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见陈近南_所谓平生不见陈近南

平生不见陈近南

鹿鼎记韦小宝跟康熙关系更好还是跟陈近南关系更好?陈近南要他杀康熙他没杀,康熙要他杀陈近南他也没杀

  • 问题补充:鹿鼎记韦小宝跟康熙关系更好还是跟陈近南关系更好?陈近南要他杀康熙他没杀,康熙要他杀陈近南他也没杀
  • 陈近南是韦小宝的师父,是他最崇拜的人(虽然陈近南真没为韦小宝做什么教什么,反倒是韦小宝为天地会做的多一些),同时陈近南代表的是反清复明是社会非主流想法,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最被当局者忌讳的,稍有不慎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这份对师父的崇拜尊敬和不愿违背主流价值观使得他没听康熙的话杀了陈近南。康熙是韦小宝的朋友,对他那么信任而且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跟韦小宝分享,特别是康熙这个朋友还是九五之尊天下第一无人能及,就算韦小宝再把康熙当朋友,心里肯定还是牢牢记得康熙是皇帝的,而古人对皇权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和尊敬,所以从朋友角度和君臣角度来说,陈近南让韦小宝杀康熙,韦小宝都不会杀。说不上跟二者谁关系更好,毕竟代表的利益群体不一样,只是看怎么选择了。
  • 为人不识陈近南?

  • 问题补充:请问后面是?八马堂堂训?
  •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这样的赞誉,在金庸小说群侠中是难得一见的。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要说一说。 按照小说的说法,陈近南本名陈永华。陈永华,确有其人,是台湾郑氏的军师,又是姻亲——陈永华的女儿嫁与郑经的长子郑克璧为妻,因而,陈永华拥立大公子自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小说里没有提这层关系,我们也只当没有好了,若非历史小说,原不必拿历史来对照的。 小说《鹿鼎记》开篇便是吕留良向儿子解说“逐鹿天下”和“问鼎天下”的含义,由此《鹿鼎记》的大旨已明。但这一段如果在影视剧里表露,未免枯燥乏味,所以每一个版本都略去了,但这样一略,观众看《鹿鼎记》就摸不着东西南北了,知道小说最后才出了个鹿鼎山,封了个鹿鼎公,总算有了出处,但从鹿鼎山、鹿鼎公上,谁又能明白小说想要表达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不知鹿死谁手?”的大义来,以及由此引申的“无论谁得鹿,鹿死是一定的,这鹿就是百姓”的含义呢! 陈近南的出场,在小说里是第一章结尾处,出手杀了清廷的探子救了黄宗羲、顾炎武一行,待顾炎武他们出船看时,尽然是一个中年书生,文质彬彬的说:“贱名适才承蒙黄先生齿及,在下姓陈,草字近南。”由此,一个武林高深又颇具文质的陈总舵主就跃然纸上了。 金庸小说里有两个陈总舵主,一个是《书剑恩仇录》里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一个《鹿鼎记》里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红花会应该于史无据,但天地会确是有的:天地会又称洪门,有说是陈永华创立,也有说起于雍正时期的南少林“五祖”,武侠片中常提及的洪熙官、洪文定父子就与此又莫大关系。洪门后来又称洪帮,在后来也有称红帮的。在旧上海,红帮是仅次于青帮的江湖大帮。 陈家洛这个人似乎不怎么惹人喜爱,武功之外的其他各项能力都值得怀疑;但陈近南却是被江湖共赞为“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而且见了陈近南的人,又往往更进一步,大有“闻名不如见面”的感慨,以至深深为之折服。 陈近南的第二次出场是在天地会香堂。茅十八的“就算立刻死去”的话,比起前面的顺口溜又过分了些,难怪刁钻无赖的小宝不肯相信。但小宝一接触到陈近南,故事又特别的戏剧话,本来小宝是说惯了谎话的人,一生骗人无数,唯独在陈近南面前不说假话——因为在陈近南面前,说真话要比说假话轻松得多了。 韦小宝在小说里身份复杂,但大多身份都是不是本意:出身自然是不能选择了,当假太监是被海大富逼的,当神龙教的白龙使也是被逼无奈,当和尚是圣意难违,拜九难为师本意是要接近阿珂……但有两个身份是他真心实意要的,一个是与康熙作朋友,一个是给陈近南作弟子。与康熙作朋友,虽然如海大富所说是小孩子家的妄想,但毕竟他们难得的交谊;给陈近南作弟子,虽是机缘巧合,也是势所必然: 青木堂群雄无首,定下了谁杀了鳌拜谁当香主的盟约,结果却被韦小宝误杀鳌拜,一时哗然。