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中山公园的三大镇园之宝是什么?-再说中轴线37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如今北京的中山公园,正在连同全国各地的中山公园,共同申报世界遗产。
在所有的中山公园里,北京的这座身世算是最为华丽的。因为这里在明清两代都为皇家的社稷坛所在。并且,在正在准备申遗的北京中轴线14处遗产点中,社稷坛也是赫然在列。其实说起现在的中山公园,可真是有几件了不得的镇园之宝。
中山公园镇园之宝一叶祖孚先生,自称”沪人燕客”。叶老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与现代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为挚友。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北上读书,从此长居北京,成了一位比北京人还了解北京的人。他曾经在一篇名为《北京的公园》的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中山公园,并且还写到了一件难得的镇园之宝。
中山公园是咱老北京第一个公园,是1914年(民国三年)朱启钤先生创建的。当时朱启钤先生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任京都市政督(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他扩社稷坛为中央公园,理由是要为“都人男女”扩一“游息之所”。
中央公园前身本是社稷坛,是皇帝为了五谷丰登,朝拜社稷的地方。从前皇帝每年两次要去社稷坛祭祀社稷,路线是由故宫--进中央公园东门--进坛北门,绕过后殿和中山堂到五色土前朝拜。遇到雨天,就在中山堂内朝拜,故中山堂又叫拜殿,然后按原路返回故宫。
社稷坛扩为中山公园后修了长廊、水榭等建筑,风景十分优美,门口那块牌坊也蕴含了一段屈辱的故事。南墙门有一对石狮子,这是北京现存最老的汉白玉石狮子。
中山公园的牡丹应是北京最古老、面积最大的牡丹群,那是朱启钤先生种植的。
本来北京最有名的牡丹在崇效寺,那里有一株墨牡丹全国闻名。1950年,一位从香港归来的叶恭绰先生,看见崇效寺的牡丹凋零,就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议把牡丹移交到中山公园管理,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以后,中山公园的牡丹就是全市资格最老的牡丹了。可是由于迁来迁去,当初崇效寺的牡丹在哪呢?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那株清墨牡丹从此也就不见了芳容。
中山公园还有几块从圆明园里流落在外的太湖石,姿态都很漂亮。其中西墙门外有一块太湖石样子略逊一筹,但来历很久,据说最早在开封监狱,后来移到杭州御花园,清朝时,乾隆皇帝到杭州微服私访时看中了它,用船将它移到了圆明园,最后流落到中山公园里。
中山公园的牡丹是镇园之宝之一
afternoon一个夏日的午后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法源寺丁香、崇效寺牡丹都是被人乐道的。
据说清末民初,全国有名的墨牡丹只有两株,一株在杭州西湖法相寺,一株就在北京崇效寺。围绕墨牡丹,还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清末大学士王文韶退居林下后,在牡丹怒放的季节想到崇效寺去观赏墨牡丹,先一天派人通知和尚,和尚趋炎附势,第二天看到另一位捐班后补道王大人率众浩浩荡荡而来,以为是王文韶光临,就隆重地接待,请他们吃了素斋,观赏之余索性把那枝墨牡丹剪了下来请王大人带回去当作瓶供。等到下午,真的王文韶小帽便服来到崇效寺时,已经枝残花无,再也看不到墨牡丹了。这段故事也成了有关崇效寺的一则笑话。
事隔几十年,现在崇效寺已经不复存在,那里成了白纸坊小学,弦歌不辍。牡丹呢?迁到中山公园去了。中山公园本有朱启钤先生种植的大块牡丹花圃,这株牡丹移去后,叶先生曾写过两首诗:
横街冷落旧精蓝,佳种闲余只两三;  安得移根归上苑,年年花事衍宣南。  为花请命费沉吟,春事无端扰道心;  喜见移根归上苑,宣南掌故记从今。  
每当牡丹花开,中山公园万头攒动纷赏名花时,都会看到很多株深紫带黑的牡丹,但哪一株是当年轰动京华的崇效寺黑牡丹呢?恐怕现在已经无人能够辨认了。
昔日旧京崇效寺墨牡丹大有名,后移种于中山公园。而今古寺无迹,只余纸上风流也。(徐德亮画并题)
中山公园镇园之宝二
 “兰亭八柱亭”。原名“流杯亭”,原为圆明园40景之一的“坐石临流”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火烧圆明园后,1910年被移于颐和园。1917年将其迁入中山公园。该亭南匾“景自天成”四字为乾隆所题。
“兰亭八柱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石柱。碑高6尺,宽5尺,厚1尺。正面刻有纪录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兰亭修禊图》,碑阴是乾隆所题兰亭御制诗。八根石柱即是著名的《兰亭八柱帖》的原石。“兰亭八柱”的内容依次是:虞世南兰亭临本、褚遂良兰亭临本、冯承素兰亭临本、柳宗元书兰亭诗、柳公权书兰亭诗、清进士于敏中补柳公权之兰亭阙笔、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
