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凭什么?

现在看起来,今年领跑国庆档的电影就是《我和我的家乡》了。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现在的表现都是一马当先。其实,这也能预料到的,在整个国庆档,对大众而言,《我和我的家乡》是观感最令人愉快舒畅的一部,它不仅让人笑,还让人沉浸在家乡的暖暖温情里,感动而哭。
从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到今年的《我和我的家乡》,你会发现,只要别端着,主旋律也可以拍的好看。
这两部电影一脉相承的在于,它们相对实在,无论是“祖国”还是“家乡”,观众都能看到“我”的存在。
尤其是,在2020年里,大家都低落了太久,我们一路走过来,靠的就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默默地出着自己那一份力。
因此,对于《我和我的家乡》这样一部平凡人努力护着自己小家和家乡的电影,还是会让人产生共情,对明天留有希望。
我们从市场的表现就能看出,相比主旋律,《我和我的家乡》作为喜剧片受到了广泛的喜欢,可以说,电影汇聚了当下国内最强的喜剧阵容,有葛优、黄渤、范伟、邓超、沈腾、王宝强、徐峥等等,一路看下去,惊喜不断。
可贵的在于,对于家乡,电影冲去了人们惯性思维里的“思乡之愁”,取而代之的是,是我们每一个人对家乡不可抹去的情感,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归乡之喜”的轻松与美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自己认识的一个人,他在家乡四川的大山里搞了十多年的支教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又有了更多的人参与进去,就这样,他们为山区孩子建了一所又一所免费的学校。
我常常在想,无论一个人在哪,对于家乡的情感都已然变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拥抱家乡,同时也在抚慰自己。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第一个故事,是宁浩导演,葛优和张占义主演的《北京好人》。
电影里,葛优饰演的张北京,是一个在北京安家的河北衡水人,表面看起来,家乡离他的生活渐渐远去了,他一心就想买辆车,在北京做一名专车司机。
直到有一天,老家的表舅(张占义 饰)找上门。表舅在北京送外卖,身体出了问题,需要七八万做手术。
表面看起来,是表舅在乞求帮助,可事实上,张北京才是成长最多的那个人。
导演宁浩没让张北京这个人物流于煽情,变成一个无缘无故地就把买车钱借给表舅的假大空。
我们看到,在电影里,张北京是经过挣扎,是经过和表舅一起的种种相处才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在医院的那段“偷天换日冒用医保卡”,设计的很精妙。
在很短的时间里,宁浩把《北京好人》拍的一波三折,而且两个人物之间,也完全没有强弱的区别,有的只是互相的影响。
在电影,张北京与表舅不仅搭配的好,而且有着各种遥相呼应,比如前面张北京对表舅的一些“演技”上的指点,在后面表舅都自然而然的发挥了出来。
可以说,电影里的表舅就是张北京对家乡情感的投射。
表面看起来,表舅是鲁莽、落后的,但无论是拿出的奶糖还是主动说自己“偷”了医保卡,点点滴滴反映的又是骨子里淳朴和善良,而这些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温暖了张北京的心。
到了第二个故事《天上掉下个UFO》里,这种对于家乡的情感继续蔓延,导演陈思诚用探案的方式把故事一点点展开。
一开始,电视台的老唐(王宝强饰)和小秦(刘昊然饰)来到贵州山村,是为了调查这里出现“UFO”的热点新闻。
但随着真相的慢慢展开,他们发现,这个“UFO”并不是所谓的炒作,而是与小山村一个叫黄大宝(黄渤饰)的农民发明家有关。
黄大宝为了山村的发展,搞了很多发明,比如用“滚蛋”解决山区下山不方便的问题,比如用“自动插秧机”解决农民劳作时的辛苦。
而众人意外发现的“UFO”,不过是他为了解决山区物流不发达所创造的飞行器。在电影里,不止一次的提到,在山区明明直线只有一公里的路,却因为大山要走很久很久,当年黄大宝也是由于这个错过了喜欢的姑娘。
因此,不管是从北京来的记者老唐和小秦,还是家乡本就是贵州山区的人们,在黄大宝的感召下,从对山村的调查转变成了对它的建设,利用传媒和科技的力量一起让家乡变的更好。
在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中,电影把这种对于家乡的情感以及它的传递表现的更直接。
在电影里,远在国外的老范(范伟 饰)得了老年痴呆,但他的记忆留在了1992年,他在江浙山区支教时。
于是,老范的儿子(徐峥饰)和如今的村民决定复原当时的情景,让老范上“最后一课”。
应该说,徐峥把这个故事拍的很有质感,复原的画面满是90年代的气息。
