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昭为光明,焯指透彻,志作记录。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昭焯志]关注,看见人文,社会,教育万花筒。
当代沉默的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认为,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弱势群体,而古往今来最大的弱势群体便是这个“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什么机会说话,有的人有隐情不方便说话,还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今天我在看沉默的大多数时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1997-2020这二十几年,我们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表达机会,从以前的论坛、QQ、博客,到现在的朋友圈、微博…我不知道小波如果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会不会认为这个世界的沉默者在减少,信息时代的带来的变化不仅是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大了。而且,网络让以前不为人所知的圈子和群体也暴露了出来。
这种人人都有了一定话语权的现象让人误认为“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有些过时,但怎么说呢,喧嚣的话语圈在不断开放的同时压力也并没有减小,房价高,养娃难,养老难,工资低等等,大家依然活得有些疲惫,沉默的大多数依然在你我身边,他们不怎么想说话,他们只想埋头挣钱,过好自己的生活。
小波说,至少有三面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疯不疯,傻不傻:一是中国传统,二是外国文化,三是最大的一面镜子,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对错。
突然想起了鲁迅的《呐喊》,还有一些隐隐约约在别的书或者人的观点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么一对接似乎确实有些相似之处。
沉默的大多数摘抄
1,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等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
2,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是坏的,而对方持有相反的看法,每一句辩驳都会加深恶意。恶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诉诸行动:假设你有权利,就给对方组织处理;有武力,就让对方头破血流;什么都没有的也会恫吓检举。(这条摘抄可对应流量粉丝事件来思考)
3,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这当然需要所有的人都有点文化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
4,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到来之前,在物质生活方面有这么一种倾向,不是人来驾驭自然力、兽力,而是以人力取代自然力,兽力;这就要求人能够吃苦、耐劳、本分。这种要求和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诲甚是合拍,不过孰因孰果很难说明白。(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貌似有相似表述)
5,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
6,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在家里(单位里)负责人,出了门就没了责任感,大家所到之处,既无权力,也无义务,所有的公利公德,全靠政府去管。
7,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一块肉。
8,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了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我自己。
9,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制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10,学术可以有实在的效益,不过来得极慢,起码没有嘴头上编出来的效益快;何况对于君王来说,“效益”就是一些消息而已。最好的效益就是马上能听见的好消息。因为这个原因,学者们承受着一种压力,要和骗子竞赛语惊四座。看着别人的脸色做学问,你要什么,我做什么。
11,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12,好莱坞商业片看多了,就会联想到《镜花缘》里的直肠国。那里的人消化功能差,一顿饭吃下去,从下面出来,还是一顿饭。为了避免浪费,只好再吃一遍(再次吃下去之前,可能会回回锅,加点香油、味精)。直到三遍五遍,饭不像饭而像粪时,才换上新饭。这个比方多少有点恶心,但我想不到更好的比方了。好莱坞的片商就是直肠国的厨师,美国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顺便说一句,国产电影里也有俗套,而且我们早就看腻了……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以免大家恶心。
最后:起因
因为在家整理资料,发现自己在18年的时候手写整理了一篇读书笔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有些观点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XZF事件等等)可以一一对接得上,不得不说,世上许多事情的变化、走向,果然是具有规律性的。
小波的作品我只读过《沉默的大多数》、《红拂夜奔》、《黄金时代》、以及和李银河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知名度貌似更高。但我最喜欢的是他早期的手稿《绿毛水怪》,一直很好奇这么好的故事为啥没有人把它改编成电影呢。
说回《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都展现出的是他公众的一面,还会或多或少承担道义与责任。他说:“我现在是中年人了,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我看了一些报道,王小波其实在写杂文时,一直在“能写的”与“想写的”之间来回摇摆,焦虑不堪。放到现在来看,在“能写的”与“想写的”之间平衡下的作品还是很具有启发性,但对他本人而言,也许是痛苦的根源。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刻删除)请扫右边二维码欢迎成为
昭焯志的读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