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专辑】《南渡北归》读书交流会

历时三个多月的阅读,
我们完成了一部
106万字长篇历史小说的阅读。
读完掩卷深思,
不禁扼腕浩叹:
各种因缘际会
深埋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
几道历史的分水岭,
几块人性的试金石,
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正如茨威格所说,
伟大者并不一开始就是光彩照人的巨星,
甚至说不上真正的成功,
然而在历史浩瀚的星空中,
他们完成了自己个人价值的升华,
如星辰一般散发出了一缕耀眼的微光。
1922班读书交流会视频
01
02
03
01
傅斯年大师二三事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屈翊民
傅斯年大师与我的相遇,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老师让我们阅读《南渡北归》,这是一部介绍大师的书,而何为大师?我思忖着。书中大师众多,我也认识了他——傅斯年。
《孟子》中有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可见,大丈夫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但我仔细一想,傅大师不正是所谓的大丈夫吗?
傅斯年可谓完美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我们都知道傅斯年是“人间最稀有的几个天才”,“海外大鳄”,且霸气十足,曾一度用他那“体积乘以速度,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来打压别人,但若碰巧遇到母亲发怒,他也会长跪不起,一声不吭。曾经,他的母亲患了高血压而不能吃肥肉,他的母亲甚至还因此发怒,令傅斯年头痛不已,权衡过利益之后,只得让其吃少量的肥肉。还有一回,傅斯年因空袭日频,让二侄儿带母亲去安徽,后知母亲未曾逃脱,因而怒不可遏,给了侄儿一人一脚,两耳光,后又托人几经周折将其救出。当时战乱纷纷,人心惶惶,因此,想找一个人无疑是大海捞针,可傅斯年只花了二十天。
《论语》中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大概就是傅斯年的孝道吧。
傅大师也着实是一个怜惜人才之人。
在《南渡北归》里,傅斯年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梁思成、梁思永二兄弟向蒋介石寻求补助,可是,我们知道梁启超是这两人的父亲,而他曾一度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导致其对国民党的统治产生了种种不利,恨屋及乌,且二万——三万并非小数,尤其是在当时战火连天的情形下简直如同天价。此举遭到蒋介石漠视,因此傅斯年便开始接二连三地向朱家骅求助,直到他答应为止。且书中也曾说,梁启超虽影响巨大,但与傅斯年并无交往,且当时傅斯年的经济状况差到了为了招待一个客人而去借钱的地步,但他对于梁思成与梁思永并非与常人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反而热情为其申请补助,傅大师怜惜人才的特点可见一斑。
傅斯年更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
当初,重庆十分危急,飞机对重庆的轰炸,单论其声音,即使远在李庄也可听得一清二楚,但他没有走,他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因为他有责任在身,且他深知自己的岗位需要他。
傅斯年身为学者,同样也有着家国情怀,也会为国家的好事而高兴。
当时,广播刚宣布“日本小鬼子投降了”时,他先是目瞪口呆,后是欣喜若狂,再然后简直如疯了一般,平日里滴酒不沾的他竟拿起了一瓶泸州大曲,欢呼着跑到人群之中,最后没力气了,才回原处睡觉,第二天下午仍爬不起来。
何谓大师?我慢慢在傅大师的一生寻找到了答案。傅大师,可谓真大丈夫矣!
02
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杨旭凯
《南渡北归》,这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在抗战时期南渡西迁的生活故事,突出的描写了傅斯年,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精神品质。其中我最喜欢的大师就是闻一多。
抗战时期,人人都不富裕,闻一多先生也不例外。闻一多先生在战前的清华园时代,生活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然而抗战爆发后,则是急转直下。倘若把其他联大教授说成是“穷”,那闻一多先生就是“更穷”,甚至是“最穷”。因为闻家有八口人,然而此时战乱不断,物价飞涨,闻一多先生所承载的压力之巨和自己内心的苦痛,真是难以言状。为了养家,闻一多先生把唯一的一件皮大衣送进了当铺,结果不到一星期就感冒病倒在床,他的妻子只得含泪向其他教授借了点钱,把那件大衣拿回来。到了第二年春天,家中实在没有衣物变卖,闻一多先生一咬牙把自己心爱的几本线装书卖给了联大图书馆。对于整日与图书打交道的闻一多来说,这无疑是在挖割心头之肉。在学校里,还得时刻警觉,躲避日军的轰炸。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保证心理不会崩溃的。可是闻一多先生却没有任何抱怨,依旧潜心于工作。他常常足不出户,仿佛已沉浸在其中,写出一部又一部著名作品。难以想象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结出的。闻一多先生,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始终抱着一种对学术的责任感和热爱,顶住种种压力,为知识奉献一份力量。大师,他当之无愧!
