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满意的一本心理学,庆幸自己能看到!

点击上方蓝字设为星标★阿猫读书
回复「读书群」,每天一本好书
文丨阿猫
哈喽,我是阿猫。
今天分享一本看得我想哭的书,花了3个小时,一次性把它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我就像进入时间隧道一样,回到自己的童年,点点滴滴的记忆不断冲击我的脑海。
01
这本书是《当我遇见一个人》,感触很深,颠覆了很多旧有的观念,和曾经读过的《反脆弱》不谋而合,无为而治很重要,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后台回复“遇见”即可领取)
真的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我敢说这是一本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书,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的书。
这本书对于中国式教育的孩子更是触动,我曾经有幸在英国留学四年,看到西方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也许西方的人看到这本书会不以为然,因为书中所说的教育方法正是我在英国经常看到的,但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应该会感到颠覆。
有人可能会说国情不同,但中国进步的非常快,物质水平也开始逐渐得到满足,倒是精神层面没有跟上来,还保留很多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很多人成为巨婴,如果你想让此刻的自己和将来的孩子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一定要看看。
02
《当我遇见一个人》讲的是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如何在父母的影响下造就了一个人。
本书重点就是四个字:顺应天性。
不要给予过度和自认为正确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自发地探索世界,就像特斯拉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妈妈所说:“我就是凭直觉做事的人,我的孩子自然也凭直觉。”
当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干预越多,将来的人格就会有越多的缺陷。
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看看这本育儿心理学书籍,就算你没有孩子,对自我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养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你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当年父母教育你的影子。
就像我小时候不听话会遭到打骂,现在我只要看到别的孩子不听话,就会有一种当年父亲上身的感觉,事后才反应过来,天呀,我刚刚表现得太像我爸了。
这种延续而来的教育方法真的对吗?未必。
强行打骂的方式看似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希望对方安静点不要吵到我;孩子成绩不好,让自己丢脸了;吵着要买玩具,可能是自己觉得太贵了。
孩子所有天然的行为本身都是探索世界的过程,如果他要玩具,不是告诉他:“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不准买!。”而是诚实的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太贵了,目前妈妈负担不起。”
作者透过个案咨询和父母反馈:孩子需要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不会固结成心理创伤。
但透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愧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人生遇到机遇,例如可以争取升职加薪,父母的声音就会跳出来:“你不应该要求这么多。”
如果是有条件的家庭,就尽管买给孩子,一开始也许会买很多,但体验过很多不同的玩具,之后玩腻了就不买了,越是压抑孩子的天性,杜绝孩子想要的事情,越是激起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得到一些东西,例如偷、抢、闹脾气。
孩子在不受父母限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父母给的“自控力”,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一不小心就容易崩塌。
03
父母选择用强硬的手段让他们停止哭闹,这种方式最压抑孩子的天性,将来容易成为自卑、胆小、不敢表达的人。
作者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试想想,如果你的伴侣半夜醒来,做了恶梦在哭,你会呵斥她:“不许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绝对不会吧,否则也太直男了…
那你会做什么呢?抱抱她、倒杯牛奶、说一些安慰的话,或者什么都不做,静静地陪着她,直到不想哭了。
对待孩子也一样,应该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爱,而不是责怪为什么要哭,孩子哭总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或者真的难过了,我们不应该像伴侣一样对待孩子吗?
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很多人也许能够把伴侣当作是一个人,但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是一件物,甚至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孩子听话。
不管面对伴侣,还是孩子,永远都要记住,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在很多案例中,父母采取强硬手段,的确孩子变乖了,哭少了,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少了与父母的互动,开心少了,表达感情也少了。
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如果他日后和伴侣相处,会有两种极度的表现:
1.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认为必须要压抑自己,才能满足对方,所以会选择无条件的牺牲。
2.过度表达自我,由于在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压抑太久了,所以和伴侣相处,会退化成婴儿模式,容易像孩子一样无理取闹,甚至把地方作为父母亲的角色来对待,最后也就造了很多婚恋上的悲剧。
心理学家说:孩子选择哭是天然地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力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边安静地陪伴。
我曾经哭泣被打压地很厉害,以至于我绝对不会在人面前哭,只会躲在被子里,甚至不敢哭出声音。(本身想哭就是痛苦的,压抑不敢哭痛上加痛)
如果孩子有这种压抑情绪的表现,其实是情感流动被卡主,曾经受过太多的干扰,已经不确定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如果父母看到孩子压抑的表现,应该给予确认和鼓励:“妈妈看到你很悲伤,很想哭,哭泣也很好。”
其实不仅仅是对待孩子,就连夫妻之间的相处都应该如此。
如果妻子抱怨:“每天上班,还要带孩子,真累!”
