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国不是「花木兰」的错

说好的“开年第一大片”。等了大半年,等来的是流媒体提前上线,和豆瓣的4.7分。你肯定猜到了。今天院线正式上映的——花木兰Mulan目前稍微可以挽尊的是,《花木兰》烂番茄新鲜度76%。但仔细看,这个成绩也颇为尴尬,媒体打出的平均分是6.85,53%的观众表示喜欢。早在上映前,《花木兰》就遭到密集吐槽。“请大家不要传播《花木兰》正片!!!”“因为——浪费大家的时间。”被网友提到最多的,就是影片对中国历史的儿戏。比如,花木兰作为一个北魏时期的北方人,为什么会住在福建的土楼里?按照“对镜贴花黄”设计出来的妆容,为什么这么俗艳辣眼?宫女和官员为什么会撑着洋伞在皇宫里散步?
相信每一个习惯了中式古装剧的观众,首先都会对《花木兰》的服化道拒绝三连。但Sir要提醒。迪士尼的《花木兰》首先是一部童话,而不是考究的历史片。就算被今天奉为经典的98年动画版《花木兰》,历史也不见得严谨到哪里去。南方的水田;隋唐才发明的烟花;中国传统美人的柳叶眉、樱桃小嘴、白皙的皮肤变成了单眼皮,厚嘴唇,黝黑。
不管是土楼、花黄、宫殿。还是水田、烟花、典型长相。都是迪士尼摘取的中国元素。它们穿越了具体的时空,服务于《花木兰》架空宇宙的背景。打个比方,当年《冰雪奇缘》让无数孩子和大人为之疯狂,是因为考究严谨的服装吗,你能分清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吗?还不是因为它故事精彩,角色动人。说白了。《花木兰》最大的失误不是不了解中国。而是它根本没做好自己——一个合格的迪士尼公主。你只要看木兰的剑上铭刻的三个字——忠,勇,真。对照电影《花木兰》自己,它又做到了哪一点呢?哪怕忽略中国背景,《花木兰》从故事到视觉呈现,都呈现出全面的疲软和平庸。结尾的大决战,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找个建筑工地拍。可能是为了展现,女性也能够胜任脚手架和吊塔上的工作(误)。
虽然本片投资超过2亿美元,还远赴中国西北实地取景,但Sir无时不刻都有一种杀鸡焉用牛刀的赶脚。能看得出来,导演是真的不会拍打戏。所谓的大场面,也僵硬而枯燥,你无法产生任何心惊动魄的紧张感。
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动作戏,人物基本都没有一滴血。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迪士尼的“信条”。但战争的壮烈一定要通过流血来展现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动画《花木兰》里单于大军是怎么出现的。在远远的雪面上,像一个个细小的汗毛,竖了起来。然后翻过了山头,呈现出一种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的压迫感。更绝的是,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大远景。奔腾的马匹,正应了“阪上走丸”那句成语,像数不清的弹珠从大片雪坡上滚落下来,身后拖出一条长长的细线。什么叫四两拨千斤?这特么就叫四两拨千斤!Sir当初看的时候就惊叹,这群美国的画师,怎么这么懂中国画里留白的力量。再说故事。尬点很多,比如巩俐这个动机不明的鹰身女巫角色,比如李连杰饰演的皇帝竟然要去和反派正面决斗。Sir挑一个要紧的说——“chi(气)”。
木兰和“气”有啥关系?
姑且认为,“气”是好莱坞理解下,中国人的inner power。
在这个改编上,《花木兰》还是挺重视与迪士尼的一贯套路的——是公主,就要自带一般人没有的魔法(有钱也算)。
你说你是中国公主?那就给你的魔法起名叫“气”吧。会魔法不尴尬。尴尬的是,花木兰被分配的,是一种毫无个性的魔法。“气”是怎么来的?具体有什么作用?能产生多大的威力?统统没有交代。在迪士尼传统的公主中,每一种魔法都被设计得独特而生动。
正因为这些魔法很精彩,很blingbling,才让很多女孩心动着迷,吵着和爸爸妈妈说:“我也要当公主!”但《花木兰》呢?骚瑞,Sir没看出来“气”是怎么一回事,花木兰除了物理攻击还是物理攻击。
搞了半天,主创自己都没搞明白口口声声的“气”是怎么一回事吧。同样让人看不到灵魂的,还有主角自身。动画版《花木兰》中有插科打诨的木须龙,可以和木兰产生互动;串场歌舞,推动木兰的内心变化。电影把这两个经典元素去除后,那么角色的塑造,全都寄托在了刘亦菲的表演上。但请问——你能感受到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焕发吗?你能感受到这是雪崩来临前的高兴吗?你能感受到这是悲痛惜别的眼泪吗?当然,这不能都怪刘亦菲。毕竟巩俐和李连杰同样看不到什么表演的风采。工具人,来自于这个走过场般的剧本。动画版的木兰是拿起宝剑,用力地砍掉了自己的头发。这么一个象征性的场景,其实是木兰下定决心所做的第一个割舍。而真人版的木兰是怎么做抉择的呢?
只是拿下家族宝剑比划比划。动画中,木兰形象地展现了怎样使用巧劲,把劣势化为优势。电影里呢,只剩无聊的“四两拨千斤”。
迪士尼的这种自我退化。Sir实在难以归结到“不了解中国”上去。在上映前,就有不少声音批评《花木兰》冒犯了中国的传统故事。甚至上升到“丑化中国”“辱华”的地步。
但看完电影后,Sir恰恰觉得。
《花木兰》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敢冒犯中国。
事实上,迪士尼什么也不想冒犯。
整部电影都在躲避各种各样的“雷”。
比如,为了规避#MeToo运动中,广泛被质疑的上司性骚扰下属问题。
于是把动画中李商的角色砍了。
一劈为二,一是花木兰的上司董将军(甄子丹 饰),二是花木兰的战友陈宏辉(安柚鑫 饰)。