闻一多先生向来都是潜心学术,对政治无心过问。不知从什么时候,突然就搁下书本一脚踏上了“斗士”的不归路。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闻一多先生也正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邻居吴晗。最初吴晗也并不过问政治,因为受到共产党人李文宜的影响,他也成为了一名“斗士”。接着他便受中共组织委托,物色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加入民盟。吴晗马上想到了闻一多。慢慢的,闻一多先生便跟随吴晗而来。这时,一直猫在一边的中共组织就出面助一臂之力,多次做闻一多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找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1944年闻一多先生由吴晗介绍加入了民盟。作为斗士,当然要拥有一种毅然的精神,这种毅然便是坚持不懈,敢于斗争的品质。当闻一多先生还是学者的时候,他刚开始教学,有的学生便有些不满,明明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新月派诗人,却来教古典文学,这有点说不过去,于是闻一多先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计划,上至《楚辞》,下至《唐诗校补》。这里便是坚持不懈精神的体现。闻一多先生也曾经与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叫板,丝毫不惧,竟把傅斯年给震住了。又坚持不懈,又敢于斗争,这便是闻一多先生的毅然。有了这种毅然,接着闻一多先生便开始与国民政府斗争。发表演讲宣言,通电,出壁报,演话剧。为了反对国民反动派的统治,他拼命向前,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李公朴被国民党暗杀,明知自己也有危险,可还是参加了李公朴生平事迹报告会,在演讲上痛斥国民党特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面对危险,他从容不迫,慷慨淋漓。他热爱人民,嫉恶如仇,正气凛然。为革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闻一多先生,对学术他呕心沥血;为人民,他全心全意;报国家,他舍身忘死。闻一多先生,人虽往矣,但他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他的大师风范将会永存于我们心中!
03
梅贻琦校长与学潮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谭棱云
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那时在李庄,按照辈分排列,几乎是所有人的前辈,颀长的身材,常配上一身青衣长衫,棱角分明,五官立体,再配上当时文人学者独特的气质,以及身为校长磨练出的不怒自威的形象,在当时称得上美男子。当然,一开始真正吸引我的目光的,还是清华校长这个名头。
既然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又是在那么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南渡北归》中,学潮是非常代表性的话题,关于梅贻琦,也重点描述了两次学潮。
在《南渡》中,第一次是清华中一些带头煽动学潮的学生,他们将本不想用过激手段的官兵打倒,甚至捆绑吊在树上,可不料大兵们后的反击,抓走了二十几名参与者。由此,有人认为抓捕的名单是教务长潘光旦提供的,便抢其手杖,对之兴师问罪,而梅校长一句:“你们如果认为学校把名单交给外面的人,那是由我负责。”这样一句刚强的话,一反梅以往谦逊的态度,让现场的学生悄然而去,后又召集全体学生,引导大家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对待,并保证会保释那二十多名学生,从这次学潮,可见梅的从容和维护教师,以及对学生的悉心关照。我想,拥有这样好的,开明的校长,的确是清华的一大幸事吧!
而在《北归》中的有关梅的一次,学潮事件明显比《南渡》中的严重的多。四人死亡,多人受伤,使愤怒的学生们罢课,而且拥上街头进行抗议宣传活动,和全国各地高校遥相呼应,这不仅使蒋介石、李宗黄等人不知所措,也更让梅贻琦、傅斯年等负责人、教授们为难,学生坚决罢课,让傅与梅有了辞职的念头,后又做出了若至20日人无一人上课,便集体辞职的公告。这是怎样的困境,让曾经团结一心,当时一股清流的清华成这样,让那么不舍的学生和清华的教授们竟做出集体辞职的公告呢?一股独木难撑,孤苦无助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心中本以为到来的转机,而情况却大出所料,并直线下降,这对于梅、傅等人又是一次次打击,问,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局面,梅贻琦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直到这次学潮暂告一个段落的呢?这就是梅心中对清华的爱和对学子的期盼了,也让我们真正理解苏轼的“古之立大志者,不怕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在《离别》中,虽无什么学潮,但却描写了梅贻琦的病逝,梅至台湾,想用清华基金在台湾新造新竹清华校园,梅之所以没有听胡的话,立下遗嘱,原来是梅将一切融入“清华”,给自身并未留下任何遗产,这如何不让人为之动容,梅一直在为清华做奉献,一直心系学业和学子们,不愧于“清华校长”的称号!