由八柱内容拓片合集的册子,即是《兰亭八柱帖》。该帖托裱经折装,两函8册,共175开。每开纵29.8厘米,横34.2厘米。每册前后均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的印章。该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兰亭八柱帖》是清弘历集冯承素摹兰亭序等八卷而题名兰亭八柱的,《兰亭八柱帖》共八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内府摹勒,前有弘历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唐虞世南摹兰亭序
《兰亭八柱帖》第一册(第一柱):虞世南摹兰亭序。
褚遂良摹《兰亭序帖》
褚遂良摹《兰亭序帖》
《兰亭八柱帖》第二册(第二柱):唐褚遂良摹兰亭序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兰亭八柱帖》第三册(第三柱):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行书,无名款。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四”;卷后有宋、金、明、清人诸多题跋。其中北宋黄伯思(伪)一小隶书跋称为柳公权所书;以后,则多误以为是柳公权的作品。此帖书法与柳书不符,据专家考证应为唐代书手所为。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兰亭八柱帖》第四册(第四柱):唐柳公权书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五册(第五柱):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
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局部
《兰亭八柱帖》第六册(第六柱):清于敏中书兰亭诗
清于敏中书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七册(第七柱):明董其昌临兰亭诗
明董其昌临兰亭诗
《兰亭八柱帖》第八册(第八柱):清乾隆御临兰亭诗
清乾隆御临兰亭诗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题一则。有“乾隆”等30余方鉴藏印。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此本乾隆皇帝删掉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他认为柳公权临池时偶误。
想当年,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1914年,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这一文物运到中央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重要文物,于1971年,利用这八根石柱,在中山公园内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同时也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中山公园镇园之宝三
中山公园还有一件镇园之宝,那就是兰花,您知道为什么吗?那如果要欣赏兰花,应该去中山公园里哪座园中之园呢?
朱德委员长与兰花(作者:虞佩珍)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花朵端庄秀丽,高雅朴实,具有独特的风韵。人们常以兰花寄托我们民族高洁、坚贞的性格,所以,兰花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每当兰香飘逸的季节,我都会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中,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他那魁梧伟岸的身材,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他那温和慈祥的教导,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位戎马终生、运筹帷幄的总司令,竟和那深山幽谷中的兰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因为兰花,使我这个普通的园林工作者和他老人家有了接触的机会。当兰花事业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更加深了我对朱德委员长的怀念之情。
50年代后期,我们中山公园开始种养兰花,他老人家经常来园观赏并指导。当年朱老总第一次来看兰花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一天,当听到他老人家要来时,我们几个同志急忙整理花棚周围的环境。在这以前,我们从未接待过这样高职位的领导同志,对这样一位为国家立下丰功伟绩的革命老前辈,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领袖,我们怀着敬仰、喜悦、兴奋而又有几分神秘、好奇的心理。当他老人家走下汽车的时候,我们又感到是那样突然,显得有些紧张拘束,手足无措,连一句问候的话也说不出来了。还是他老人家先解了围,边走边打招呼,面带笑容和我们一一握手,气氛顿时轻松下来。他细细观赏着每一盆兰花,对名贵品种,更是全神贯注,仔细端详,深深品味。在这不足五百平方米的兰棚下,他老人家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偶尔和我们交谈,介绍他自己的栽培经验。他临走时,嘱咐我们要养好兰花,多向老师傅学习。
