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发刊词

按语《细读》杂志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公众号以《细读》杂志为基本平台,致力于推介各类“细读”文章,开辟一片以文会友的小园地。
本期首推介发刊词,将陆续推出聚集杜诗等专栏。
如今的人文学科,各学科的疆域划分得特别清晰,即便是中文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流也非常有限。策划《细读》的初衷,在于开辟一块园地,让人文学科诸同仁发表见解,切磋学问,通过交流消融学科壁垒,认识各自的研究现状,了解彼此的学术趣味。《细读》的“细读”,并非某一学术术语,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凝视的态度,一种宁静的沉思,一种深究的好奇心,一种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
“细读”读文学作品,读电影,读书法,读历史,读文化,总之,人文学科的诸问题,皆可“细读”,如能“读”出跨学科的观点来,让“细读”的视角更丰富更新奇,更为《细读》所期待。
如果将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看做是形态各异的种种文本,那么,“细读”便是深入到各类文本的内部,寻找一个可探讨的脉络,确立一个新颖的观点,写出深入浅出的文章。
“细读”固然越“细”越好,但“细读”不排斥宏观,微观常常要“上升”到宏观的概括层面,“细读”的意义才更具普遍性。不过,一时半会儿 “宏大叙事”出不来,只要“细读”得有滋有味,让人觉得个中滋味有看头有想头,那么,埋头“细细品味”的文章同样是《细读》欢迎的作品。总之,不论是用望远镜还是用显微镜,无论就大文本读出精致来,还是通过小文本发现大问题,只要见解稍有独到之处,《细读》都愿意拜读。
《细读》是一本以文会友的小书,但小书有小书的好处,那就是但凡有一些新想法,能自圆其说,《细读》之门便为您敞开。

第一辑 目 录
[经典重刊]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附:手稿图片)
[聚焦杜诗]
孙绍振 沉郁顿挫与精微潜隐:《登高》
叶黛莹 杜甫《秋兴》:情理困境与律诗的美学
刘曙初 工拙相济,雄壮浑厚——读《秋兴八首》其一
张家壮 书影心声:漫说晚明清初的杜诗书法——以张瑞图、王铎为例
[文心细品]
刘勇强 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红心雕石》之一
王 昕 试论话本小说之“小”
李连生 爱情神话与伦理悲剧——《西厢记》与《琵琶记》解读
涂秀虹 “神情寄寓”与“游词余韵”:繁本《水浒传》的艺术魅力——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为例
李 玲 感叹相爱太难,悲悯存在局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再释
郑国庆 复杂与单纯——读韩少功《日夜书》
郭洪雷 《肥皂》是怎样作成的?
黄 键 文本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背影》的症候分析
陈 晨 民间世界的“自在呈现” —— 论刘半农《瓦釜集》中“方言写作”的文学价值
马 兵 《寒夜》:道德含混与人文焦虑
徐阿兵 情感才是美文的根本——重读孙犁的名篇《黄鹂》
李诠林 张晓婉乡愁书写、记忆重构与抒情创发——台湾客家民歌文化意涵的形构
陈 卫 河慢慢地流——细读吴可彦的诗歌《血河》
葛桂录 赋格曲式结构里的生死之道——《老人与海》读解
余岱宗 《布瓦尔与佩库歇》:痴狂与拆解
[书影心声]
郑宜庸 两岸电影的相互想像——以“反特片”与“反共片”为例
吴青青 香港经验的影像建构——关于王家卫《花样年华》
黄小我,徐东树 情深调合:清末民初书坛的保守者
——略论严复帖学立场及其价值
[艺文述林]
郗文倩 学术随笔十则
翁玉强 诗眼与音律——说王安石《泊船瓜洲》

《细读》约稿启事
1、来稿请写明作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邮箱,并附作者简介,注明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2、稿件要求原创,请勿一稿两投。一经发表,即付薄酬。
3、若文章配有图片,须保证所用图片不会引起版权纠纷。
4、文章注释请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
5、来稿请投:fujianshidaxidu@163.com
主编:涂秀虹 陈 芳
策划:郑家建 余岱宗 郭洪雷
陈 芳 涂秀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