梅虽是一代大师,在社会文坛中举足轻重,但却仍保持自己谦逊有礼的态度。梅爱喝酒,也能喝而不闹酒,可喝酒过多到底是不好的,而梅在日记中也有事后自责的记载。他也曾不相信,当时从东方传来剧烈的轰炸声是“轰炸重庆的回响”,可真正亲身认证后,却能够坦然承认,并发出感慨,表达出了梅贻琦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心,这又怎么不符合人们心中对于大师的认识呢?
梅贻琦,这样一个“梅”,还真是符合梅在人心中所代表的高洁品质,和李约瑟对之的赞美“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
04
老金二三事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罗雅轩
最近,我读完了一套厚厚的书——《南渡北归》。它讲述了一位又一位大师在那样的战争年代所经历的故事。而在这众多大师,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老金,金岳霖。
最先遇见并注意起金岳霖时,是在他那般痴迷地爱着林徽因之时。他那般深爱着林徽因,却仍是拱手将林徽因让给了梁思成,自己却只是一直默默陪伴。为什么呢?因为金岳霖知道了,梁是真心爱着林。那般善良的老金呵,只是想着不要伤了别人的心;那般忠厚的老金呵,却是为了林徽因而终身未娶,一心陪伴。金岳霖深爱着林徽因,却始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试问还有谁,能像老金这般痴情而又默默付出?这样一位痴情的男人,不由得让我有点好奇他的故事。
我曾以为像金岳霖这样理智而又出过国留学的厉害学者,定是有些绅士派头或器张气焰。谁知生活中的他,竟那般憨直,甚或是说呆呆的有点可爱。
闲来无事,老金迷恋起了养鸡和蛐蚰等小动物。而有一天,老金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赵元任家,请赵元任太太杨步伟赶去帮忙。杨步伟她是干什么的?她的专业可是妇产科啊。老金急急地叫杨步伟去帮忙,人家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呢,哪知是老金家一只母鸡生不出蛋来,卡在后窗的半当中。情急之下,这才让杨步伟医生赶来帮忙,帮一只鸡助产。你说这是啥事,真叫人哭笑不得。谁说那些大师级人物都难以接近高雅端庄的?瞧瞧这朴实随和的老金!
有一回,老金糊涂得连自己是谁也都不知道了。老金给陶孟和打电话,电话那边的小保姆问“您哪儿?”意恩是问你是谁。而老金竟一时忘了自个儿是谁,但又不好意思说,可能说了人家也不一定信。老金好言相劝许久,小保姆仍是不依不饶,就是说不行。无奈的老金问着自己雇来的洋车夫王喜,恍然中一个“金”字总算让他回过神来。老金刚兴奋地对着电话那头表明自己身份,人家却早已挂了电话了。原来那些厉害的大师,也会有这样犯糊涂的时候。这样呆呆的、迟钝的老金,就和一位慈蔼亲切而平和的普通老人一般。
老金不仅是“痴”和“愚”,他还有点“直”和“憨”。有一次吴宓公然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情诗,众人认为此举不妥,推举老金去劝说吴宓以后多加收敛。而老金稀里糊涂地找到吴宓说:“你的诗如何我们不懂,但是,内容是你的爱情,并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这是私事情。私事情是不该在报纸上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你瞧瞧这糊涂的老金,竟把人家的爱情比作他自已早晨上厕所。也无怪乎吴宓听了后悖然大怒,而老金竟还像个木头般呆呆地一直站着听吴必骂了许久。事后老金还一本正经地自我检讨说:“我把爱情和上厕所说到一块,虽然都是私事情,确实不伦不类。”这样一个熟憨的老金,真让人气愤又好笑。
当然,这都是几个生活中的逗人片段。就金岳霖而言,当然有他痴迷研究、学术严谨的一面,否则金岳霖就不再是金岳霖,而成为王岳霖或什么张岳霖,甚或是东北胡子出身的军阀张作霖了。
