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坐南朝北?--再说中轴线23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再说北京中轴线第二十三集
北京中轴线已经确定的14处遗产点中,属于现代建筑的,除了毛主席纪念堂,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想,只要您上过学读过书,在小学课本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大家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课文,并且,我记得当年我们都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当年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到天安门广场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参观。不过,无论是在课文中,还是在我们看到的诸多史料中,对于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幕后故事记述不多,其实,这里也蕴含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8年
8月21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啥“坐南朝北”
作者:解长贺
1953年9月,我被调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工作(设计处下还设有美工组、装饰花纹组),那年我正好24岁。有机会参与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土建施工图等的绘制工作,我至今倍感自豪。
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
共征集了140多种设计方案,快完工时取消了“宝顶”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铲土为纪念碑奠基。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上。
1949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讲话
毛泽东主席宣读碑文
毛泽东为纪念碑奠基
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奠基石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是利用会场选举投票后的检票时间,先通过“办法和碑文”还占用了一些时间,代表们赶去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礼后,还须赶回会场继续未完的会议,所以奠基礼能够利用的时间很短。举行奠基礼时,周恩来致词只四五句话,毛主席宣读碑文也只几句话,然后铲土奠基整个耗时并不长。据载,奠基礼开始约在下午6时,天色已不太亮。
根据决议,在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具体行政事务由当时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负责。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具体工作由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下的设计组承担。
  为了使纪念碑设计得庄严、完美,工作伊始兴建委员会即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美术界、文艺界等广泛发函征求设计方案。先后收到140多种方案。
方案大体分成两类:一为建筑型方案,一为雕塑型方案。经过多次座谈讨论,最后确定以突出毛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主题的建设方案。
  纪念碑的设计按照以高而挺拔的形象表现的原则,下有检阅台,台四周有十面浮雕,台内为陈列室。检阅台上为碑身,碑身下有须弥座,碑身正面的碑心用百吨重的整块大花岗石,上刻毛泽东主席题字,碑的背面刻全国政协通过的碑文,碑顶为四坡庑殿顶。按这个设计方案做了模型,并送市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陈列展览,最后中央首长同意了这个方案。据此,设计组绘制施工图后于1952年8月1日开工,由北京市建设局组织力量施工兴建。
  
工程开工后,又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碑顶造型上,认为庑殿顶太古老,不能反映时代特征,经过多次座谈,将原碑形做了修改。修正后的设计取消了检阅台和陈列室,以完整的双重须弥座承托碑身,下层须弥座四周为斗争史绩浮雕。碑顶也取消了四坡五脊的庑殿式屋顶,改为四角攒尖顶,亦即四坡攒尖上覆圆形宝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群众对碑顶仍有意见。有人主张碑顶应塑群像,有人主张应突出民族形式,意见仍很强烈。兴建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吸收各方面意见,于1953年10月,将修正方案举办了公开展览。根据各方意见,将设计又作了一些修改,但碑顶仍为四角攒尖宝鼎造型。
  
1954年底,月台、碑座、碑身已开始安装石料。有人仍对碑顶造型有意见,主要是雕塑家主张用雕塑群像顶,建筑师主张用建筑顶。1956年夏的一个星期日,兴建委员会办事处的贾国卿书记通知我和同事杨信勇带上纪念碑的设计图纸和模型去市委向领导汇报。到后方知市委副书记刘仁同志邀请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等正为这事进行座谈,经反复讨论后大家认为,既然碑顶造型意见不好统一,暂时就不要宝鼎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我们的后辈子孙去完善碑顶的造型吧!这样,纪念碑的碑顶上就没有安装宝顶,留下了约2米×2米见方的平台。
  
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朝向
原方案被转了180度,坐南朝北面向天安门城楼
  纪念碑的朝向,原设计是按照中国传统朝南方向为正面。所以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碑的南面。
在纪念碑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政治集会多,平时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应该正对纪念碑的正面,建议纪念碑的正面应改在北面。根据施工进度,兴建委员会于1954年底向中央汇报,经批准,北面为纪念碑的正面,这样,纪念碑按原设计的方位就转了180度。施工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金字就镶嵌在纪念碑的北面了。
3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毛泽东主席题字
毛主席在宣纸上写了两幅,我带着题字真迹徒步夜行十余公里
 纪念碑正、背面的碑文是碑的主题。碑形确定以后,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题写了正面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是周恩来总理所书。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写了两幅,真迹是写在中式宣纸信笺上的,竖行自右向左排列,每个字大小约8至9厘米。要使字迹能达到设计的实际尺寸,满足施工要求,这就要做选字、放大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
  
当领导宣布由我负责此项工作后我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有幸能亲自参加毛主席亲笔题字的实施工作,怕的是做不好会愧对英烈。
  