电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去重演当年的场景,事实上,这一点一滴复原的,正是老范对于家乡深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在一代代中延续。
就像电影里,虽然当年范老师不小心把颜料倒进了水里,但他对这片土地的付出都流入了人们的心里,因此我们看到水沟里流出的水,是五彩斑斓的。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想象过自己回乡时的场景,所谓背井离乡,就想着要衣锦还乡。
可真正的回乡之路,是回到我们内心的深处。
邓超和俞白眉导演的《回乡之路》就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乡之路。
在电影里,作为知名“电商女王”的闫飞燕(闫妮饰)的回乡之路,是无限风光的,她很自豪,一路也被追捧着,是衣锦还乡,可这种“回乡”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如今长本事了,来家乡做做好事。
可一路同行的乔树林(邓超 饰)则完全不同,这哥们满嘴跑火车,自诩是土豪,却一路因为窘迫闹笑话。
直到我们从孩子嘴里听到乔树林的事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才是那个真正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人,这个男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大西北这片土地上种树治沙。
他表面所有的厚脸皮,不过是想为家乡多铺点出路。
如此一来,两条“回乡之路”才真正有了情感上的交汇,乔树林让闫飞燕的回乡之路落到了根上,回到了心里,而闫飞燕给了乔树林的回乡之路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整部《我和我的家乡》虽然是由五个导演拍出的五个不同的故事,但你会发现,它并不割裂。
首先电影本身讲的是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我们会觉得亲切自然。
然后各个故事无论是电影手法还是表现内容都是在互相推动的,最重要的是,电影里那股对家乡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路看下来,五个故事就像接力赛一样,它让观看者的情绪也在一点点加深,直到第五个故事《神笔马亮》最后轰地一声,让人又哭又笑。
如果说前面几个故事中,人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回到家乡,那到了闫非和彭大魔导演的《神笔马亮》里,具体的理由其实也不在了。
电影里,作为基层干部的马亮(沈腾 饰),放弃出国的前途,回去建设东北老家,则完全是因为家乡本身,对他而言,对家乡的感情早已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而且在《神笔马亮》里,把人物的生命力也融入了家乡,我们看到,家乡有了光彩,村民有了生机。
不仅如此,沈腾和马丽把最后这个故事演绎的很浪漫,给人的感觉就是浪漫不一定要去土耳其和巴黎,去家乡的观景台也能收获这种着迷。
当然,这部《我和我的家乡》在一定层面有着创造上的美好想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观赏性是足够的。
只是一部电影的时间,却满是全国人民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电影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带出国家在医疗、交通、教育、环保和扶贫等方方面面所作的努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一味的讴歌,甚至还在多处有自嘲和戏谑,比如沈腾说的那句“这是观景台,不是主席台”。
可以说,《我和我的家乡》是以一种去精英化的视角,去致敬每一位为家乡振兴作出贡献的普通人。
不管我们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都有着同样对家乡的情感,每个人,只要把“我和我的家乡”的故事和感情讲出来,就会充满力量,而这,正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动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进影院好好感受这部电影的理由。
往期文章:拉姆的死是血淋淋的社会悲剧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顺手点赞|在看,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