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河贯东西,岔分南北,美哉西岔

自双镇龟山石桥溯流而上,蜿蜒至源头古墓岭止,凡五十里,皆称西岔。设乡之时,有桑园、马家、卷棚、椅湾、早阳、胡坪、石窖、锅厂、青沟九村属之,民不过万。稍后纳于双河版图,民众仍以西岔称之。
《说文》云:西,鳥在巢上,象形。为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一荷曰分山为岔。所以称“西岔”者,当据双河而名之也:河近西岸,水分龟蛇二山〔见拙文《龟蛇镇双河》〕,是谓西岔。
西岔入口处,山势尚缓。路随山转,圆曲之处皆有零星稻田;至谢家庄而住户密集,房屋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牛羊悠然于坡,鸡犬之声闻于道上。堤岸麻柳如篆,梯田层叠,时蔬五谷繁杂不一。而后山重水复,壁立千仞,水峡是也。水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犹西岔之门户。此地山极危,道极狭,水极湍。两山欺逼,古木森森,荫翳蔽日。仰观苍天一线,俯瞰石棺在侧。前不见行人,后不见来者;人烟不起,呼唤不应。但见悲鸟号木,猿猱哀啸,至此则两股战战,心惊胆寒。
一荷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之智慧,莫非得之于自然山水乎?
前行里许即入西岔境地。桑园有街,十余家房屋高高低低攀附路旁,然山亦高,水亦狭。俄尔山势渐缓,有层峦耸翠,万壑松风,四时绿意盎然,真正入眼青山看不乱,一丘一壑自风流。上行至卷棚胡坪一带,则水逾清,山逾低,天逾阔。河里群鸭戏水,林中鸟雀相呼,川上良田一望无尽,台上人家阡陌相连。春日农忙,一眼平畴三十里,际天白水立青秧;秋后丰收,层层稻田叠金穗,黄发垂髫打谷忙。
西岔山不产金银,水不能发电,故有青山万座碧水一河。因水土富硒,所种稻米以软糯醇香远近闻名,人有“一餐西岔米,浑忘酒肉香”之说。每逢稻收之日,早有四方客商慕名而来,一时间车辆蜂拥,人头攒动,几欲争抢。本地之人亦以之为主食,日日顿顿,是以肌滑如玉,肤粉如雪,汉子多壮美,女儿多窈窕,老少无病痛,阖乡人寿长。近年有商人袁某,悉收西岔农户之田地,广种稻米,秋后挑选包装,价十倍于市;又择其细碎者酿为米酒,绵厚醇香,人亦抢购不绝。
西岔住民,多为明清外迁而来,有孔、曾、孙、李、梁、詹、王、张等大户,亦有危、但、舒、任等僻姓。无风景可看,止有卷棚桥遗迹,李家台、梁家台雕梁画栋破壁残垣可以近观。查阅今日《县志》,近代西岔人物事迹亦乏善可陈,止载有前清同治元年,为御太平天国蓝二顺部骚扰,本地士绅孙道本统领七寨乡勇自卫。旬阳文博馆今存 “敦睦乡里” 木匾,源自本地曾家。匾长丈许,字迹鎏金,匾额上方有满文印一方。由首题及款署可知,光绪八年,曾道鸿获朝廷颁赐官服,县儒学正堂严为奉旨颁匾。据《曾氏家谱》记载,曾道鸿家境殷实,耕读行医,屡行善事。光绪三年春,普天饥荒,乡民争食树皮草根活命,曾家散尽家产,供本村老幼食粮半载之久,活人无数。善行达于上闻,朝廷特赐以蟒袍黼服,吏部登记,举为正宾,并颁匾庆贺。
一荷叹曰:历史浩渺,世事沧桑。以西岔之地,富于曾家者众矣,然独为当朝表彰,一时美谈,何也?扶危济困、广施仁义也!
今之西岔,民风朴实,人皆勤勉,士农兵工商诸行人才辈出,不一而足。为学者名贯清华,育人者省市翘楚;行医者救死扶伤,为文者匡扶正义;为民公仆者清廉显于四海,经商创业者产业达于宇内;从军者天南地北保家卫国,务工者江左山西致富发家。如此种种,不可尽言。助学、修路、架桥行善者亦众矣!十余年前,石窖人彭氏方明者,晋地创业,见村校破败,学堂不堪,乃新建希望小学一所。凡此种种,为子孙后代造福者非止一二,恋家爱乡之情、孝悌忠义之事屡见不鲜矣。
原先双河民众往县城,往往至西岔朱家沟上羊山,经阎王碥鸡上架一线天出磨沟,用时非止一日。汽车兴起,公路交通,古墓岭屏障未能越,西岔民众往往乘车下双河蜀河,经关口构元而至县市西安。今闻县域小北环建设启动,不日之后,西岔当通畅上下,东西皆可出行,交通便利,益发通达矣!
又及:辛酉夏,一秦岭羚牛径入马家村胡家房中高卧,据载,此物绝迹旬阳二十年矣。西岔生态,由此可见。
是以,所谓西岔者,乃米仓西岔、田园西岔、生态西岔、人才西岔、善行西岔之谓也。
美哉西岔!
秦人一荷,辛酉冬日,洵阳河畔。
可关注点赞,可留言转发,亦可赞赏推荐!
往期热文:
故乡风物‖庙坪:庙宇不再,坪河长留
龟蛇镇双河
神奇龙家河
旬河渔者问答
原创:四叔公轶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