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号升学,教育公平还是纯属赌命?

文 |胖爸爸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海淀胖爸爸”
ID:haidianpangbaba
昨天,发了一篇关于小升初摇号的段子文,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读者的慰问,真诚地感谢大家。其间,也有几位家长留言:
教委就是瞎折腾,摇什么摇,直接考试它不香么?
作为一个教育号主,我知道,如果传播类似的观点,很可能会写出一篇爆文。但是,对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我必须非常明确地说:
不!
摇号虽然煎熬,但是,总比考试要好。千万不可重蹈小升初考试的覆辙,否则,下一届的家长和孩子,会疯的。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这种反直觉的判断,下面,咱一起分析分析,摇号政策背后的教育逻辑。
01
首先,必须认清这样两个事实。
第一,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总体上是比较短缺的。
举个例子,即使像帝都这样的首善之区,每年的入学季,教委依然需要为足够的学位(请注意仅仅是学位而不是优质学位)发愁。
这种总量短缺是由我们的发展阶段决定的,骂谁都没有用。国家即使把全部的钱都投给教育,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
与供给短缺同步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呈现刚性和几何级增长。这样一来,供需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看来,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已经超越房子,成为主要矛盾,因为房子总量已经不少了,剩下的是结构调整问题,但是,教育的总量供给,还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平均量。
认清这件事,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预期,特别是对于公共供给,也就是政府分配资源的预期。蛋糕原本就不大,还要公平地分给每个人,吃不饱是一定的,这也没什么可吐槽的,不是你一个人吃不饱,大多数人都吃不饱。
第二,优质教育资源,无论什么时间、在哪里,都是稀缺的。
稀缺和短缺不是一个概念。短缺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保持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一定可以用经济发展的增量,支撑持续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做大蛋糕,像解决温饱问题一样,解决十几亿人的教育温饱问题。
但是,稀缺是无解的,教育的蛋糕做得再大,也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不仅是我们国家做不到,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都做不到。不仅是现在做不到,未来也做不到。
这是因为,稀缺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存在。在同样的时空范围内,优与劣总是相对的,有好的,就有更好的,最好的,以及不好的。
但是,人总是趋利避害的,特别是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那个,于是,优质资源的稀缺,也成了不可回避的矛盾。
为什么这一届父母如此艰难?为什么这一届教育部长如此艰难?
因为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期,是短缺和稀缺的矛盾叠加期。既要解决总量问题,又要解决结构问题。既要解决吃得饱问题,又要解决吃得好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教育的公平。
都知道要兼顾,但是,谈何容易?
02
为什么要摇号?
显而易见,这么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法,一定不是资源配置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没有人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特别是教育公平优先的政策导向面前,这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次优解。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保底线,留空间,历来是制定宏观政策时的不二法则。
其实,自从取消小升初考试之后,多年来,围绕如何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政府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实践证明,都不行。
比如,推优,在现实生活中异化为过度的家校关系和同学社交关系。
比如,特长生入学,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校外培训市场,人人都有特长傍身,结果是家庭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和孩子潜能的无序开发。
比如,名校,依托名校的民办校,以及依托上面两类学校的,形形色色的坑班,更是把小学生们提前推向全面应试的赛道。
路径越多,不公平的因素越多,不和谐的现象越多,教育的矛盾越发激化。
这些项目取消时,也曾经有过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相当英明。
多轮试错之后,依然找不到最佳的路径,那么就只能调整方式,把按照要素配置资源的方式,调整为按照概率配置。
这看上去确实很不公平,每个家庭都要因此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共性的不确定性,又是一种无形的公平。
我知道你不同意,别急,让我来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背景:我们国家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这是教育的温饱线,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努力推动在温饱线上的教育公平。
对于九年级义务教育来说,小升初不是终点,而是加油站。如果教育终将分层,那么它的时点是中考,不能提前到小升初。
这就是全民排位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否则,我们的孩子,在六年级就将被迫分层。
03
为什么不能恢复小升初考试?
应试的逻辑,从公平性上没有太大问题,问题在于,太理想化了。考试的形式回得去,但是教育的环境回不去了。今日今时之教育,与以往已经有了大大的不同。
第一,公立学校不再是教育资源唯一的供给主体。现在的教育资源供给方,有民办校,有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还有很多国际化机构。
看上去资源更多了?不,那些多出来的资源,都是要额外购买的。如果让他们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就会把经济方面的不平衡因素叠加到教育的公平性当中。
第二,家庭教育在个体教育方面的优越性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你不可能指望尝到甜头的海淀妈们,集体收手。
虽然每家过每家的日子很好,但是,如果因为某家的小灶好吃,就垄断了市场上所有新鲜的蔬菜,怕也是一种在义务教育阶段难以接受的不公。
第三,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未消除,希望用它来推动教育公平,无异于饮鸩止渴。
想想看吧,如果恢复小升初,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中产家庭的军备竞赛,将更早地启动。这虽然是中产家庭不喜欢的,但却是他们最擅长的。
第二,如果不是中产,让自己的孩子拿什么,去和用足够的时间、金钱和资源堆砌的孩子,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寒门难出贵子,几乎板上钉钉。
这里,需要提醒一件事,现在的舆论场上,中产是唱主角的,因为比他们高的,没空发言。比他们差的,人微言轻。
但是,每个人需要认清,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公平。
04
最后,再说一说减负。虽然没有明说,但事实上,摇号政策和减负组合拳是一起的。
我知道一定有人说:快别提减负了,越减负担越重。
说这话的,可能并没有全程关注过这些年的小升初。和推优、坑校、特长并行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小升初,负担真的轻多了。比如在海淀,曾经每个孩子都要安排两三个特长,现在有很多家长,在安排兴趣班时已经很务实了。毕竟,最值得培养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兴趣,就是学习。
全民摇号时代,虽然课外班不会取消,但是,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需要把有限的小学时光放到自己并不擅长的奥数上面,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多读书,做自己擅长和愿意做的事,或者提前学习中学的课程。毕竟,如果小升初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战役,就可以按照九年制一贯制的思路安排重新学习节奏,小学奥数的重要性也将有所降低。(注意我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奥数没用)
政策是有时滞性的,全民摇号,短期内看不到什么,长期一定能显现出作用。
这么说,全民摇号之后,课外班、民办校和国际校要凉凉?
这么理解又偏激了。虽然政府会通过管控培训内容、全民摇号等方式,减少其他主体在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教育公平,但是,校外培训机构和国际教育机构,对于缓解当下的教育资源短缺,对于做大教育的蛋糕,依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虽然牛娃能拿到多个offer,但是,最终也只能选择一个。爬藤的多了,985/211就空出来几个名额。爬民办校的多了,公办校的资源就能覆盖的更多。
换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广域的公平?
与此同时,政府在推动义务教育领域公平的同时,却并不会也没有理由对家庭教育设限。那些有能力多元化配置教育资源,以及愿意为教育付出花时间的家庭,也将一如既往地得到甜点。
不管怎样,教育的责任终究要回归家庭。
不管怎样,教育公平不是结果均等。
不管怎样,教育公平不可能脱离个体的资源差异孤立发生。
所以,无论风云变幻,在家鸡娃,不能停。
点亮在看,防止走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