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怎么崩塌的

昨天有个连发80条朋友圈寻子的爸爸让我们急之所急、忧其所忧,全国帮他找儿子。
今天小男孩被找到了,却发现是孩子妈妈藏起了儿子,原因竟是想要“测试其丈夫对其及其儿子是否关心、重视”。
更加难以理解的是,妈妈让儿子在电瓶车里住了好几天。
那么我就纳了闷了,考验丈夫对孩子是否重视,让儿子在电瓶车里藏好几天的这位妈妈,对儿子又是否重视?
爸爸是被考验了,确实对儿子很看重;那么,这件事过后,在家族内部又如何收场?一个本就感情有裂缝的家庭,裂缝难道不是更加不可弥合了吗?
如果说妈妈没想到闹这么大才捅了窟窿的话,那么看到事态不对,就藏孩子一天可以了,至少没有扩散到全国,没有动用那么多警察。真需要考验人家爷俩这么多天吗?
退一步讲,家务事咱不管,多么不合理也都不操心。那么对于警察、志愿者、热心网友和路人,下次遇到走失的孩子,还会如此不遗余力吗?
当我们公众是永远的可以骗,永远的热泪盈眶吗?
这个妈妈也许会想,我证明了丈夫心还在就好,不管后果如何,我初衷是“好”的。但她当初这么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测试丈夫的同时,也测试了路人社会;测试了路人社会,自己的孩子未来生存环境会更差。不仅是我们所有人的后代环境会变差,她的儿子也被全国网友认识了。
道德就是这样慢慢变得衣不遮体的。
当一个女人想要用让孩子藏在电瓶车里的方式测试老公的真心的时候,操碎心的大众,底线一再被降低,“大千世界大开眼界啊,啧啧,不妨我也来试试?”,以后就会有更多狼来了的故事。
当一个保姆想要用烧坏窗帘再救火的形式来防止雇主解雇自己,当一位明星前妻想要用被“家暴”的方式获取同情,当一众明星想要跟着喝醉的大哥拉一波流量以求存在感,我渐渐明白了:在各方各面各行各业,公众的道德底线是怎么样一点一点被烧穿壶底的。
在听大学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不止一个教授哀叹如今道德丧失、礼崩乐坏的社会。听的时候并不以为然,在我有限的妈妈圈里即使面对毒疫苗、虐童幼儿园、霉午餐小学等负面,却依然是面对着一个个开心活泼的云养娃,看得到世界的光明面,因此并不觉得道德会崩坏到无可救药。
现在我相信了,像一个原本结实的叠叠高,左边抽掉一块,右边抽掉一块,最后什么时候塌掉我们都意想不到。我们的道德外衣已经没法打补丁了。
即使一些不那么瓷实的事实,也在扒着我们的道德外衣。记得罗尔被人发现没有倾家荡产为女儿治病,却接受着公众的捐款时,确实很难讲他是主观故意;但因为没有先见性的交代自己的经济状况,对于读者的一方,是实实在在感到被消费道德心的。
我们面对的已经是一个真实与互联网融合的社会了,或者说,互联网上的表现,会越来越直接反照到现实生活中去,不再是单纯的“不知道对面聊天的是人是狗”的状态了。网络上的不负责行为,很快就会反噬到生活中去,不要觉得伤了看不见的网民的心也无所谓,负面效果的传导都是忍者一般无声无息又迅速的。保持一以贯之的形象和行为自查,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啊,说到这,感觉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在街上看到过乞丐了,直观感觉确实少多了。可能即使乞丐们也都知道,消费同情心已经不能再做为一门生意了。
恻隐之心,已经不再是好人皆有之了。
(题图来自西班牙插画师Joan Cornell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