陈近南审时度势,见堂中没有适合人选,就故意收小宝为弟子来领导青木堂。这样做固然有些冒险,但小宝在帮中没有什么背景,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换掉,比不得其他帮众根深蒂固。这固然是一种权谋,所以陈近南一开始还是犹豫的,只是试探性的问小宝:“如果我要收你做徒弟,你愿不愿意!”而此时的韦小宝,一路上已经久闻茅十八盛赞陈近南,一见之后种种怀疑完全冰释,对陈近南已经又敬又爱。陈近南话一出口,小宝就抓住机会倒身下跪,行了拜师礼,让陈近南无从抵赖。 天地会与沐王府谈判,突然有李西华前来,意见之奇,武功之高,令人侧目。陈近南问讯,说不曾听过李西华的名字,李西华感叹:“如果你要说久仰,我一定小看你了”,两人交手,初战下来似乎未有胜负,待明白李西华是友非敌,陈近南又对李西华坦言自己使用了凝血神爪,并表示惭愧,李西华则更为敬重。这一段描写,将陈近南的武功、人品、性格都描画得很深刻:首先,陈近南武功之高,在于不露声色能致人于死地;其二,无论对何人,都不虚与委蛇;其三,敌友分得很明白——怀疑是敌人,就先下杀手,证明是朋友再速加对治。《鹿鼎记》中与凝血神爪一样可以杀人于无形的还有化骨棉掌,但读者一看到化骨棉掌就觉得阴森可怖,听到凝血神爪却觉得是正派功夫,这固然是功夫的性质略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使用的人的区别;这正好比是《天龙八部》中化功大法和北冥神功的差别。 陈近南与小宝接触很少,但每次见面都有重要意义,把小宝立为青木堂堂主后,接连解了海大富下的毒和假太后的杀手,这里也可见陈近南的功夫,更在海大富等流之上。 陈近南遭冯锡范伏击,小宝用石灰粉解围。事后,陈近南并没有像茅十八一样迁怒于小宝,反而还夸小宝机智。可见陈近南并不迂腐,内心更是豁达。 小宝见陈近南忧心忡忡,就把自己苦心积攒的有关大清龙脉和宝藏秘密的碎羊皮拿出来,交给陈近南;陈近南却让小宝好好保管,并让他拼出碎羊皮,记住内容,然后再毁掉他。这里可以确定的是,小宝拿出碎羊皮,是出自一片孝心;陈近南不自己拿,是对小宝的信任。彼此都没有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 通吃岛上,陈近南晓施琅于大义,本来施琅已经回心转意,却被冯锡范和郑克爽搅局。又被郑克塽偷袭得中,终于殒命。临死前,还特意交代小宝不能杀郑克爽。在小说中,陈近南对郑家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但他的死却恰恰是因为郑家的二公子。 读者在此时,就特别为陈近南不值,认为这完全是因为陈近南愚忠所致。并说,杀龟大会上,陈近南和顾炎武被推为总军师,可见陈近南的威信已经压过台湾郑氏,为什么不取而代之。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所以这里大郅说一下我的想法:在我看来,陈近南是那种没有私心的人,这样的人要他自己做皇帝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会这么想?另外,杀龟大会上的人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战力,靠他们根本不具备自立的资本。 不管怎么说,陈近南死了,唯一欣慰的是,小宝在台湾做父母官时候,把董太夫人人的石像推到改立陈永华的像。但这个只是小说家的痴想罢了,要是愿意,就陪着傻傻的乐一回好了。八马堂隶属于天地会。天地会下辖十堂,包括前五房五堂,后五房五堂。前五房莲花堂、洪顺堂、家后堂、参太堂、八马堂。后五房青木堂、赤火堂、西金堂、玄水堂、黄土堂。各堂负责人曰“香主”。 也称“洪门”。清代南方主要秘密结社。 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天地会内秘籍自称系福建少林寺僧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创立;另一说法是民国以后,洪门成员称其会创自郑成功;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档案以及清代官书记载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创立。 八马堂的香主最大。相当于现在的董事长; 其次下来是堂主。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 副堂主一般是三个也称当家。相当于我们的现在的副总; 分舵主—地方一把手。一般指的是我们的现在的分公司一把手; 分舵掌事—一般为地方管理者—现在的办公室主任。 香客——属于区域小组的高级成员——现在的高级会员吧!
