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桥(一)

说起如皋古城的历史渊源,故事还真不少。
早在唐虞夏商时(公元前21—11世纪),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如皋为“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左传集介》还记载过一个关于如皋地名的故事。贾大夫长相丑陋,偏偏娶了一位美貌娇妻。婚后三年,妻子不笑也不说话,这让贾大夫很是郁闷。一日,他驾车前往江海之滨的无名泽地,射下一只雉鸟送给妻子。这只雉鸟美丽无比,堪比凤凰。妻子开心地笑了,并开始说话。从此这个无名泽地就被称为如皋。在古汉语中,“如”意为前往,“皋”意为泽地。据此,“贾大夫射雉”成为如皋之名来源的典故。而且至今,在如皋到处可见凤凰的图案。
如皋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设县,距今已有1610年的历史。《嘉靖惟扬志》记载,“如皋县本汉广陵郡地,晋义熙七年分广陵为五县,如皋其一也。”如皋古城始建于北宋庆历初年(公元1041年);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开始疏浚运盐河以及县西南支流,形成环绕古城的玉带河(内护城河);明嘉靖三十三年起(公元1554年)开凿濠河(外护城河),修筑城墙和城门,开辟水关,修建桥梁,打造出一个由双层护城河环绕的类似古代铜钱内方外圆的城池。
为了方便交通,在内外护城河上修建了很多的桥。究竟有多少桥,还真是不好说。不是不会数数,而是这些桥有点错综复杂。为了不把故事讲乱,我分三条主线——运河桥、外护城河桥和内护城河桥。
一.运河桥
如皋古城北面有两条运河,古称运盐河。据《吴王濞列传》记载,2200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在如皋地区生产海盐。为了方便海盐的销售,吴王刘濞下令开凿邗沟(运盐河),打通海盐销售的运输通道。后来,历朝历代延续开凿,形成了完整的运河体系。现在的如泰运河和通扬运河在古城北面交汇,然后向北,形成一个倒T字形。
这里讲的是在如皋古城北侧运河上的桥,从西南向东北横跨运河的有大司马桥→蓝湾桥→北门大桥→海阳桥→水绘园大桥。除北门大桥和海阳桥外,其他均为现代感极强的钢架大桥。而北门大桥尽管也横跨运河,但从历史上看,它应属于外护城河桥。
大司马桥向南延伸是大司马路,取名于三国时期开疆拓土的大司马吕岱(公元160—256)。吕岱是东吴名将,字定公,如皋人。开始是广陵郡县吏,后被拜为大司马。
从大司马桥到蓝湾桥,沿如泰运河南岸是以高大乔木榉树、银杏、香樟、广玉兰为主,以桂花、腊梅、樱花、紫薇映衬的公共绿地,漫步其中宛若置身广袤的深林。草坪中有人行步道和长椅可以休闲、歇息,还有临运河的观景台,凭栏远望风景如画。
蓝湾桥两侧是高层的现代化住宅小区,但站在蓝湾桥上,就可以看到当代如皋唯一专弘专修净土的女众道场福成庵。
福成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福成庵原址在如皋西南,2004年迁至此处。清代,福成庵曾掩护过毗陵恽氏,使其逃过清廷满门抄斩之劫。1927年,中共如皋县委在此秘密诞生,福成庵也由此载入红色遗址史册。
在福成庵后院的长廊,不仅可以看到汤汤河水和成片飘过的浮萍,而且可以看到如泰运河和通扬运河在此交汇,然后奔流向北的景象。
继续向东北是北门大桥。尽管这座桥横跨通扬运河,但却属于外护城河桥,因为这里正是古城北门——拱极门。与运河桥最大的区别,它是一座木架桥。
北门大桥向东北是海阳桥。海阳桥因地处海阳路而得名,海阳路由北向南贯穿古城,直抵古城南门。与东西向的商业街中山路呈十字交叉,成为古城的通衢要道。
下一座桥非常有趣,水绘园大桥得名于如皋最著名的景观水绘园。水绘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冒氏九世冒一贯的产业。清初,冒氏十二世冒襄请园林专家重新设计修建。这里还是他与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之地,他们凄婉的爱情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作为特色独具的清代古建筑,水绘园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再说说水绘园大桥,这座横跨通扬运河的南北向大桥与横跨外护城河东西向的通济桥几乎垂直分布,其引桥与通济桥毗邻相望。
在当代的如皋市,还有其他的运河大桥,我只选取了与古城相关的几座。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沿运河走一走,欣赏一下沿途风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