从此以后,他经常来我园,每次花展他都不会放过。就是在他要离京到外地之前,也总是先到我们兰花棚下转一转,看一看,问问有什么兰花新品种可以送给人家,还需要带回一些什么新品种来。他不断地为我们作着兰花品种的交换工作。经他手给我们带来的有无锡的名种春兰,海南岛的“象牙白”,湖北鸡公山的蕙兰,四川的雪兰以及云南的“红舌头”等等,真是数不胜数。从而沟通了我们和全国各地的联系,为我园搜集兰花品种作了大量的工作。
朱老总看到我们有这样多江浙名种兰花,每次来园都谆谆教导我们要养好名种,发掘野生种。他把兰花既看作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又当作一种资源与财富。他不单纯要我们养好,还要我们争取出口,换取外汇。他要求我们普及兰花知识,让兰花深入到老百姓家,低价卖给兰花爱好者,人家养坏了可以送回来,你们养好了再给人家,好好服务。当时,康大姐也在场,提出了异议,说人家是事业单位,怎么能不顾成本呢!大家哈哈大笑,在轻松的谈吐间,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对兰花事业的关切。
一天下午,朱老总兴致勃勃地来看兰花。那时,我们的花房与花圃很简陋,连一把像样的椅子都没有。他老人家从四川青城山的野生兰花谈到江浙一带的名种,切磋养兰的技术,谈了好一阵,愈谈大家兴趣愈浓,使我们受益不浅。临走时,他邀请我和养兰花的师傅随他同车到中南海去看兰花。朱老总乘坐的车是苏联产的大吉斯,后座前有两个加座。他老人家上车后,亲自打开加座,要我们上车。那时,我还很年轻,第一次进中南海,又是坐着领导的汽车,异常兴奋。
中南海花圃的温室里,兰花种类非常丰富,有四川的夏蕙,广东的墨兰、银边大贡,贵州的野生种,无锡的名种春兰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兰花千余盆。他老人家一一作了介绍和讲解,一片“兰”的海洋,真是大开眼界。
我们想养好兰花,但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其他省市也很少,可以从图书馆借阅比较完整的资料,只有一套日文版《兰花谱》,是30年代日本人小原荣次郎编著的。作者主要总结了中国传统养兰的经验,对我们很实用。当朱老总知道我们阅读日文有一定困难时,他想方设法请人翻译成中文,印发给我们。同时,还印发了《四川的兰蕙》、《我的艺兰生活》、《兰蕙》等书,并分赠给杭州、四川、广州等其他省市。这些书,为我们对我国的兰花历史、栽培技艺及兰花文化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64年秋季,朱老总决定把他自己珍藏的大部分江浙名种都送给中山公园,这为我们公园兰花的发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多年来,我们对朱老总的鼓励与信任,始终牢记在心,精心养护着这些兰花,深感责任之重,情意之深。
在这里,我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花为媒”的故事顺便说一说:那是60年代初期,中、日两国建交之前,日本的知名人士松村谦三先生,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他与朱老总对兰花有着共同的爱好。在访问期间,曾来我园观赏兰花,并点名要了如意素、寅谷素、寰球荷鼎和绿漪等四个兰花名种。朱老总都一一答应了。
不久,松村谦三先生又回赠了几株日本杂交兰。就这样以花为媒促进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为中、日建交开辟了途径。对这些作为友谊象征的兰花,我们非常珍惜。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离开了我们,但友谊之花仍年年开放。松村谦三先生的长子松村正直先生来京时,总要来看看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兰花,并对我们为养好这些兰花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朱老总不仅有丰富的养兰经验,对兰花的鉴赏也有较高水平。有一次,海南岛的“象牙白”正在开花,那时,我们还不认识这是哪种兰花。朱老总就说:你们看,这像不像翩翩飞舞的海燕,咱们就叫它“海燕齐飞”吧!当时,在场的同志都觉得这花确实具有海燕飞舞的神采,这名字非常形象而且逼真。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仍把这种兰花称为“海燕齐飞”,以纪念他老人家。又有一次,“台兰”开了,这是一种一个花序上开好几十朵小花的多花兰,呈红褐色。他老人家凝视了好一会儿,然后说这花多像一群忙忙碌碌正在采蜜的小蜜蜂啊!于是,“蜜蜂兰”便因此得名。
朱老总对兰花的深情,确实无法用笔墨来形容。“文革”中花卉作为资产阶级玩物的象征也蒙上了冤屈。我记得,1972年春节后的一天,天气很冷,他老人家又来到了花圃。花洞子阴暗,台阶的阶梯又高,我看他老人家身体较弱,深怕他跌倒,告诉他凡开花的都送展室去了,劝他别到花洞里看了。但他老人家出于对兰花的喜爱和对兰花事业的关切,还是高一脚低一脚地进了低于地面一米左右的花洞子,当他看到生长茁壮的兰花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叹地连说了几声:“好啊!好啊!”
