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摊经济”不能一概叫停

6月1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沿海城市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李克强总理这个体现“中国生机”的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的讲话刚一公开,全国各地竟然几乎在一夜之间,各种摊位就“应声而至”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了。开放地摊说到底是具有一定的“拉内需、去库存、保民生、促就业”的积极作用的。“虽然摊位小、物品杂,但实惠而亲民,让摊主和消费方各得其所,都得到了实惠,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也应是政府领导的初心所在。我在北京几个街区进行了一些调查,除了天安门、中南海等党和国家管理和公务活动的中心区域外,很多小区门前的街道上都有小摊出现,即便是长安街两侧的岔路和便巷中也有摆摊的。这些摊位经营时间多是在晚上18:00-22:00,摊主们男女老少都有,还有一些是残疾人(尤其是聋哑人)和大学生,商品种类大多是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等)和各种日用品(服装、鞋袜等),也有不少经营小家电(充电器、阅读灯等)的。年轻摊主和他的满天星鲜花(作者摄于北京公益西桥)中年妇女的草帽夜摊(作者摄于彩虹路上)叫卖车载西瓜(作者摄于嘉园路上)年轻女士在嘉囿公园门前的泡泡枪小摊位家产的纸皮核桃很受欢迎现做现卖,一针一线来之不易小家电生意平淡各种玩具颇受欢迎聋哑人卖菜很兴隆(作者摄于星河苑小区门口)地摊经济为大商场拾遗补缺,价格又相对便宜,使底层百姓用自己较少的钱也能买到相对丰富的物资,无疑增加了社区百姓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消费者大部分是住在附近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是上班族,他们由于平时很忙,在家门口买东西自然很受青睐。更有一些老同志几乎每天都在摊位前转悠和消费。很多部委机关和企事业退休老同志都讲:“地摊东西物美价廉,在这里买东西,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们的一种享乐。”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幸福感的体现。总的来说,买者和卖者脸上都洋溢着滿意的笑容,地摊经济确实是接地气,有人气,这也充分说明此举得民心、顺民意。这场蔓延已经半年之久(似乎还看不到尽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不敢出门,不敢聚餐,很多宾馆酒店都停业或关门,很多常年在外打工人员因疫情而出不去,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收支自然出现了窘境,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生活上的难以为继。而地摊经济是小资本的老百姓最简单、最快捷的赚钱方法,能迅速解决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基本的吃饭问题。地摊特别具有就近社区,贴近百姓的特点,年轻的上班族工作忙没时间逛商场;老年人年老体弱腿脚差不愿意去商场;最主要是现在疫情期间大家都不愿意去人多密闭的大商场,而愿意在露天就近的地摊购物。这种地摊消费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安全防疫,减少了大型商场的人群集聚,自然被感染的几率得到了下降,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给国家战疫徒增的麻烦。开放地摊是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的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它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和再就业,许多下岗而有能力的人可以选择摆地摊,维持和丰富一定程度的生活。另一方面会给政府及社会减轻一些压力,也自然给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这种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和自发性的快速响应,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地摊经济的普遍拥护,也是我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已经呈现常态化、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亿万民众积极参与的摆摊和消费,应该视作是一件有利就业、有利经济发展的好事,这也可以从“地摊类股票”的高涨幅而看得出来。但是,还没过一周,政策导向就变了,一大桶冷水突然浇了下来,不少媒体几乎同时发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等。这些叫停地摊的主要理由就是地摊经济有损城市形象,认为“地摊经济弄不好会一地鸡毛”,因而不得进行摆摊经营。实事求是地讲,地摊经济对原有的市场肯定是一种冲击,地摊经营的这种原始性方式也不是现代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另外,摆地摊的主体並非全是失业人员,一些投机商也会掺杂进来,一些社会人员甚至公务员、医护人员、敎师、企事业人员也会加入,对各行各业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会产生某种负面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地摊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地摊经济”没有违背市场规律,像所有市场经济活动一样,“地摊经济”也有自己成本和营收核算,也有自己的服务人群及其消费对象,这种“微创业”也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发生和发展的。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之说,这个“商”,当时的重要形式就是集市性的“地摊”,也可说现代意义上的市场是从地摊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城市,就是城中有市(集市),无市便不会有城了。地摊经济严格或标准称呼应该叫“户外占道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占道经营是必须经过城市管理部门审批,才能按审批地点来设摊经营的,未经审批的随地经营者被称之为无证商贩,是要依法取缔和处罚的。但在当下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也不能因噎废食而“一刀切”地叫停摆摊,因为地摊经济确实可以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历史上“一刀切”的教训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刀切”本质上是庸政、懒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不同形式的表现。因而建议:1、对地摊的行与不行要放弃是与非的争论。公开在媒体上发声“禁摊”,会造成混乱和误解。实际上,在这个摆摊问题上,绝大多数老百姓是赞同和欢迎的。个别行政管理部门有意见,也不宜公开化和指责化,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便是北京也不能“一刀切”地叫停地摊。因为北京也有中心区和非中心区的不同,也有区域性的差别。北京除了中心城区之外,还有怀柔区、顺义区、平谷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昌平区、丰台区等,各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民群众的日常收入也有明显差距,中低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在北京不能以“形象”代替“民生”,切不可搞“一刀切”式的全面禁止地摊;2、全国城市都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段、适当的区域(非交通要道)内,以方便社区居民为前提,允许搞一些无证占道经营。但经营地点不能设在主干道路和繁华的闹市区,应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专属街区来摆地摊;…、所有的摊位都要服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规范管理,在不影响交通和行人出行的情况下有序经营。对比较集中的地方,要划线经营,不能越过人行道道牙线,更不能出现扰民性声响设施;…、必须提高城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亲民素质,要文明执法,以劝慰和指导为先,并有专人进行疏导服务,让城管人员由“严管”向“帮扶”转变。城管人员的形象是带动城市生气勃勃发展的一个象征,管什么,怎么管?这是一门科学。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城管队伍自身建设极为重要,权责要并重,不能重权而轻责;3、开放地摊涉及工商、税务、城管、公安、交管、社区等众多部门,各自为政肯定不行,如何统一组织管理应早日确定。特别是工商部门如何对伪劣产品实行有效的监督?卫生环境部门如何进行检查?公安机关如何进行治安管理?交管部门如何对交通占道管理?社区如何应对人群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疫情另类性的防控?等等,都有待制定具体措施,但要做到合法经营,循序发展,有章可遵,活而不乱。4、要在管理机构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最好以区为单位,成立专门办公室,统一协调城管、市政、环卫、卫生以及交警、交通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其中要赋予街道办事处以更大的权限,对具体的地摊管理负全责,达到科学、务实、有序、有效的管理目的。5、在开放摆摊后一段时间内,建议不要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税。地摊和市场摊位(区)不同,几乎完全是小本经营,而且多是自家自产的东西。我调查中亲眼所见几个卖鞋垫的,都拿着针线,一边卖,一边自己一针一线地在缝制鞋垫。老百姓挣钱不容易,相关部门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态度真心体谅之;6、对地摊不能看作临时性的举措,要有个长远规划。这就要积极学习国外的摊位管理经验,这也是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内容。我们到国外旅游,无论是发达国家美国、西欧和日本等,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摊区存在,不但受欢迎,也是对高档商场的拾遗补缺性的补充。他们能够长期有效地运作,其经验和方法对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借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