老金一生所搞的逻辑哲学真正能能懂的人不多,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则是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可谓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深远影响。老金对学术的认真更是到了痴迷程度。一次敌机突袭,老金正伏案赶写那视若生命的《知识论》,且灵感大发,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待警报解除,逃难的师生归来并把他叫出,他这才是回过神来,高呼一声“幸哉”。由此可见金击霖对他的学术研究是用心至深。冯友兰先生也曾对金岳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知识论》是一部“技术性高的哲学专业著作”,并认为其应该“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金岳霖——一个幽默憨直的学者,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师,一个守卫爱情的骑士。对于爱情那般忠贞,对于生活那般随和,对于学术那般严谨,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老金。
05
从“大使”到“校长”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唐嘉铭
《南渡北归》这本书讲述了在抗战大爆发之时,先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流亡西南,再到抗战胜利时,知识分子的遭遇,最后进行了离别一事。三部书,看了很久,想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胡适。
说起胡适,看过《南渡北归》的人因该不会特别陌生。在第一部《南渡》之中有一部分他的戏分,第二部占了决大部分,第三部只有一丁点儿出场。要是问:为什么我要写他呢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被他的容貌吸引了。他有一张炯炯有神的眼睛,戴着一副眼镜,脸上尽是一副君子,绅士的神情。当然,这只是开始,单单一副容貌并不能成为大师,可当我了解了他的事迹之后,敬佩之情,涌上心头。
大使驻北扬国风,文学大家,爱打牌要问此人何人也唯我北大胡先生。在这首自创的小诗中,包含了胡适的工作、身份、兴趣爱好,胡适担任过驻美大使,也十分爱打牌,回国之后更是担任了北大校长。首先,我们先不说他这个人,先说说他的人生。
胡适一生坎坷,经历了大起大落。他的童年生活十分阴暗,他的父亲在五十岁时与第三位妻子生下了他。在他仅有三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如果是一般人,幼年丧父,可能已经崩溃了,成为行尸走肉一般。可胡适是一般人他反而化悲痛为动力,可能已经崩溃了,可是,胡适岂是一般人?父亲的去世,让他更加努力的学习,终成为一代大师。在一九零六年,他教考上了中国公学。为以后的经历打下了基础。四年后,也就是一九一零年,他前往美国留学,拜了一名当时世界闻名的大师为师—–约翰。杜威。这次事件成为他日后他非凡成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美国出任大使期间,他为中国成功向美国贷款。
胡适的人生经历已经说完了,我们再来说一说他这人与他的事。《南渡北归》当中,主要写的是他出任美国大使与担任北大校长二事。在他担任美国大使期间,他做了两件意义重大的事。 一,为中国成功向美国贷款。二,让美国卷入远东地区的战争。在为中国贷款成功之日,胡适写了一首诗,诗曰:
偶有几茎百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在这首诗中,胡适以过河卒子自喻,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时,愿意为国献身的精神。
胡适有一场著名的英文演讲,名为《中国在目前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此次演说,连电台的人员都感到太厉害了!他们要求修改,可胡适表明宁可取消,绝不修改的强硬态度。这个演讲一放出去,使整个美国西海岸都为之震动,让许多对日本侵华事件事不关己的美国人感到汗颜。《南渡北归》的作者岳南也说,这篇演讲是他为中国抗仗做出的最大贡献。这篇演讲发出去,胡适不知要得罪多少人,可他还是做了,这是一种国大于个人的广阔胸怀。这是一种“大师”精神。
还有一次比较出名的演讲,名为《日本侵华战争》,在这篇演讲中,他运用了武侠小说的手法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的现状,我会毫不犹的说,中国正在大出血中走向死亡!”
