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笔记】同源跨国民族纷争——亚美尼亚、科索沃

昭为光明,焯指透彻,志作记录。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昭焯志]关注,看见人文,社会,教育万花筒。

最近在整理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文献,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涉及了文化历史认同。看了看其他国家在经历这些问题、结合之前到过的中东国家,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民族、文化冲突的启发。
一,亚美尼亚
2018年,我和家人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停留数日,参观了亚美尼亚社区的凡客教堂和亚美尼亚博物馆。
教堂的壁画很漂亮,而亚美尼亚的博古馆则是显得非常朴素。但内容还是非常值得一看,有关于教堂的介绍、萨法维时期(1501-1736)亚美尼亚人的服装、挂毯,亚美尼亚人商人带回的欧洲绘画、刺绣等等。
凡客教堂印刷厂在17世纪初设立,有一本仅重7克的圣经摆放在博物馆,据说是世界上最小的书本材料。
还陈列一根头发丝,才知道用显微镜能看到写在头发丝上的一句话。
“To know wisdom and instructions;to perceive the words of understanding” (要理解智慧和指示,要领悟文字的意义)。
此外博物馆还有些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915年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屠杀相关的照片、书籍文献,近150万人被迫害。后来也通过查阅知道,亚美尼亚真是名副其实的命途多舛。
亚美尼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新教,但是其实很神奇的是,亚美尼亚周围几乎全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最早、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301年,亚美尼亚王梯里达底三世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得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一宗教国家。
后来,680年波斯帝国被阿拉伯所灭,阿拉伯人入侵亚美尼亚,阿拉伯人强迫亚美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但没有成功。要知道,全世界曾经最能打的波斯,都从拜火教(中国称“祆(xian)教”,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的明教)改信了伊斯兰教,但亚美尼亚人居然抗住了。
但因为始终周围被伊斯兰教国家所包围着,再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地带。最近几十年也依然如此,它和它东边的阿塞拜疆的冲突就是一个例子。
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纷争
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是近十几年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的焦点。现在它应该是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为什么说应该是呢,这个国家从1991年建国至今,与它建交的国家只有三个——亚美尼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德左。除了亚美尼亚,其他三个我相信很多人估计听都没听说过,原因很简单,其他三个都是不被国际社会所承认的。
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 (简称纳卡 )更多被认为是阿塞拜疆境内的一个自治州 , 亚美尼亚人是跨居于阿塞拜疆的跨国民族亚美尼亚族分支。
一直以来,这个州的亚美尼亚人渴望回到亚美尼亚的怀抱中去,而对阿塞拜疆共和国一直十分抵触。而且,亚美尼亚也长期对纳卡地区提出主权要求,冲突摩擦即将一触即发。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全民信仰伊斯兰的阿塞拜疆,怎么会有这么一块地方居住着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还是拜斯大林所赐。
其实,在外高加索苏维埃化过程中,正是时任苏联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部长斯大林所作出的决策。1920年代早期,苏联曾答应将阿塞拜疆境内的这块飞地划归亚美尼亚共和国,然而到了1923年,苏联为了争取土耳其以建立共产主义安全线,违背先前的承诺,将该地重新划给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
1987年10月,阿塞拜疆共和国当局将亚美尼亚人管理的一个国营农场的部分土地转交给阿塞拜疆人管理。这个事件构成了一场强烈的民族冲突的导火线。此后亚美尼亚人的分离倾向日趋加剧 ,频频举行游行、集会、示威活动,还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在不断发生。
于是在1988年2月,在亚美尼亚的策动之下,纳-卡州苏维埃要求划归亚美尼亚管辖。同年6月,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急不可待地通过了这一请求,纳卡州人民代表苏维埃通过了脱离阿塞拜疆的决议 , 宣称纳卡州是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一个州 , 名为 “亚美尼亚阿萨克自治州”。
但这一申请最终遭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拒绝,至于无辜躺枪的阿塞拜疆也是一百个不同意。但亚美尼亚人分离决心并未因此而动摇 , 暴力斗争的倾向反而不断加强。苏联解体后 ,纳卡州局势更加恶化 ,到 1995年亚美尼亚人把阿塞拜疆军队赶出了纳卡地区 ,并一度夺取了大量额外的土地 (夺取的土地相当于阿塞拜疆领土的 20% )。
在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分离运动过程中 , 亚美尼亚共和国的亚美尼亚人从一开始就积极响应 , 予以支持。首都埃里温等地区不断出现要求纳卡州与亚美尼亚合并的大规模群众集会示威活动 , 一些民族激进分子甚至因纳卡问题向派往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地区的苏军发动袭击。
政府和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尽管在开始时与苏共中央保持了一致 , 对国内声援纳—卡分离运动的群众运动采取了压制态度。但是到苏联解体前夕,其态度明显发生转变,对纳卡州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关注 , 甚至公开支持和直接的介入。
1991年 5月,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作出决议 , 要求苏联人代会召开非常会议 , 讨论纳卡州问题。6月 25日亚美尼亚议会主席在发言中把亚美尼亚是否签署联盟条约草案 (指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新联盟条约” ) 与纳卡问题联系在一起。
7月 28日亚美尼亚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号召拥有必要战斗武器的亚美尼亚青年人立即到当地政府机关登记 , 准备参加对阿塞拜疆的战斗。苏联解体后 , 随着阿塞拜疆对纳卡地区的军事占领 , 亚美尼亚军队很快就直接加入了纳卡亚美尼亚武装力量对阿塞拜疆军队的战斗。
