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不是扯平

这两天《南京家长已疯》爆文了。
一篇惊雷把“减负”“教育公平”又一次推到了台前。
我女儿的幼儿园同学有一位今年去了南京上小学,他妈妈说真是丁点儿作业没有。我问她那南京的私立小学呢?她说私立也减负,都一样。这位老母亲每天看我们在群里讨论作业,焦躁得不行,加了几个课外班不说,还每天给儿子布置作业,吃过午饭就开始发愁孩子3点就要放学,生生把一个佛系妈妈逼成了魔系。
▋宽松教育是大势所趋,但不是现在
从世界整体层面来看,全世界教育都看芬兰的趋势很明显,这个背后的原因是人类的闲暇时间多了,物质制造过剩生活舒适,粗放向上的动力减弱,精细耕作人格的动力增强导致的,宽松教育自然整体是大势所趋。
可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当今教育需求,我们的资源也没有多到能全民宽松的地步。需求大势是要宽松,但不是一步松到底。
如果南京能做试验田,不高考,直接有一个路径管道让大学录取,看看如今简单一刀切的减负能否培养出更加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的学生,倒也是个尝试。问题是谁敢呢?这得多少空子啊。
▋私立教育,是走在教育公平路上的产物不扯这么大,往小了说。优等生和后进生,富有家庭中产家庭和底层家庭,这两个差异只要存在,就肯定会有国际教育和义务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私立和公立学校、快节奏学校和慢节奏学校等等各种维度上的差异。我们家长们绞尽脑汁在外面看起来差不多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分辨出学校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氛围,去匹配自己的孩子,继而选择学区房或者去私立面试。然而,就像练兵时扯得那根线一样,现在要用一根线扯平,这就是教育公平?公平是让每个家庭自感自足。
一直我有个观点就是:私立教育的存在,是在通往教育公平的路上。让不少家长产生了误会,觉得是为富人背书。——是在教育公平的路上,并不是达到了教育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承认,就如孩子的身高有高有低,学业水平也是有高有低。高位的孩子也许是家庭有钱能全方位穿盔甲、也许是自己天赋异禀自我加码。低位自然对应是缺钱缺资源以及脑力不足或努力不足的孩子们。
那么,只要你还想让世界越来越好,教育公平就从来不是把高位上的孩子拉下马,而是让后进的人不掉队。只有资源欠缺的能比较容易的补上资源,才不会有剧场效应,才不会有赢在起跑线这种攀比。因为想站起来、想抢跑的人会发现,总有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帮助那些不争不抢的群体站更高、跑更远,那抢还有什么意义呢?
盲目打击私立学校的行为,就是拉高位的行为。当然,每当私立掐尖太过分或者学费太高昂的时候,敲打一下是没问题的,但教育部门如果想抹平它们,就是粗放扯平。如果家长想要抹平它们,我琢磨着是不是还是因为认可人家私立的优质资源,自己进不去内心产生不平衡。
另外一个理由是,私立在倒逼公立成长、倒逼公立优化自己。毕竟公立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如果是真的身不由己,那就让教育部门看到私立这种没镣铐的学校可以做好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公立自己由于亲生而浮皮潦草,那流失尖子生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有外部刺激在推行体制内教育的成长,自驱力不行那就靠外驱力,总之,不是在教育公平的路上么?假以时日,我们也很希望我们的部长能像芬兰的教育部长那么说:最好的学校是离家最近的学校。
▋家长焦虑,是系统给予的内耗
再微观一点,咱们从学校说到个体家庭层面。我们家长都不屑于说3点多就放学这类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仅从对于孩子学业本身的影响来说。
几乎每个班级都是以中等生为准来教学,如果没有一丁点儿测试,没有过程性评价(作业是其中一种评价手段),那么中等生这个学情从何评估?或许教育部门的智囊机构,也就是教育研究院的研究者们知道怎么用更科学的方法,不需要考试也可以评估,但是从实操层面,怎么让一线老师评估呢?
进一步,老师就算经验满满、心里有数,但不告诉家长,家长怎么知道孩子对知识吃饱没有、吃好没有呢?失去了作业和测试,家长真的失去了学习评估的主心骨啊。只好心慌慌地到处去乱报班,这难道怪家长吗?如果我们处在芬兰,根本不在意高考,那谁还会去心慌慌啊。以前只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家长心慌慌,现在搞得学习能力强的也心慌了,哎,多出多少内耗。
而这样的焦虑是人人都想进入的升学通道所带来的系统性焦虑,用任何减负手段都无法整体消除。现在想要靠家长端来改善几乎是徒劳的,那些不焦虑的家长原本就是升学预期低或者孩子水平高的,不能期待所有家长调整预期。毕竟令人放心的终端产品如今就大学这一种,是指放心而不是必须高端,产品太单一,要求家长调低预期?不合理。
▋ 我们渴望减负,更渴望人生卓越,什么时候这两点不矛盾了,事情就好办了国家的减负30条是全国都要铺开的,南京只是先行。从陈部长那高度的层面来看,其实减负理由很充分,也不是不可行的。可是具体落实下来如何不走样呢?3点放学、严控作业、严禁超纲、跨区检查,难道减负只是技术点的得分要求吗?
如果减负是腾出时间来抓人格,那怎么保证学校不会教孩子说谎呢?
回望我们自己经历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从松到紧的过程,从90年代到10年代也是个越来越紧绷的社会,如今想再松回去,哪里是解绑就可以回血的?
哪怕是开闸,也要一点一点的泄洪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