虽然胡适为中国做了如此大的贡献。但蒋介石依旧派出自己的娘舅去美国,这个人,就是宋子文,宋子文处处排斥胡适,打压胡适,结果宋子文真的成功了,胡适被架空,失去实权,只是挂个虚名。导致胡适与外界失联了。并且,宋子文直接致电蒋介石,表达对胡适的不满,甚至要求撤职胡适,由于胡适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便没有实行了。但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心,小人怀患,胡适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下来了。
在一九四零年十一月,胡适在日记中摘抄了这样一段话:“《封神》十九回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里,表达了胡适一心为国操劳,却想不到备受搀言诋毁的愤懑痛苦之情。最终,胡适被遣回国,任北大校长。
在北大,胡适与教授,学生们一起励精图治,专心治学,让北大得到了极速发展。对北大,他同样怀着深情后谊。
胡适从一位书生大使,到实际意义上的“大使”,他还是一名文学大家,曾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拒绝。为了国家兴亡,他两肋插刀,忍辱负重。大师一称,当之无愧。
合上书,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真正君子,那么胡适必是其中之一。
06
给傅斯年大师的一封信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屈玉婷
敬爱的傅斯年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生,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我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了岳南的著作——《南渡北归》。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您的名字,也是我第一次去了解您,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对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我知道您是一个不畏权势、淡泊名利的人。当您在台大当校长时,您就给台大来了一个“大换血”,将70余名不合格的教授和职工都开除了,里面也不缺乏有后台的关系户,可您却从来都不考虑他们会不会报复您,您只是一心想把台大做的更好,而事实也证明,您的决定并没有错——“无论是傅的追捧者还是被赶走的对立面,在回忆这段往事之际,都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傅斯年,台湾大学在那样动荡的时局中,想要在短时间中迅速崛起,奠定一个现代大学的基础,确实难以想象和不可能的。”这是书中写到的一段话。这就是您,您从不会因为权势而退缩。
我知道您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您去北大处理事务,在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陈雪屏小姐是否与伪北大教员交往,她说仅限必要场合。其实在工作中与谁有交集又怎么会是自己决定的呢?陈小姐已经在很努力的远离他们了,可您还是不满意,当场就暴跳如雷,说:“ ‘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而后还表示坚决不会录用伪教职员,并且还应该将他们进行“斩立决”。
您是一个惜才的人,可一旦这“才”跟叛国沾上一丁点儿关系,您就会立马翻脸,容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容庚在考古学这一领域有极大的地位,他所作的《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标志青铜器研究由旧金石学进入近代考古学的里程碑,具有化时代的意义”,您对他也十分看重,可当他去伪北大任教师,您就和他从朋友变成了敌人。在亢山针结束后,她来找您,可您却把他拒之门外,破口大骂道:“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还命人将他扔了出去,就连报纸上也刊登了此事。最后,您虽然接见了他,却也没有让他进入北大。就这样一代才子终其一生也没能再次进入北大任教。这就是您,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人。
除此之外,您还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冲动的人。世人都称您为“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我相信,如果没有您,没有您为北大和台大及一些其他学校所做的贡献,或许今天台湾的教育就不会达到这样的高度。您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我们都应该向您学习,不仅是您的知识,更是您的精神。
大师精神永垂不朽!
一个敬仰您的中学生
2020.5.30
07
傅斯年二三事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魏喜庆
最近,老师组织我们阅读了《南渡北归》这套书。这套书主要讲述的是在中国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们的逃亡与生活,以及在抗战胜利后他们的生活与交集。这套书共分为厚厚的三本,第一本《南渡》主要讲的是他们的逃亡及流离生活,第二本《北归》主要讲的是他们回归旧地后的发展与生活,而第三本《离别》讲的是他们在“文革”中遭受的洗礼及离世。他们这些知识分子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滋养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而在这“群英会”中,我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傅斯年。他的独特个性与性格,以及他的精神,令我难以忘怀。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军阀混战,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但这英雄不是打枪的英雄,而是在学术上驰骋疆场的英雄,他们就是抗战时期流亡在外的学术大师们。而论学术功底,素有“学术大鳄”之雅称的傅斯年可谓是主帅之一。
