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开馆探秘:“杂技”是谁命名的?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2018年5月18日,北京唯一以天桥文化为主题的天桥印象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了,探索天桥文化源起,整合创新京味文化,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创意体验。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
地址:北京西城区天桥南大街7号 天桥艺术中心下沉广场

在博物馆里,天桥文化被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天子之桥的皇家文化,文人之桥的文人墨客文化、百姓之桥的民俗文化和复兴之桥的当代天桥文化。

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杂技”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
选自北京市方志馆出版《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杂技在北京,源远流长,公元前310年燕昭王宫廷里已有“燕戏”表演,这是关于杂技最早的记载,不过表演者来自“广延国”,以舞蹈为主,包含了一些杂技动作。广延国何在,今已无考,传说“距燕地7万里,地寒,盛夏结冰”。如此看来,应该靠近北极圈了。春秋时北京较湿热,气候与今东南亚相当,宋代以后气候变化,开始逐渐寒冷了起来。
唐宋之时,杂技进入宫廷,由此推动了杂技艺术的繁荣,唐时北京一代以竿木技艺称绝,史有备载。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里民间自古有习武的传统,而杂技与武术是密不可分的。
 
 至元,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民间杂技被禁止,既不能“聚众作艺”,亦不能练习,但宫廷中尚保留了一部分杂技表演,比如“高跷舞狮”即出于元。至明清,宫廷杂技渐废,艺人流落民间,生存维艰。
  到清末,老天桥成了北京杂技的代表,以后又有了老东安市场、香厂新世界、城南游乐园等。老天桥能发展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清代汉人非功不得居内城,大量的老北京人被迁到宣南,使这里人口密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老天桥本是一块荒地,管理松散,初期艺人到此表演没有什么成本,门槛较低。但表演环境也比较恶劣,基本是地上铺块包袱皮,随时开场,观众自由围观。这种“包袱市”的杂技,形式简单,内容单一,演员重复表演,受伤几率较高,缺少大型杂技。
  
随着老天桥影响力日增,各地艺人纷纷前来,老天桥杂技艺人中,河北艺人最多,先后出现了口技的“管子张”,戏法的“金麻子”、“快手卢”,车技的“小老黑”,马戏的“狗熊程”、禽鸣的“百鸟张”、盘杠子的“飞飞飞”等。
  
到20世纪前半叶,民间艺人还成立了一些民间杂技团体,比如“万福堂”、“顺福堂”、“北京魔术团”、“七侠五义武术团”等。当时,西方魔术已进入中国,老天桥艺人也主动学习其中的一些技法,与传统魔术相融合。
受客观环境限制,老天桥杂技中也有一些是残忍、恐怖与低俗的表演,卖艺这种商业模式较低级,许多艺人多说少练,甚至光说不练,练也不练绝活,从艺术内容到经营形式,都比较粗放。加上天桥管理松散,导致黑社会、恶霸横行。
此外,老天桥安全隐患也较多,比如老天桥最早的歌舞台、燕舞台、乐舞台等说唱之所,后来都因火灾而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华杂技团”(后更名为中国杂技团),许多老天桥艺人加入其中。
在此之前,并无杂技之名,只是泛称“杂耍”、“把戏”,周恩来总理综合了各方意见,将其统称为“杂技”,从此杂技之名得以流传。
随着杂技走向世界,它赢得了更多人们的喜爱与赞誉,1957年,在世界青年节上,老天桥艺人“小老黑”金业勤的车技还赢得了国际比赛金奖。
《张恨水与天桥》
一代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曾经是天桥的常客。他早年在《益世报》供职的时候,每得闲暇,必到天桥一游。那他的同事,后来去我国香港定居的周简段先生,曾经写下《张恨水与天桥》一文,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张恨水先生在天桥的生活。
《益世报》是在中国的罗马公教,也就是天主教 教会出版的报纸,1915年10月在天津创刊。这家报纸在北京的分馆,设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张恨水担任这家报纸文艺版主编兼校对时,投寄给文艺版的稿件,有不少是取材于天桥艺人生活的小说、散文或诗歌。他对天桥有浓厚的兴趣,常约二三好友或独自去天桥合意轩听大鼓书,去福海居等茶馆听评书,或者徜徉于照熙攘攘的游人中,观察、了解形形色色的艺人和游客。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而成的。
张恨水涉足的合意轩,位于天桥西市场东街,是一家阵容很强的坤书馆,主角金雪梅、伊惜兰等鼓姬,色艺双全,点曲每只大洋五角。张恨水与那些迷恋鼓姬的花花公子迥然不同,他从来不花点曲的冤钱,只是每听完一曲,破费几枚铜元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混杂于诸多听众之中的张恨水,在听鼓姬演唱时,确实是一位“醉翁”,其醉非在于酒亦非在于色,而是醉在曲高词雅,醉在洞察鼓姬与听众的内心世界,醉在捕捉各色人物的神态与动作,醉在出自大众之口的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他所塑造的沈凤喜、樊家树、沈之泫等人物,这些人物原型无一不是来自天桥的坤书馆。
张恨水也经常涉足于天桥水心亭内的武术茶社。这家茶社的创始人是北京会友镖局的老镖师李尧臣。《啼笑因缘》第一回中所描写的水心亭那家茶馆,便是武术茶社。而那位举石锁的老者关寿峰,就是李尧臣。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任新民报总编时,仍然于百忙中抽最前往天桥听书看戏,他的兴致之浓,不减当年。
不过啊,这水心亭仅存在了几年,民国九年、十年,天桥连遭火灾,水心亭被焚后没有再复建。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拆去先农坛外坛墙,在坛的东北角建三角市场、惠元商场、公平市场等,水心亭也就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那说到张恨水先生和《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张恨水与张学良的故事,颇有戏剧感,那是在1925年,张恨水在北京前门外四海升平园认识了一位唱大鼓的艺人高翠兰。高翠兰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很快就成了名角。谁知祸从天降,奉军一名军官看上了她,硬把她抢去当了姨太太。张恨水对此事印象颇深,以后便有意留意说书场中的人和事。有段时间张恨水有事没事总爱往天桥跑,其实,那正是张恨水在搜集创作素材。不久,以高翠兰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啼笑姻缘》问世,一时间京城洛阳纸贵。
  
一天,张恨水突然接到少帅张学良的来信,要他到奉天作客。张恨水与张学良素无往来,这次相邀来得蹊跷,张恨水预料可能是《啼笑姻缘》惹的祸,大概张学良怀疑书中抢走沈凤喜的军阀是影射他父亲张作霖。他担心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临行前嘱咐家人说:“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就赶快离京南迁!”
  
到了奉天,二张相见,少帅以礼相待。不出所料,交谈中张学良果然问及《啼笑姻缘》有何所指,张恨水便以实情相告,和少帅谈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来龙去脉,张学良听后一笑了之,不再追究。事后少帅见张恨水文笔甚佳,便有心留他做事,无奈恨水先生书生本色,不恋尘俗,此事也就作罢。据说当时报上还登出了张学良重金聘请张恨水,张恨水固辞不就的消息。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制作人:小强
录音制作:乐乐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2018年开始,每天凌晨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