丈夫却回复:“那就别上班了。”
这样妻子就会感觉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
如果是这样回复,那就不一样了:“是呀,又上班又带孩子,你的辛苦真是难以想象。老婆,你真不容易!”
若妻子真的不想上班,这个时候才需要共同商量。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
若你经常强制孩子吃饭,孩子不会因此变得更健康,而会学到“吃饭等于痛苦”;若你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不会因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会感受到“学习等于痛苦”;若你经常向孩子抱怨配偶的不是,配偶不会因此变好,但孩子却学到了“婚恋等于痛苦”……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有这样一个故事解释过度干预的后果:
干旱时节,小树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及时浇水;园丁B视而不见,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了下来;园丁C很爱控制,不辞辛劳地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失水过多旱死了。
我们不可能理解孩子所有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人也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可以生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只需要保持一份敬畏,若不懂爱,至少不要自作聪明地切断孩子自救的活路。
父母并不是说一定要完美,就算有一大堆缺点也没关系,但只要父母能管住自己,不要试图去教育孩子怎么生活、怎么思考,孩子就可以活出超出父母想象所及的精彩人生。
可惜,父母自己活得越悲催,就越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想操控孩子的一切。
对了,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溺爱绝对不是爱,溺爱和操控孩子一样,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是美名其曰的加了一个“爱”字。
例如,孩子不打扫房间,父母就主动帮忙打扫,本质上是父母自己不愿意看到糟糕的环境。父母帮孩子洗内衣内裤,本质上是觉得孩子自己洗不干净,还不如我来洗。
真正的爱,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支持,尊重对方的界限,给予对方自由。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按照对方想要的给予,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对方其实他并不需要的,只是为了换取一种付出感,好像你比他积累了更多的道德资本,因此可以理直气壮地索取。
04
那到底什么事情是父母应该要管的呢?
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管住嘴巴,所有的能量状态本无常,任何心理问题都会过去,除非我们坚持不懈地要改变它。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持续很久,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我花了多大力气来对抗孩子的问题行为?”
除非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才需要分享真实生活的体验,而不是给予自认为“高明” 的结论,少给孩子一些答案,孩子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这本育儿心理学书真的值得一看,透过学会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完善自我,你懂了这些事情,不仅仅是能够在将来更好的教育孩子。(其实不应该说“教育孩子”,而是“养育孩子”,孩子并不需要教育,他们会自我教育)
最重要的是,你因此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你改善慢慢改善,变的开朗、自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什么拖延、自卑、焦虑,本质上不是当下的问题,而是从你一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要改善就要从根源上解决,你才能够打心眼里变成一个完善和快乐的人。
越来越能理解弗洛伊德说的:人的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最后再送给正处于痛苦边缘的你:这一生是你的,要你来过,而不能让别人代替你活。不管别人做的决定对与错,都是错。不管你自己做的决定对与错,都是对。
PS:最近弄了“一百天一万字返现活动”,不到一个月就超过2000条主题分享,长期在活跃星球排行榜前20,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写作,是当下最好的自我投资。
你还会喜欢:
人生的最大谎言:找一份好工作
毕业1年,月入1万,谈谈我的金钱观
豆瓣9.2:我最爱看的综艺更新了!
豆瓣9.8!这6部纪录片好看到爆!
这本书太棒了,真希望早点能看到!
每天早上在群内分享一本书,详细可以点击“7月书单 | 优质&高分书籍分享群”。
如果你想看更多关于阿猫写的文章,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每天都会在星球内分享平时只记录在个人日记里的心得,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加入方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