  • 古代的单雄信的二贤庄和宋江的梁山泊还有陈近南的天地会是跟今天的黑帮一个性质吗?

  • 问题补充:古代的单雄信的二贤庄和宋江的梁山泊还有陈近南的天地会是跟今天的黑帮一个性质吗?
  • 不一样,单雄信是绿林豪杰,土匪路霸,宋江是杀人越法,逼上梁山,求招降,陈近南是复我汉人江山,起兵结社抗清
  • 陈家洛与陈近南是什么关系?

  • 问题补充:陈家洛与陈近南是什么关系?
  • 陈家洛和陈近南都是金庸小说中人物,都是清朝人,都是中原一大帮会之主。陈家洛是金庸〈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红花会总舵。陈家洛属于完全虚构。陈家洛事迹详参 http://www.oklink.net/wxsj/jing-yong/book-sword/index.html陈近南又名陈永华,金庸小说〈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的师父,郑成功的军师,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则半真半假。陈近南事迹详参 http://www.oklink.net/wxsj/jing-yong/deer-vessel/index.html历史上的陈永华——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其父陈鼎,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甲申之变后回乡躬耕,永历二年间(1648),郑成功攻克同安,授陈鼎为教谕。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十五六岁,已补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此时下决心弃儒生业,以究心天下事为己任。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终日不倦,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上”。不久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 陈永华为人沉稳静穆,不善于言谈。但如果议论时局形势,却慷慨雄谈,悉中肯要。遇事果断有见识力,定计决疑,了如指掌,不为其他人所动。与人交往,诚字为先。平时布衣蔬饭,随意谈如。 永历十二年(1658),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1662年5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陈永华勇于任事,知无不为,谋无不尽心。所以,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永历十八年(1664),金门、厦门丢失,陈永华随郑经回到台湾。第二年,晋升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陈永华亲自考察台湾南北各社,弄清开垦情况,回来后颁布屯田制度,进行屯田垦殖。土地刚开垦时就一年三熟,不仅戍守之兵,而且当地居民都可以丰衣足食。在农闲时候又进行军事操练,所以人人都有勇知方,先公而后私。 郑经刚到台湾时,一切初建,制度简陋,陈永华就一一助他建立起来。先是筑围墙栅栏,建起衙署办公;然后教工匠烧瓦技术,砍伐树木建起房屋,以作为民居。并将都城中部分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个区,区设首领,管理事务。都城周围设34里,里分几个社,社设置乡长。在社中,十户为一牌,设一牌首;十牌为一甲,设一甲首;十甲为一保,设一保长,管理户籍之事。在一切健全后,陈永华劝农桑,禁淫赌,诘盗贼,于是地无游民,田野渐拓。他还教人们在高地种植甘蔗,用来榨糖,然后贩卖到国外,每年能赚几十万银两。教人们在沿海晒盐,不但充实了府库,还资助了百姓。当时,福建、广东的很多人都蜂拥而至,每年达好几万人。郑成功以严治理,而陈永华以宽持之,不久台湾就繁盛起来。 永历十九年(1665),台湾各项制度都已制定,并初见成效,陈永华就奏请郑经发展文教事业。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聚,便能赶上中原地方。应当择地建立孔庙、设学校,以收人材。但刚开始郑经并不接纳他的建议,并以孤悬海外,地狭民寡而作为缓行的理由。陈永华耐心地向他解释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陈说: “昔日成汤以百里之土地就可称王,周文王以七十里地而兴起,这难道与地方狭阔有关系吗?这实在是因为这些国君求贤若渴,因人材的相助才成就了事业。现在台湾沃野数千里,悬居海外,而且民风日醇,如果国君能够广收人材以助,那么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只要三十年真的就可以与中原相比,你何愁还在这一小块土地上呢?现在我们已经丰衣足食,剩下来的当是教养。如果人民只是安逸地生活而不受教育,与禽兽又有何异?所以必须择地建立圣庙,设立学校,以收人材。