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期_伯牙与子期图片

钟子期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什么什么

  • 问题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什么什么
  • 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山泉。”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烟。”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若大海。”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善哉,萋萋兮若芳草!”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炊烟!”
  •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问题补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也便于一路游山玩水,探访知音。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忽遇大雨如注,风急浪涌。他便命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这一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风止雨停之后,天空现出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望着这迷人的景色,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俞伯牙顿觉惊讶。因为古人有一种说法,人在弹琴的时候,如果突然断了弦,就表明有人偷听或者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他想到,若是在城郭村庄,尚可能有聪明好学,略知音律的人偷听他弹琴。而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郊野外,莫不是仇家索命或者盗贼谋财来了吧。忙命令仆人上岸,到芦苇丛中或者树阴深处搜寻。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难道你没听说过‘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吗?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此人言语不俗,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  樵夫进船舱拜见俞伯牙之前,尽管已经摘下了斗笠、蓑衣,放下了柴刀、尖担,并且将脚上的泥水也蹭干净了,但俞伯牙看着这个粗布衣衫的乡村青年,还是有几分怠慢。又见他施礼,落座,不卑不亢,更添几分不快,于是决定考一考他。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樵夫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古代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要樵夫理解音乐意境。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 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立即站起来,紧紧抓住樵夫的双手,连声说,“先生大才雅趣,失敬,失敬。”同时命仆人摆设酒宴,款待知音。席间,两人互通了姓名。樵夫名叫钟子期,就住在此去不远的集贤村。俞伯牙主动提出结拜为兄弟,日后生死不负。二人谈兴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俞伯牙意犹未尽,邀请钟子期随船同行几日。钟子期推辞说:“不是小弟我不愿意同行,只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早晚侍奉。”俞伯牙又进一步邀请钟子期到晋国去。钟子期仍然诚恳地拒绝了。他说;如果我现在应承了你,回家后父母又不同意,害得仁兄在千里之外盼望,小弟岂不成了一个轻诺寡信之人。”钟子期对父母恪尽孝道,对朋友忠信诚恳的品格深深感动了俞伯牙。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  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找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歌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于是,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这个故事虽然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但却寄予了人们渴望挚友的美好愿望。因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表达朋友情谊的集体原型意象。
  • 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不是俞伯牙钟子期原创?

  • 问题补充: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不是俞伯牙钟子期原创?
  • 是,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白牙吊子期。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 有关知音的典故?多个!急!不要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详细!

  • 问题补充:有关知音的典故?多个!急!不要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详细!
  • 2、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意思: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 《伯牙绝弦》写出了伯牙对钟子期的()情()谊,伯牙绝弦表示了对钟子期的()。《月光曲》既表现了大音

  • 问题补充:《伯牙绝弦》写出了伯牙对钟子期的()情()谊,伯牙绝弦表示了对钟子期的()。《月光曲》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和(),又表现了他丰富的()和卓越的()。读了《蒙娜丽莎之约》,我们感受到世界名画的(),受到美的()。学了《我的舞台》,我们感悟到只有通过()的学习,要有()和(),才能获得()。
  • 深 厚 友谊 同情 关心 感情 琴艺 美 影响 坚持不卸 努力 毅力 成功
  •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问题补充: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成了一个什么典故

  • 问题补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成了一个什么典故
  •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全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某天,成连对伯牙说:“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典故2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周天侯·<中秋致友>)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