傅斯年,字孟真,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兼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儒学经典,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他还是大名鼎鼎的“五四运动”领袖人物之一。优越的成绩,使他天生就有一种傲慢、偏狂的气质,他的盛气凌人的做派,真可谓是一生都没有改变。
傅斯年求学时曾留学欧洲,由于受到了“欧风美雨”的“浸淫”,以及从小受到的“新思想,新文化”,使得他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大为不满,特别看不起那些乡村私塾先生模样的人,以及那些从未放洋的本土传统学者,称他们为“土鳖”,大有蔑视之意。和其他的“欧美派”人物一样,平时接物待人最讨厌唯唯诺诺、如覆薄冰的“土鳖”。身为“特大号海龟”,他在对自己一手创办的史语所招募人才中,特别青睐于那些西装革领、头带博士高帽的留洋“海龟”,而对于那些从未出过洋的“土鳖”们不屑一顾。比如有一次,要请一位发掘的专家,最终有两名候选人:一位是十分著名的金石专家,另一位是留过洋的考古博士,所有人都摇摆不定,当问至傅斯年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除了西洋的考古方法更加先进外,更重要的是他对西洋以及“海龟”们的信任与对西洋文化的崇尚与热爱。不仅在学术上,在生活中,傅斯年也对“土包子”们做不屑一顾之状。比如他和没有留过洋的、不懂英语的土包子们说话的时候,时常是抬着头,两个鼻孔向上喷气,做霸气与不可一世之状,说话就用英语说话,搞得对方不知道此人物“呜哇叽啦”地在说些什么,傅斯年就以此戏弄“土包子”们,其实如果仔细看,你就会发现他给别人的信中也掺杂着英语,一些他的演讲、发言也是,让人不知所云。
傅斯年还是一个十分好面子、暴躁的人。他的肥硕身躯是人所共知的。有一次,傅斯年和“土鳖”钱穆思想上发生冲突,积怨愈来愈深,傅斯年声称自己从不读钱某人的书。而当有一个人问到时,傅斯年又把钱穆文章中的卑鄙之处一一列出来,于是遭到了那个人的质问。傅斯年一看大事不妙,感觉很没面子,恼羞成怒,又晃动着山包似的身躯,试图用自己“体积乘速度”的绝招给予对方致命一击。那个人自然是嗫嚅着后退,缩头勾背地逃走了。
其实我一开始时,是特别讨厌傅斯年的,因为他盛气凌人、嚣张拔扈、排斥异己、专好面子,但是当我看到他的民族气节和负责,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
在西南联大解散、各回旧地后,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但他一进入北大校园,就抡动大刀阔斧,对北大的“伪教授”来了个大“杀戳”。早在北大南迁时期,就有一些教授留在了北大校园,而后又为日军服务,成为了傅斯年所认为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大汉奸,向来最痛很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文士的傅斯年,对于这些甘愿为日本人做事、不顾民族大义的“伪教授”,当场下令把这些“汉奸伪教授”通通开除,一脚踹出北大。众教授皆力劝之,认为那些“伪教授”们也是身不由己,被逼无奈,才勉强在日军的统治下教书的,但傅斯年却一一反驳,并坚定地说:“我决心扫荡之,绝不为北大留此劣根!”“劣根”二字,道出了他多少民族气节啊!他认为汉奸就是劣根,如果不“劣”就一定不会“奸”。在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傅斯年的眼中,他们这些“伪教授”可谓是犯了多大的滔天罪行!面对记者的提问,傅斯年悲愤地说:“我的职务是叫我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大保持干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是的,这才是他真正的使命!一个强烈的爱国使命:让北大保持一个干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一旦有“伪教授”存在于北大校园,那么它就失去了干净的身子!何谓“干净”,在傅斯年看来就是没有汉奸!他对北大的最大贡献便是辨忠奸,并力除之!最后,他特别说明:“这个话就是打死我也是要说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多少英雄气概!对于日本的厌恶,从另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在史语所校一本巨著时,当时没有中国的这本书的善本,有人建议参校日本的善本,傅斯年却坚定强硬地说:“即使日本有善本也不用。”由此可见,在傅斯年的心中,爱国情怀比学问更重要!
他的民族气节,还体现在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逃往台湾后,他担当“抢救学人”计划的总负责人,虽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但骨子里对国民党的忠诚却是始终如一,且有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的“妄念”,他对国民党的忠诚,确是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的民族气节,着实让人敬佩。
他对于学生同样也是亲切关爱、一视同仁。他在台大时,对台大的污浊空气深恶痛绝,遂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让那里品学兼优的学生进来,让那些只懂拿钱的教职工滚出去。经过他的改革,台大校园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师资力量突飞猛进,蓬勃发展,使台大成为一所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学。短短一年间,能取得如此成效,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对学生的爱,也是无微不至、无人可比的。有一次爆发大规模学潮,武警冲进学校里来抓人,场面极度混乱,傅斯年虽英雄迟暮,但宝刀未老,立即摆出“太上校长”不可一世的态度及霸王姿态,告诉执行的武警:“不能有流血事故,不然我就跟你拼命!”“拼命”二字,把他对学生的关爱与亲切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如此真切的话语,看到这些,谁又不会热泪盈眶呢?在他的保护和竭力疏通下,所有学生都无死伤,抓去的学生全被放回。相比之下,台湾师大就没这么幸运了。有几十名学生被抓走,还有几名被枪杀。台大所有的学生都对他感恩戴德,在他因劳累去世后,所有的台大学生都泣不成声,大家目送着这位给台大带来转机和希望的伟人,依依惜别。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也因没钱买衣服而黯然神伤,大有种英雄迟暮之感,令人潸然泪下。
现在我们看傅斯年,不只是单纯的“傅大炮”“学术大鳄”的称呼了吧。他不仅是一位学术英雄,更是一位力挽狂澜的乱世民族英雄!