国有贤士,邦本自固,那么它的国运就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郑经听了此番话便接受了陈永华的建议,在宁南择地建学校。学校建成后,郑经率文武百官行施大礼。不久,又建学院,以叶亨为国子监助教,并聘请内陆名儒以教秀士。不仅如此,陈永华还在各社设立小学,聘请老师教课。规定台湾儿童8岁入小学,主要学习经、史、文章。并在天兴、万年两个州举行考试,三年两试。参加州考有名的送到府学,参加府试有名的送到学院,参加学院考试取中的话,就可以进入太学学习,但仍然月月参加考试。三年一考,考中的可以补任六官内都事。陈永华当时即任学院助教。在陈永华的大力倡导下,台湾的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当时陈永华所倡立的教育还是有一整套自上而下较完整的体系的。学校有学院、府学、州学和社学,学院相当于高等教育,府学、州学相当于中等教育,社学相当于初等教育,而且各社都必须设小学,并且鼓励原住民儿童入社学学习。这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台湾人材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当时,尽管科举制度在大陆已成为一种束缚人材培养和选用的制度,但在文教事业初兴的台湾,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陈永华可以说在台湾教育的初兴和发展方面,其功不可没。 1674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叛乱,受耿精忠约,郑经率师伐清。郑经之子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总管台湾政务,遂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 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由此可见陈永华在台湾的重要地位。果不其然,没过三年,台湾即被清政府收复。台湾归属清朝后,陈永华被移葬福建同安,回到家乡。
  • 红花会的陈家洛和天地会的陈近南哪一个更厉害

  • 问题补充:谁会厉害一些
  • 虽然是为人不识陈近南,便是英雄也枉然但最后陈家洛学成庖丁解牛神功后,已经天下几无对手。陈近南当时也不是天下第一,神龙教教主、九难神尼、海大富等人的实力不在他之下,只是他的名气很高个人觉得后期的陈家洛武功名声上更胜陈近南早起陈近南名气武功应在陈家洛之上。
  • 我听人说天地会总堂主不是陈近南是范炳荣,范炳荣是谁呀?WHO

  • 问题补充:
  • 一、起源: 天地会起源的时间,说法至少有六种,诸如“明季说”、“清初郑成功创立说”、“康熙甲寅说”、“雍正甲寅说”、“乾隆丁亥说”等等。 天地会创立的宗旨与其起源紧密相关。在现存的有关天地会文献中,无论是图像、碑亭、旗帜、腰凭、抑或入会仪式、会场的陈设、誓词、祝文、口白、诗句、茶阵、手语等,都渗透着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政治气氛和血泪仇恨。可见,“反清复明”是天地会创立的宗旨和一贯的口号。 天地会秘密文件记载,康熙年间,西鲁番“作乱”,进逼潼关,当时满朝文武无有能御敌者。康熙帝只好挂起榜文,声称有能“征得西鲁番者,封得万代公侯”。少林寺僧自告奋勇前去御敌,一举打退入侵者。得胜回朝后,他们拒受封赏,仍回寺中诵经、说法、修道。岂料反遭奸臣陷害,寺庙被焚,和尚大都惨死,剩下十八人出逃,最后只有五人死里逃生,“来至(广东)白沙湾口,忽然海面浮起旧麻石三块,石面有一只白碇香炉……底有‘反清复明’,中心有‘洪英’两字。五人抬起,当时对天盟誓,插草为香”,结拜天地会。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当其结义时,正巧又来了一位小子,姓朱名洪竹,系崇祯帝西官娘娘李神妃之孙。当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李神妃怀胎逃出,藏在伏华山,生下男儿朱洪英,后洪英生下一子名洪竹。少林寺劫余五僧便共扶这朱洪竹为主,“反(清)复明”,以“恢复中原”。这就是著名的“西鲁故事”传说。 从“西鲁故事”来看,天地会显然是由于公开反抗失败后,为蓄积和组织力量、徐图再起而创立的。诚然,“西鲁故事”是一种未必有真人真事的传说。但是,任何神话、传说决不是偶然出现和流传起来的,换言之,是其时代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因此,“西鲁故事”实际上可认为清初社会现实斗争的突出反映。 按“西鲁故事”传说,天地会首次结盟时间为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这是有清一代历史上社会大动荡的一个重要年代。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亲王吴三桂在云南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公开举兵反清。十二月,京师白莲教首杨起隆诈称明崇祯帝的三太子,组织“中兴官兵”,于北京起义。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及孙延龄等举兵响应。