我接受任务后,首先遇到的是选用哪一幅的问题。我提出能否选用两幅中比较完美的字另拼一幅,著名书法家魏长青先生认为,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一个条幅字乃至每个字都具有其笔势、韵律和连贯性,因此不能拆开拼用。他的意见遂被采纳。那么,如何将题字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实样呢?以“永”字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是9.5厘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我提出有三个方案:①用方格网法放上;②用幻灯放大;③用照相机放大。方格网法简单易行,但不精确,被否定。我去灯市口街幻灯社联系,由于技术所限,不能解决。我又去找了当时北京摄影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北照相馆,与技师们共同研究放大方案,但按当时的技术方案也难以解决。
  
一时间题字的放大成了难题。焦急中,我突然想起1951年曾在北郊某测绘单位建厂工地实习过,于是立即起程。记得当时正值盛夏,经过连续一天不断测试,完成任务时已是凌晨三点多钟。但为了保护毛主席题字真迹的安全并及时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放大成功的喜讯,我婉拒了该单位的留宿,星夜沿着土路和农村的青纱帐,用了两个半小时,徒步夜行十几公里,返回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兴建委员会办事处。
 
 接下来该考虑的是以何种笔法镌刻的问题。中国传统镌刻有阳文、阴文等多种形式。我查阅了多种文史资料,并到北海、颐和园等地做了实地考察,最后决定采用阴文,笔道截面是“V”型。阴文的阴影自然形成立体感,同时,金字也便于安装。
  
随后,八个大字被做成了足尺模型,放样、作胎……金字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描金做法,由北京市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承担。在施工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石工和北京第一刻字生产合作社等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雕刻字样、制作字胎、描金、安装和压光等多道工序,高质量地完成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任务。

人民英雄纪念碑选址曾有三处,为何最终确定天安门广场?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当年也曾经过广泛的讨论。
有人提出建在东单广场,
有人提议建在中华门的位置上,也就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
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子上,
还有人建议建在西郊八宝山……。

经过反复斟酌,最终是由周恩来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当时大多数人赞成这个意见。所以,最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天安门广场。
不过,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其实并不是奠基时的位置,当年奠基石的实际位置要略微偏北一些。那时广场的空间较为局促和狭窄,但选择奠基石位置时并未顾及到整个广场的布局。待到深化设计时,才发现奠基的位置离天安门和国旗杆太近了。梁思成向彭真汇报:要不要向主席请示往南挪?彭真说主席那么忙,你们要怎么挪就怎么挪吧!于是,北京市规划局赵冬日深思熟虑后敲定纪念碑放在绒线胡同东部路口,也就是现在的位置。
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要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中,因此碑体不能太小。考虑到天安门高33.7米,正阳门城楼高43.65米,设计者最初将纪念碑的高度定为39米,实际建成的高度为37.94米。比天安门还搞4.24米。
“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门广场再进行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达到的规模来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作者殷双喜如是说。
六十多年前三百余吨的纪念碑巨型石料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
2018.08.21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共和国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
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多吨。经过第一次加工,将石料上面做平,重量减为280吨。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也就是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当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到采石运输任务后,成立了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也就是青岛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浮山料石总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组成的大料搬运委员会。1952年10月2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与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签订了《运输石料合同》,最终确定由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来完成这个光荣任务。
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石料的开采。面对完整开采300多吨大石料的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南京、上海等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开采工作遇到阻力。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把李开山请到采石现场,李开山一听,300吨重的巨石,根本不是几排钢楔子能搞定的。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炸出这块巨石坯材。经过数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随后,大石料在开采地半山腰平坦的地方进行了第二次加工处理,重量减为102吨。
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碑心石运输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为把这块巨石顺利运到火车站,工人们在工地上对巨石进行了二次加工,重量减为近100吨。青岛市政府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运石突击队。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 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30公里路程,运石队伍整整走了34天,成就运输史上的经典。
9月28日,在青岛孟庄路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这趟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沿途曾经过3个道路狭窄的小村庄,需拆除民房5间,村民们听说是建纪念碑的石料通过,不等动员就把房屋拆除了。10月13日,巨石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我们在以前的节目中说过啊,前门有两座火车站,您想不到吧,现在已经被拆掉、没有一点遗迹的前门西站,当年可是为运输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立了一大功。
到了北京后,青岛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从前门西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至此,到10月16日,碑心石运抵天安门广场。整块碑心石从开采到运输历时7个半月。
1958年5月1日,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矗立,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时,青岛人心中也升腾着一份独有的自豪。12名起重运输工人在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制作人:小强
录音制作:乐乐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2018年开始,每天凌晨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