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41):一次难忘的跨年夜

今晚是跨年之夜,2018年元旦也即将随之而来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在兵团的一次难忘的跨年之夜——
那是在1970年12月31日,是70年代开年的最后的一个夜晚,也是最寒冷的一个夜晚,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我踏着深深的积雪,去指导员吕金龙家。
指导员家在连队的东头,我们知青宿舍在西头,相距虽然不远,但在风雪中走了将近20分钟,才到了他家。推门进去,暖洋洋的热气迎面而来,立刻感到周身血液都“活”了起来。
进到里屋,在火炕上小方桌上,摆满了各种机械零件,一个类似滑梯但却有数个起伏环节的机械模型很醒目地放在方桌中央,这是他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反复设计和实验的辛苦结晶,今天要开机实验是否可以成功了。
吕金龙是一位复原的军队干部,是山东人。他十分爱好自然科学,在部队就以发明创造而闻名。来到兵团后,直接分配到了基层连队,当了八连的指导员。
他目光深邃,声音洪亮,高大的身躯,配上一套绿色的军装,腰间系着一条发亮的皮带,显得格外的魁梧和英俊。
吕金龙指导员1972年8月21日摄于北安
他是军人,政治观念很强,但也有不错的文学水平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在工作之余,他竟然还埋头于可以“不断”发电设备的研制之中,多年坚持,毫不动摇,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
我认识老吕指导员还是在中共中央开过“九大”之后,我从一连到营部听传达会议精神的路上。他从八连也是去营部开会,正好路过我所在的一连。我看到他蹬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在前面飞奔,我则骑着一辆借来的老式自行车离他远远地吃力地“爬行”。
赵光是丘陵地带,不多远便是一个缓坡,连翻了几个坡,他有些吃不住了,最后终于在一个较大的坡前停了下来。我趁势赶上,于是便交谈起来,也就如此相识了。沿着春雪覆盖的青松林,我们推着车,边走边聊了起来。
我早就听说了他在搞发明的事。于是我满有兴致地问他:“吕指导员,听说你在搞一个大发明?”他嘴角露着微笑,双眼仰视着蓝天白云说道。“不算大。不过成功了,可也是世界第一了。”
我说:人家都说你在发明“永动机”,据我所知这在科学上是空想,是不可能的。他马上严肃地说:“我这个不能叫永动机,这是大家误解了。“然后他非常认真地解释道:
你知道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吧?一个原子分裂成两个。两个又分裂成四个,以致分裂成数以万计的原子,结果就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力。
同样的道理,我就琢磨电子是不是也可通过某种方式,促使一个电子分裂成更多的电子呢?结果不就可以让1度电不断衍生出更多的电量来使用吗?!
我现在搞的就是这个实验。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进行“三大斗争”,其中一个就是科学实验,即便是永动机,如果有一丝丝希望,我也要试一试!
这就是我第一次遇到他的经过。他那深陷在眼眶里的明亮的眼珠显露着刚毅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我们又在三连相逢了。当时三连的班子闹矛盾,不团结,所以营党委专门派组建了一个整党工作组去三连,组长就是吕金龙。我当时在一连担任一排排长,也被临时抽调的这个工作组来了,负责文书工作,尽管那时我还不是党员。
当天晚上,整党的动员会议便开始了。带有马料气味的食堂屋子里,弥漫着“烟鬼”们吐出的浓浓烟雾。来晚的人都是老农工(当地的老乡),他们不好意思的耷拉着头,缩在火炕的角落里。
看人来得差不多了,吕金龙开始作动员讲话。大家都被他的讲话所吸引,很多老乡都是张着嘴, 眯着眼,聚精会神地听着,连旱烟都忘了抽。
指导员他左手掐在军用皮带上,右手不断地在空中挥舞,越说越激昂,最后他双眉微微一扬,双手向前一伸,很有感染力地说道:
好了,我就讲到这里。可能对一些同志有点压力,有压力是好事。要明白,没有革命的压力,就没有革命的动力!
然后,他双手猛地一挥,结束了他激情的发言,接下来便是一片掌声。我的三连知青同学曲航、钱凡和刘丙纯对他更是佩服得不得了,连连说道:“这个人不简单!真的不简单!”