那些平日就与吴三桂有勾搭的贵州巡抚、提督,四川巡抚,广西、四川和陕西的提督,孤守台湾的郑经,也纷纷加入了反清的营垒。 不到半年,反清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吴三桂举兵反清,虽然实质上是一场分裂割据,但是,这一举动在当时却迎合了部分人的反满心理,明皇室(包括郑经集团),部分汉族地主、官吏、士兵及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作出反应。其中,地主阶级中的抗清之士尤为活跃。如,福建朱统锠“以前明宗室名号,纠集党羽,盘踞山谷”;一直使用南明永历正朔的郑经致书吴三桂,声称“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审军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公开表示欲与其合作反清,并将兵锋指向闽浙沿海地区。 然而,他们很快觉察到吴三桂反清的狼子野心,联想到他在清兵入关前后,勾结清兵残酷镇压农民军和南明王朝,亲自捕杀永历皇帝的种种丑恶表演,自然不再与其为伍,于是转而同业已转入地下的人民群众的秘密反清斗争相结合,利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争斗在客观上所造成的有利形势,采取“歃血盟誓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把闽粤地区一部分反清复明的力量秘密组织起来,从而导致了清初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的成立。“西鲁故事”关于少林寺劫余五僧于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歃血结盟,创立天地会的传说,正是天地会起源的具体时间的反映。 清代档案和官书的有关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清政府在镇压林爽文起义过程中,抓获了很知天地会底细的骨干分子严烟。严烟在清政府的严厉刑讯之下,对有关天地会的问题被迫作了较为详细的交代。其中,他是这样叙述天地会起源的:“这天地会闻说是朱姓、李姓起的,传自川省,年分已远。有马九龙纠集和尚四十八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后来四十八人死亡不全,只有十三人四处起会。那在广东起会的是万和尚,俗名涂喜。……那起会的朱姓叫朱鼎元,帮同传会的李姓,实不知名字。他们两家传下一个洪字暗号,所以叫做洪二房。”严烟在被递解京师之后,再次供认:“听得陈彪说,此教年代久远,从前有个朱姓、李姓同起的。朱姓叫朱鼎元、李姓实不知道名字。后来有个马九龙,纠集和尚多人。演就驱遣阴兵法术,分投传教。近年又有个万和尚,俗名涂喜,都是传教的人。陈彪曾教我两句口语:‘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生天李朱洪。’这就是天地会的根由。至李姓、朱姓起会,传说在四川。万和尚传教,闻说在广东。即陈彪告诉我的时节,他亦不能记清年份,指定地方,我更无从晓得。……同会所称洪二房和尚,并非实有其人,乃暗隐朱李二姓及万和尚的总称。”严烟的供词和“西鲁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致的。就是说,天地会创立时,是拥立父家朱姓、母家李姓之孙朱洪竹为领袖的,故朱、李为天地会之祖。而朱、李二姓即代表朱明皇朝。又因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于是由朱、李又演出一个洪姓。所谓“朱洪竹”,即“朱洪祖”,“朱鼎元”实暗喻朱明皇朝鼎革纪元。“三姓结万李桃红,九龙主天李朱洪”的天地会根由诗,其意显然晴喻当万家兄弟共结洪姓,云集天下、拥戴朱明皇朝之时,也就是清朝灭亡、明主重登龙位、鼎革纪元之日。这就充分表明,天地会源远流长,从康熙至乾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严烟的供词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天地会创立于康熙十二年甲寅的说法是正确的。 天地会创立不久,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清廷于康熙二十年(1681)最终平定“三藩之乱”,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之后,就牢固地确定了对全国的统治。这就迫使天地会向更为秘密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了一个分散传会、秘密发展组织的时期。道光元年(1821)正月,广西巡抚赵慎珍奏称:粤西天地会“会簿、腰凭”、“传授口号,俱系钞袭百余年前旧本”,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乾隆时期,清朝的“盛世”已近尾声。随着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压迫和掠夺的加重,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起来。