对于阿塞拜疆而言,这可是不可容忍的,无论是谁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国土就这么流失,于是阿塞拜疆立刻派兵镇压。至于亚美尼亚也不能坐视小弟任人欺负,随即派兵支援,就这样,两国打了4年。
1994年5月,在俄罗斯等国家的压力与斡旋下,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才达成了停战协定,亚美尼亚勉强表示放弃对纳卡地区的领土要求。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亚美尼亚共和国仍然支持纳卡亚美尼亚人的独立要求和对拉钦走廊 (连接纳卡州和亚美尼亚共和国 ) 的占领。
就这样,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从建立之初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场面,阿塞拜疆想抢又抢不回来,但又不想承认它独立,还不肯与亚美尼亚进行谈判解决。不过纳卡共和国却还不在意,独立建国后开始组建政府、建立军队、定国旗、推选出了总统、总理,定首都为斯捷潘纳克特,还把这个小小的国家划分出七省一直辖市,俨然形成了严密的国家体系。
(首都斯捷潘纳克特的“爸爸妈妈雕像”)
1997年 , 在俄罗斯的支持下 , 亚美尼亚在纳—卡问题上的立场稍微缓和了一点 , 表示不再支持纳—卡地区的独立要求, 承认阿塞拜疆的领土完整。至此 , 纳— 卡问题算是有所降温 , 但也仅仅有所降温 , 远不能说这个跨国民族问题就此解决了。现在这一问题实际上处于一种僵持状态。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战争与和平中人们的故事》(A Story of People in War and Peace),影片主要就讲述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冲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三,科索沃问题
科索沃问题则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类型中的典型地缘冲突事件。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阿族)占多数的省份 , 人口约 200万 , 其中阿族居民约占 90% , 其余为塞尔维亚(赛族)、 黑山和马其顿等族科索沃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可以追溯到上几个世纪。
科索沃地区以前也是很厉害的,是塞尔维亚族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后 , 科索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7世纪 , 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皈依伊斯兰教 , 而与信仰东正教的塞族的文化心理开始渐行渐远。
1878年 , 阿族成立 “阿尔巴尼亚同盟”, 提出建立 “纯阿族联盟”。1912年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反对土耳其控制和压迫的战争)中 , 科索沃被划入塞尔维亚版图 。
但是, 各国在划分边界时 , 并没有将宣传 “大阿尔巴尼亚”的阿族划分到新成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阿族的激进分子非常不接受,并开始着急 , 二战开始不久 , “大阿尔巴尼亚” 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1942年6月阿尔巴尼亚傀儡总统穆斯塔法· 克罗亚公开宣布: “科索沃的塞族人应该尽快离开 ,本地所有的塞族人都应该被视为殖民者 , 塞族殖民者应该被杀掉。” ,于是,当地的阿族人竟然对塞族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残暴行动 , 大量的塞族人遭到残酷迫害。
1941年 4月到1942年 8月 , 大约 1万名塞族人被杀。大量的塞族人被迫离开科索沃 , 而数以万计的阿族人则大量迁徙到这里 , 阿族人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民族。
科索沃阿族人极力排斥塞族人 , 从二战末到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前南斯拉夫总统)去世的1980年 ,科索沃的阿族人增加约三倍。铁托去世一年后 , 阿族的激进分子要求成立独立的 “科索沃共和国”。自此之后 ,科索沃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文化的分离主义色彩的骚乱频频发生。
阿族与塞族的仇恨日益尖锐 , 终于在前南斯拉夫解体后酿成一场全面危机 , 导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我们从文化上来分析科索沃问题的原因 , 科索沃阿族人与邻近的阿尔巴尼亚人同源 , 基本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共同特征和民族认同 , 在文化习俗、 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与原民族基本相似。
但是 , 作为少数民族的阿族人与本地区塞族人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 ,宗教信仰也不同 ,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塞族人认为 , 科索沃是塞族国家发祥地的文化摇篮 ,今天科索沃也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
但阿族人则认为 , 公元前 4世纪到公元前 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亚人就是阿族人的祖先 , 这是他们民族的祖居地 , 自然是他们民族文化的摇篮。因此,这种文化与民族心理的严重分歧长期存在,也很难解决。
四,写在最后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在经历着不断筛选和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曾说到“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 , 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 , 阿拉伯人曾经向罗马帝国学习 , 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人学习 ,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向拜占廷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 , 常常是青出于蓝”。
但从现实来看,世界和平真的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仅仅是宗教文化纷争,都很难去解决。当然,可能深层原因是人类对宇宙的理解,都还是太狭隘了吧。
参考文献:
1,李国栋 《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中的文化因素》 兰州大学学报 2003.
2,施玉宇 《亚美尼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刻删除)请扫右边二维码欢迎成为
昭焯志的读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