原版花木兰的故事中,花木兰出征有两个原因:“可汗大点兵”和“阿爷无大儿”。
在现代社会里,看上去都是对男权的服从。
怎么办?
改成木兰拥有觉醒技,不当女人,就用不了“气”。
原动画里,反派是匈奴。
木须龙把鹰的羽毛烧光后,嘲讽道“这才叫蒙古烤肉”。
放到今天,这不成了种族歧视吗?必须改。
为了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把“孝”当做故事的核心和木兰的归属,想让大家发扬光大。
但《花木兰》忘了。
我们真正想看的是一部好电影,而不是一个端水大师。
迪士尼要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议题中,找到一条不冒犯任何人的安全路径。
然而化用《社交网络》的一句话——
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却不得罪一个人。
在最终的战斗。
凤凰给木兰凹了造型后就又一次飞走了。
如果它这一次出现,象征着木兰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的话,那木兰重生的契机是什么?
因为前面皇帝的一句“站起来,你是个强大的战士,像凤凰一样站起来,为王国和人民而战”吗?
如果这真的是木兰重生的契机的话。
你看,电影要木兰追寻自我,但又不得不服从权威。
宣扬女性力量,但又不得不回到“忠”“孝”等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中。
这些相互拮抗的议题,是想一碗水端平的迪士尼所端不平的。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场大型的语境错乱——
东方与西方。
现代文明与传统价值。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除了消极地保持不引发争议,《花木兰》在故事的创造性上没有任何建树。
这种“不得罪”,也是另一种傲慢:
我没有精力去了解你。
为了避免说错,我尽量不多说话。
回到电影里所说的“忠勇真”。
《花木兰》真吗?
不,它一点不real。
勇吗?
不,它一点也不敢。
唯一遵循的是“忠”,是服从。

不是服从于某个皇帝,而是服从于各种“正确”得不敢触碰的价值观。
因为它太急于讨好了。
基于大数据,基于网络舆情。
但就是不敢忠于创作者的初衷。
它听从北美的,亚洲的,男性的,女性的,儿童的,成人的声音。
就是不听从自己真实的想法。
归根结底,每一个身份都能够被归结为一种叫做“市场”的东西。
哪一种人,能够轻易放弃?
哪一种人,能够得罪?
迪士尼鼓舞着它的公主自我解放。自己却用种种教条缠上了创作的裹脚布。这种固步自封,不才是对曾经被迪士尼真实感染、激励过的观众们,最大的背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海边的卡夫卡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看吧,同情救不了外卖小哥
▲九月新片都给你盘好了(不只两部要炸)
▲一集封神,我保送他年度最佳
▲这刷屏的垃圾不抵制不行
▲懂不懂「信条」真没那么重要
▲「花木兰」4.9了,这些话我还是要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