看得心头火起。
赶在他一次上篮时,后面一个追防,有意无意,一胳膊把他撂倒了。倒地那位,觉得丢了面子,站起来,抢到女朋友身前,拿过手机(那时候,手机还是稀罕物儿),“喂喂喂,那谁吗?机床厂这里有人打我,你们带几个人过来!”现场立时乱成一锅粥。球也没得打了,有人参与推搡,有人点指叫骂,有人嫌乱怕出事,推自行车先走了。
我和几位老打球的比较机灵,去找机床厂保安处了。之后还真赶来四个小混混,看到机床厂保卫处几位大爷,灰溜溜走了。
我也就是那回,认识了沙和尚。
沙和尚是保卫处几位大爷之一——说是大爷,现在想起来他年纪也不算大,只是发际线退得早,发型很像老《西游记》剧里的沙僧,又有几分像当时还跟蔡明搭档的郭达,所以大家就叫上了。
他是机床厂保卫处的,但有时也去机床厂浴室(我们那一带最大的一个公共浴室,所以其他居民也会去)帮忙,有时又从仓库里出来,总之吧,后勤部门,常见他晃来晃去。
沙和尚人很好。按说我们这群小孩子来打球,他要赶也能赶走,但他经常从保卫处窗口看我们打,也不说话。后来都熟了,偶尔他就边拉伸边往球场来,上身白汗衫,下头蓝短裤——如果是秋冬天,就穿一身上下一色蓝的运动衫——说道:
“我也投两个!”
沙和尚说“投两个”,还真就是“投两个”。他在场上组队打时,不怎么跑,甚至不太运球。比如三打三,他拿球站在三分弧顶,就指挥另两个人,“跑底线!”人到球到,嗖一声就传过来了,接球上篮。
队友如果拿球要单挑了,他就拍手,“给我,跑,我给你传!”接球,嗖,又传到了。如果队友跑不出机会呢?他慢条斯理托球到肩上,手腕子颤悠悠一抖,投篮了。如果是正面,就是打板;如果是底线,就是空心,总之投得极准。投进了,他还站在原地,等我们传球——我们那会儿的规矩,是赢家发球。
防守时,他也不太跑。让两个队友站两个禁区底角,他自己站罚球弧前面。“要投,让他们投。”街球场这样放投,对面总是很乐意投两下的,当然都不太准,于是沙和尚抓到篮板球,传给队友出三分线,自己站到弧顶,“来传给我,你们跑!”
就因为这种打法,所以一场下来,沙和尚不太喘,甚至都不太出汗。大家坐在看台上喘、喝自己带来的水(没带水的,去机床厂的自来水那里灌一气)时,沙和尚就自己坐一旁。
他有一次掏过支烟,看看我们,“你们都还是小孩啊?”把烟按住了。
我们都恭维他,一半是服气,一半他是地头蛇,大家也都乐意捧着他。他听了就摇手,说那算什么?
“不是我打得好,是你们打得戆。”
“不要老运球,跑来跑去,累煞!你们跑,传球,上篮,多轻松。不要老想着远投,你们罚球都罚不好,还远投。多跑到篮下,传球上篮;投近一点的半截篮,什么球打不过去。”
那会儿孩子们爱学电视直播里乔丹、大梦的后仰投篮,也被他训过,“后仰什么嘛,好好练练假动作,把背转身练练好就可以了。背转身,传球,跑,上篮,半截篮。基本功么搞搞好,什么球打不进去。”
当然有人不服气了:“个么乔丹为什么要后仰投篮?”
“乔丹为啥可以一打一后仰投篮?因为队友都跑得好嘛!”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解读了spacing。
现在想起来,沙和尚是我们见识过的,第一个打球“合理”的人。
我们都觉得他很神秘,是江湖高手。
但他的打法,又显然不是学院派——我当时有位邻居阿姨,是前江苏女篮的中锋(182公分身高,借调过国家队),当时带着无锡青年女篮还是什么的一支队伍,在无锡体育场(现在的体育公园)那里训练。我去看过:八字跑位、传球快下上篮、定点胸前投篮,路数比沙和尚要干净明快得多,投篮姿势也比沙和尚标准——沙和尚准则准矣,姿势实在很野路子。
所以沙和尚到底是哪儿学来的这一套呢?
