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事儿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事儿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鲜卑民歌,译成汉语后,仍然大气磅礴,粗犷雄放。全诗寥寥二十余字,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尤以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最为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念叨这首民歌时,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副壮阔的草原画面,总会勾起我对北朝游牧生活的无限遐想。加上那个代父从军雌雄莫辨充满传奇色彩的花木兰,这就是我以前对北朝的所有印象。
1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迷蒙的烟雨,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晚唐诗人杜牧笔下迷人的江南,让我心旌摇荡。这,也是我对南朝的所有印象。
可事实上,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根本没有这么诗意,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周西齐……整个是“乱糟糟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动荡年代,皇帝不得善终,王侯将相朝不保夕,最苦的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是比较敬重统一北方一百余年的北魏,敬重南方在位四十八年的梁武帝萧衍。尽管后者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四次舍身出家,在全国建造了二千八百四十六座寺庙:“都下(健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2按照易中天的说法,自东汉董卓入京之乱始(公元189年),至隋文帝杨坚灭陈时(公元589年)止,整整四百年间,都可以算作是中华民族一段乱糟糟的魏晋南北朝史。这期间,战乱不休,王朝更迭频仍。翻开史书,杀戮的鲜血怵目惊心,刀枪剑戟之声不绝于耳,社会动荡,国无宁日。
历史总是很搞笑。魏蜀吴三国争雄,最后胜出的却是司马昭;陈霸先南征北战彪炳千古,陈后主却低吟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与张丽华同受落井下石之苦。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在帝王家却往往是老虎下个狗儿子——一代不如一代。
不过,这一时期,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时时想起。
3一是看三国感慨于禁之死。于禁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屡立战功,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安远将军、左将军,位至益寿亭侯,曹操赞其可与古之名将相比。建安二十四年,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与庞德兵败为关羽所擒。庞德宁死不降被斩,于禁却乞降活命。吕蒙陷荆州后于禁被送往吴国,孙权降魏后将其释放返魏。文帝曹丕命其守护曹操陵墓,又遣人将樊城战事画于陵壁,于禁看后惭愧发病而死。
北宋孔平仲有诗叹息其晚节不保为德不终:“……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古人看重名节甚于性命,所以庞德不屈为人称道,于禁乞降为人不齿。于禁当死,但曹丕所为,本不是帝王所为,亦不是君子所为。联系曹植被迫所作《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也太急”,也就不难理解其刻薄寡恩了。
4二是读两晋悲叹王凝之。王凝之本非魏晋风流人物,他的出名是因为有一个书法和文学同样造诣不凡的父亲——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书圣王羲之,还有一个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闻名的妻子——号称“才女之最”的咏絮才人谢道韫。孙恩之乱中,左将军、会稽内史王凝之不理军务,妄图借鬼兵抵挡叛贼,结果城陷被杀,可谓愚昧愚蠢至极。
《世说新语》中的这条记载很有意思:
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段话中有两句值得深究。一是谢道韫在王家“大薄凝之”;二是回娘家与谢安的对话中最后一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十分看不起王凝之,到了那种地步呢?“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公子这样的人!”
与才女举案齐眉的竟是这样的庸人!我想到了女词人李清照那不堪的晚年,同为才女,同样是造化弄人。
可悲的王凝之!可怜的谢道韫!
5
教育 文化 家国 情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