天地会的活动日趋活跃。由于当时广大被压迫者受阶级与历史的局限,对清统治者一贯执行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的阶级实质认识不清,而将清朝的民族压迫视为本身苦难的主要根源。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过万提喜及徒众在广东、福建等地的秘密传会,天地会的组织及其浸透着的强烈的反清复明传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万提喜,又名洪二和尚,福建漳浦县高溪乡观音亭人。俗家姓郑,以万、洪为姓,显然有意附会夭地会“用洪字作暗号”,即借用洪武之号,鼓动人们打着朱明皇朝的旗帜进行反对清统治青的斗争。据严烟的供词,万提喜于乾隆年间首先在广东传授夭地会,之后,他又回到故乡观音亭继续发展会众。在传会过程中,他创立了三指吃烟茶等秘诀,“及木立斗世等暗号”。这里应该着重指出,万提喜创作的“木立斗世”暗号,不仅暗喻清朝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就要灭亡,而且实际上是号召广大被压迫者拿起武器于乾隆三十二年前推翻清朝的统治,这就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舆论准备;他亲自传授的天地会会员,成了乾隆年间粤闽一带传播天地会的重要骨干,为以后的林爽文等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作了组织准备。正因为如此,万提喜既成为天地会众所敬仰的神秘人物,又遭到清统治者的切齿痛恨。乾隆所说“天地会节经查明起于洪二和尚,今既据行义供认伊父提喜即洪二和尚,是提喜为此案传教正犯,已无疑义”,正是这种情况的突出反映。它有力他说明了万提喜在天地会的发展厉史上,确实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得出“万提喜是天地会众一向承认的创始人”一类的武断结论。 由上所述,天地会正式创立于康熙十三年甲寅的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作用: 天地会自康熙年间创立。至乾隆中叶,主要是在地下从事秘密反清活动。自乾隆中叶之后,随着社会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加剧,天地会的反清斗争日趋公开化,并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酝成林爽文起义。林爽文起义是清代夭地会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清斗争,风暴席卷了台湾全岛,历时十四个月,动员群众达数十万人,严厉冲击了清朝官吏和地主阶级,并没收其土地归农民所有。清政府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先后调动了福建、广东等省数万兵力,花掉军饷一千多万两,暴露了清廷的腐朽、衰落。可以说,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对清政权的打击是沉重的。 林爽文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有力地鼓舞了后代的反清斗争。乾隆末年至嘉庆、道光年间,天地会的反清起义史不绝书。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前十余年间,南方各地蓬蓬勃勃地展开了反清的群众运动,其中大部分是由天地会成员组织和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天地会又在广东、广西打击清统治者,造成了对统治阶级“茶毒殆遍”、对人民群众却是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这些反清斗争,对太平天国起义及其顺利发展,起了先驱的作用。以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南方各地的天地会高举着“反清复明”的政治大旗,积极进行着推翻清政权的斗争,为辛亥革命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最后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代后期,天地会在南洋各地华侨中广泛发展,并与当地人民一起为抗击欧美殖民主义当局的残暴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天地会在清代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必须予以肯定。
  • 鹿鼎记黄晓明版陈近南与冯稀饭打架是第几集

  • 问题补充:鹿鼎记黄晓明版陈近南与冯稀饭打架是哪一集,
  • 鹿鼎记黄晓明版陈近南与冯稀饭打架在23集31分38秒左右.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