不知道。
总之我们都很服他,打球乐意跟他一队。他不来打时,大家也念念有词,学着他打球,“跑位跑位,我给你们传!”“溜底线溜底线!”现在想起来,仿佛他念念有词的都是咒语,有特殊用途似的。
那年寒假,下过一场雪,大上午的,我叫了两个小伙伴去球场打球——那会儿瘾就这么大,无锡的冬天也还没那么严寒,雪后又容易响晴。我有个伙伴戴了露指毛线手套去:
“打一会儿手热了就行!”
到了机床厂篮球场,豁然眼前一亮:孤零零的铁圈篮筐上,挂起红白鲜艳的篮网了!——确切说,只有一边挂好了,沙和尚踏着梯子,挂另一边呢。我们忙问端的,沙和尚摆摆手,说过新年了,得有点喜气。挂个篮网,你看这感觉好多了,对不对?
我们连忙点头,对对对!
——打过街球的都知道,没篮网的球筐,进了往往是“呛啷”一声,如果是远投,赶上暮色迷离,投出去了,有时会不知道是空心篮还是三不沾。
有篮网,那才爽脆,刷刷的,出手投篮,都觉得自己投得更准了。
我们在已经装好篮网的篮筐边嗖嗖地投着,沙和尚去把梯子搬回不知道哪里去了,回来看我们打。看了会儿,忍不住出声指点:
“你们就别跑那么凶,冬天天冷,打出了汗,捂着,转回家都要感冒——我来投两个球。”
我们很高兴,连忙把球传给他。沙和尚摸着球,还在念叨,“冬天么就不要打塑胶篮球,容易对手不好,还是打皮的球……”
出手一个中投,三不沾。
我们都呆了:第一次看到他投三不沾。
沙和尚也有些奇怪,手擦着裤腿,又呵了口气,捡回篮球,“不对啊!”嗖,又一个球,还是三不沾。
“天有点冷,手有点僵吧?”有人问了。
“也不是。”沙和尚走了几步,站到罚球线,低头看着罚球线,没怎么抬头,球一推,嗖,进了,空心。
“哦哟喂,是这个篮网!”沙和尚说,“我一直不投有网子的篮筐,看着都不好瞄准哉!”
这就是沙和尚的故事——确切说,也谈不上是个故事。
再过几年,机床厂迁移,篮球场没有了,沙和尚也不知所踪了。我到了上海,到了巴黎,还是会在街头看到各色各样打篮球的人,有许多打得比沙和尚好,有许多战术素养比沙和尚精。但像沙和尚那样,明明野球的底子,打球思路却有模有样的,我没见到过。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一带打球风气,因为沙和尚的缘故,算是比较正。我后来去上海,到巴黎,总有许多街头风打得比较野。像沙和尚这样一招一式,带得周遭一群孩子都打得很有套路的,少见。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会儿很少谈论谁打得好,更多在谈论谁打得对——按照沙和尚的打法,那就很“对”。
他是我们那个时候,机床厂篮球场的无冕之王。
他的投篮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是不是在我们没看见的时候,他独自在那片篮球场上,就着没有篮网的篮筐,独自练了很久呢?
不知道。
这样默默热爱着篮球的篮球手,民间还有多少呢?
不知道。
热爱篮球不是一句空话。
尽管因为天赋限制,这些街篮高手无法成为职业球员,也打不了职业比赛,但他们仍在自己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如今,他们也有了更好的选择——路人王正在努力为这些沉默的篮球热爱者提供更好的舞台:武汉的周锐、长沙的唐日辉,全都出身街头,却成为路人王旗下第一、第二位签约球员,他们将带领奔袭小队,挖掘每一个为篮球全力以赴的年轻人。
这就是真正篮球爱好者的机会,签约、打球、参与商业活动,通过篮球成就自己。
可以来感受一下,最质朴但又最真实的篮球,是可以这样好看的。
路人王已经三周年了。
三年,第六个赛季,900余场比赛,16000多位参赛选手。自成立之初,路人王就是给最普通的篮球爱好者准备的舞台。
正如一位虎扑网友所说:
路人王——给每一个平凡的路人,闪光的球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