“文革”后期一个“五一”节,他老人家突然出现在中山公园的兰圃。因为好久不见了,我们特别兴奋,互相问好。当他看到大部分兰花依然生长健壮,便面带笑容地鼓励我们说:“作为国家珍贵财富,要好好保护这些兰花。你们养护得好啊!”当时,我们长时间受到压抑的心情,不知有多激动。当“五一”游园会的工作人员赶到兰圃时,我们才知道,朱老总是作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代表,出席在音乐堂举办的节目庆祝活动的,老人家是特地忙里偷闲,来看望这阔别数年而又寄有深情的兰花的。那些艰难的日子,他老人家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有一次,我们要到南方去采集兰花,他知道后就告诉我们,在战斗的岁月里,他路经广东北部从化县一带的山区时,看到那里兰花很多。我们就遵循他的指点,到了从化县的小雨水等偏僻的山区。那里是次生林带,林下山溪所经之处都有兰花。我们几个在北方生长的人,真是开了眼,也顾不得长时间跋涉的疲劳和脚上磨出的水泡,伸手就挖,恨不得全都背回来。当然,这次是满载而归。他老人家看到后,给我们讲述当年战斗的历程。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兰花坚贞纯洁的性格,与朱总司令的革命乐观主义融成了一体。
在朱老总的身上,我们不仅学到有关兰花的知识及栽培技艺,更看到他老人家高尚的品德。有时,他看到心爱的兰花开了,想带回去多看些时间,常常很客气地询问:“借给我拿回去看看好吗?过几天再送回来。”说得那样认真。其实他老人家送给我们那么多兰花,拿回去几盆看看又算得了什么!弄得我们倒觉得不好意思了。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这不正反映出他老人家公私分清、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吗?!
又一次“五一”节,朱老总精神焕发地来到中山公园唐花坞。那天游人很多,为了使他老人家能尽情地赏花,有的工作人员提出是否关下门,控制一下游客量。朱老总马上说不要关门,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好不容易有个节日出来游玩,绝不能让大家扫兴。他自己也在群众的簇拥下,缓慢地边走边看。当他走到花房中厅时,一位游人发现了朱老总,大声说:“这不是委员长吗?”好多游人前来和他握手,问好。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游客们以敬仰的眼神注视着他老人家。朱老总对大家挥手致意,并抚摸身边的孩子们,谈笑风声。此刻,公园内顿时一片欢乐的笑声,大家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为能亲眼看到这样一位可敬的领导而感到庆幸,感到这个节日是欢快而又有意义的。他老人家在细小的事情上,也是为群众着想,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的。
1976年7月6日,朱老总逝世的噩耗传来,我的心情无比沉痛,很长时间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前几个月他老人家还来公园看过兰花,怎么会这样快就离开了我们呢。直到我们接到布置遗体告别与追悼会场地的任务时,才如梦初醒。于是,我们用自己培养的鲜花,怀着对他老人家崇敬的心情,献上我们的一片敬意。我们精心选择了郁郁葱葱的龙柏、米针柏,象征他老人家的精神似苍松翠柏,永存于世。同时,还选了四盆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的兰花和大量君子兰,表达对他老人家君子之风的崇敬。以洁白的东洋菊、色彩缤纷的绣球花、洋蝴蝶、扶桑等,环绕在他的遗体与遗像的四周,表示他永存在群众之中。
虽然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当年的音容笑貌,却依然留在我的脑海中。近年来,我们的兰花事业迅速发展,我们和全国各产兰地区加强了合作,与日本、新加坡等国及台湾也进行了交往。今天,我们在留有朱老总足迹的旧兰圃原址建起了“蕙芳园”,终年展出兰花。他老人家亲笔写下的“兰室”两个大字,高挂在展室的门额上。这两个字刚劲有力,浸透着他坚强的个性,也激励着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兰花事业。(虞佩珍)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制作人:小强
录音制作:乐乐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2018年开始,每天凌晨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