在1970年那个跨年夜里,我们在他家里一起包饺子,边吃边聊,兴致浓郁。他向我说明他这个创造不但符合事物的规律,而且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他非常激动地对我说:“现在电费很贵,国家电力不足,影响了社会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一度电分裂出更多的电,以便保障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呢?”他还随手拿起一卷报纸,指着一则新闻对我讲:
你看,现在很多人已经在其它方面为我们揭示了这条大道的可能性,比如北京部队的叶红海发明了“中曲发酵饲料”,就是用一点点粮食,却产生了和粮食一样有效的饲料,永不竭止。如果电也能达到这个水平,那全中国将发生多大的变化啊!
听完他的解释,我当时想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说的一段话:“科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就是这样从科学和技术的新进步那里,感到了革命的气息。”
指导员也确实有这样的“革命的气息”和远大的抱负。但我还是问道:“那你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要知道电子是不可能发酵的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是这样的。你学过杠杆原理吧?你把支点找好,用极微小的力量便可获得很大的结果。就是这个道理,使我想把它用到电学上去。
我们可以在每个杠杆的着力点上,各安装一部机械手,中间是个收集电流的大电机。通过多个支点产生的机械能,转发为电能,这些小安培的电量,都集中在中间的大电机中,自然就可以产生出更多安培的电量来,再通过导线输送到四面八方。
我完全明白了他的设想,他是用机械的原理来尝试“永不衰竭”的发电。
我好奇地问他:“那你是怎么想到用杠杆这个道理的呢?”他突然兴奋起来:说起来话长。那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母亲让我推磨。我个头很小,却推动了那么大的石碾子,很使我惊讶。到了部队,学了电学方面的知识,就开始想把当年推磨的力,用到电学上去!”
那天夜里他给我演示,并要求我一丝不苟地记录数据,我拿着连队会计的一个旧式大算盘,只要他通过机械手,使得支点上的电机产生出电量,我便通过安培表在算盘上记录和算出相应的结果。
他不断开启支点上的小型发电设备,我不断记录和计算,连续搞了20多次,额头上汗珠嗒嗒的滴下。但结果很不理想,都未能达到发电的累加倍增效果。电量指示灯都是在亮了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自动熄灭掉了。
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每天开始认真地阅读一些科学书籍,以便弄通弄懂我们失败的原因。《物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动力在推动机械的时候,对机械作了功,机械在动作的过程中,又克服阻力作功。”但是如何运用到电学上,我们还是没摸到头脑,因此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些伟人的名言作为学习的激励。
当年我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伟人语录
我们那天夜里,在他家里反复实验,结果都失败了,大家都有些疲倦和沮丧了,指导员跳下火炕,在地上踱来踱去,不甘心地说:“这不算结束,我们总结一下,过几天重新来过!”他还用诗一般的语言鼓励我说:
不要泄气,不要退缩。在同志、战友身边,我们应该是一团火,使人感到温暖;在冰天雪地或是大雨泥泞时刻,我们要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驱散寒冷,迎接太阳!
此时,已经凌晨三点多了,是1971年元旦的早晨了,稀疏的鞭炮声开始在寂静的山庄里响了起来。
那一夜,真的使我难忘!我在日记中不但完整地记载了这个跨年夜的工作,而且还写下了一首小诗:
欲增电流为永恒,一夜百转功未成。金石可镂锲不舍,荒原有梦欲成真!
多年以后,我离开了兵团,再多年以后,指导员也退休回山东老家了并且受聘于成武县机械厂。但他依然是舍钱财,花精力,埋头于这个实验之中,虽然还是屡战屡败,他也仍然是屡败屡战,毫不气馁。
2003年2月26日,已经已经快70岁的他,从北京给我来了一封信,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敏毅老弟,我的那个可以发电实验,就要成功了!“而信的结尾更是令人感动:
还是让我们奋斗吧! 只有不断奋斗、创新、开拓,生活才会给你一支春天的歌,岁月才会给你一条闪光的路!
一瞬间,当年那个不眠的跨年之夜立刻涌上了我的心头,泪水不由地盈眶起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