岳南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大师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像“傅钟”一样永远振奋鼓舞着我们。这些战时流亡在外的大师们给我们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因他们顽强的精神,给历史留下光辉的一页,永远激励着后人们。
可我始终相信:大师之后还有大师。
08
一代大师刘文典
——《南渡北归》读书札记
永州李达中学1922班 陈善楷
《南渡北归》这本全景再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第二部《北归》中,我就发现了一位中国的“国宝”。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可书上的“国宝”并不是大熊猫,而是另一位“国宝”——刘文典。
“国宝”之称由来
刘文典于1889年生于合肥,早年时留学日本早稻大学,还追随过章太炎、宋教仁、孙中山等人。但不得不说,刘文典既是一位才高学广的“博雅之士”,又是一位持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以煌煌大作《淮南鸿烈集解》与《庄子补正》十卷本震动文坛,为天下儒林所重,连蒋介石也连连抬举他为国宝。从此,“国宝”这一称号便传开来了。在我看来,刘文典他对中国文学的钻研之深,不畏强权和爱国之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宝级大师。
“国宝”之傲气
“国宝”刘文典可谓是现代版的李太白,面对当时中国独一无二的铁腕强人蒋介石,也是一副“我是国宝我怕谁”的傲慢姿态。甚至敢在对抽烟喝酒极度厌恶的蒋介石前旁若无人的点燃香烟。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刘文典捏了一把汗,因为蒋介石这位连骄狂霸道的傅斯年也深为敬重的强人,想解决掉刘文典也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情。
蒋委员长见刘氏如此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正如佛头抹粪、太岁头上动土丶灶王爷跟前撒尿,顿时火冒三丈。
蒋氏与刘氏时互骂了一阵子后,蒋总司令怒火冲天,直接将刘文典拳脚相加的“胖揍”了一顿。谁曾想刘文典竟然来了个“礼尚往来”,三两下就让蒋介石住进了医院。
刘文典他这种敢于与蒋介石拼上一家伙的胆魄与精神确实让我深感敬佩,他敢于与不知强多少倍的对手作斗争,也让我为之钦佩。
“国宝”的铮铮铁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刘文典一家未能及时逃出长沙,只能暂时蛰伏下来。期间,先是胞弟因从事日伪工作被刘文典逐出家门,后是原北大同事周作人登门劝说刘文典到伪教育机构任职,被刘文典强按怒气拒绝之后,日本人为拖他下水,干脆派日本宪兵持枪闯入刘宅强行搜查,刘文典仍是不就范。他拥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可谓大师中的榜样,值得所有人学习。
巨星陨落
刘文典流转云南大学任教,到1957年,声势浩大的“反右”斗争开始了。刘文典因以往的“反动言论”被校党委定为“中右”分子。又过了一年,全国各高校开展“向党交心和大破资产阶级法权”运动,“国宝”自然不能幸免,他被贴了一张充满侮辱其人格的大字报。向来以骄傲放纵的独特文人风骨处世的刘大师自是不服,直接对那张大字报和会上批评言语加以嘲讽。看到这儿我不禁很是疑惑,因为他知道如果对这些批评进行反驳,只会被定一个更严重的罪名。他难道不知道吗?不,他知道。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也知道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但他终究是反驳了回去,这样一来,他被校党升级为死不悔改的“反动学术权威”,使得全校师生集中火力进行批判。
无数次的揭发批判,不断的指责与严厉痛斥,使刘文典的精神意志终于垮了下来,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刘文典不仅垮了,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最终,一颗国宝级的学术巨星就此陨落。这样一位爱国的著名教授最终给他的不是万人敬仰,而是无尽的批判,这令我感到了无限的悲哀。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09
活动剪影
眼里有光,心底有火,肩上有担…..
活动颁奖
微语录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送你一匹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芝兰悦读
爱语文,爱生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