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随笔】漫谈学语文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漫谈学语文
王利群
近几年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逐渐感觉,语文试题的难度大了,实际是考查语文知识的深度增加了,广度扩大了。
语文不但成了拉分的课程,而且某些学校和专业在录取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还要优先考虑语文成绩。这让我们一些语文学得不敢恭维的学生,与关注孩子的家长有点惶恐,有点懵圈。到底怎样才能适应变化,学好语文呢?不妨随便来探讨一下。
我上学时比较偏爱语文,工作后又做了语文教师,说来,和语文还真有道不尽的“交情”哩。
语文,是新中国建立后编订的学科名字,其实,就是早先的“国文”,也可称之为“汉语”或“母语”。往细里讲,即指语言和文字、文学范畴。学习语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表达、写作等方面。平时,遇到有的家长说:孩子语文学得不好,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呢?学生也常问:我虽然喜欢语文,但就是掌握不好呢?还有:我的作文水平上不去,是什么原因呢?等等,不一而足。
诸如上述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以捧出一大堆并不陌生的方法来,其中可能不乏许多宽泛而通用的道理。于此,我不想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说教话题,也不想从浩如烟海的书本里去寻章摘句,只愿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熟知的情况,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语文的。
我的小学阶段是在农村度过的。父亲因受“文革”的迫害,家里部分成员暂迁回乡直到七十年代末。那一段难忘的时期。生活的清贫除外,主要的是学习条件很差。教室是土坯房,课桌老而陈旧,屋顶悬两只白炽灯泡。这倒在其次,除了课本基本没有别的可资学习的书籍资料。几位上过高中又返乡的老师很是尽力,兢兢业业,但很少能提起我们的兴趣。印象深刻的有语文课。教语文的武老师在订正完一课的生字词后,会接着示读课文,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次自习课,她拿出一本有点发黄的作文选刊给我们范读,杂以简评,大家立刻象被磁石吸引,专注而激动地聆听。等武老师隔三岔五地将那本作文选读完,我意犹未尽,又壮胆从她那借来仔细品读,之后仍不罢休,又把书上的作文认真在白纸本上誊抄了一遍,最后给那本书包上牛皮纸,恭恭敬敬地还给武老师。
从此,我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读书。我把所有的零花钱积攒起来,除了热衷的“小人书”(即当时几毛钱一本的连环画,我是同伴里买得最多的)还尽力上街选购其它一些有限的书刊杂志。不久,家兄于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的中文系,假期给我带回的书籍便成了我痴迷的精神食粮。我狼吞虎咽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家》《寄小读者》等,当然,也认识了外国小说里的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基督山伯爵、鲁滨逊、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等生动的人物形象。学习阅读之余,偶尔写点青涩的文字。小学毕业那年,我的语文成绩全县第一。
升入城里的初中,清楚的记得第一堂是语文课,老师让每位同学写篇作文,题目是“我熟悉的人”,下课即交。第二天上课,周老师兴冲冲地念起一篇学生的文字,第一句就听出那是我的作文。读完,老师公布我的姓名并让我站起来时,还真不好意思呢。周老师让我当语文课代表,他是师范毕业的,自己平时也喜爱写点东西。他那里常有一些杂志,诸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萌芽》《电影文学》等,去抱作业或周末时,我便抽空浏览。有次发现一本《古文观止》,我如获至宝,借来阅读研习了很长时间。学习空隙,我尝试课堂外的写作,不久,在《少年文艺》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中考时,我用一半时间顺畅地做完了语文,成绩揭晓,周老师高兴地通知,我的语文在全市得了最高分。
高中是在陕西勉县一中上的。高中课程增多,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闲暇读课外书,特别是光顾大部头的著作。不过,所幸先后遇到了两位博学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和鲁老师,他们上课趣味横生,常常妙语连珠,使我们如沐春风。他们不拘泥于教条,在课堂之外,还为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指导我们写作。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乃至从外国文学宝库中精选佳作,引导我们品读鉴赏。这些讲座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一度成了不少学生期待的时刻。这期间,我参加了“三北”地区作文竞赛并获奖,课余的习作零星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语文对我来说随兴而学,于轻松的畅意读写中,真切感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
然而,实话实说,我的理科较差(兴趣问题)虽然高考语文拿了高分,但总分受到了影响。这也是教训哦,应当引起学子们的注意。
宝贵的大学时期,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专业对我而言比较省力。在学生会担任宣传工作期间,主持文学社团,还参加过大学生辩论与演讲。其余时间,相邻的图书馆、阅览室成了我时常留恋的地方,有条件和精力扎进喜爱的书海里畅游。读了《莎士比亚全集》托翁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有《静静的顿河》《约翰克里斯多夫》《洛丽塔》《老人与海》《伊豆舞女》《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城堡》《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外国作家的名著,当然,也读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莫言、路遥、贾平凹、张贤亮、冯骥才、张爱玲、金庸的作品。除了文学一类,我还广泛涉猎史志、传记、哲学、艺术、自然、军事、科技、甚至生活百科之类的书籍。读书“杂”一点没关系,博览群书,简练揣摩,先“闻道”后“专攻”,说的就是这个理。
难以忘怀的这段时光,我开始初步的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皆尝试,发表过一些小作品,还有不少写出的觉得肤浅、单薄,便束之高阁或压之箱底,主要是感到生活阅历浅,沉淀积累少。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岗位,忙于工作,耽于红尘,也曾随波逐流,浮躁而搁笔写作十余年。而今工作充实,生活稳定,始有心境提笔码字,信手涂鸦。为此,也才有暇通过网络平台,纸媒等不同渠道与诸君惬意交流,见贤思齐,精神往来矣。
往事如烟,下来说说我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感受与体会。学语文,我首先从培养兴趣入手,从阅读开始引导,提醒学生尽力博览以丰富视野,但要注意择书,选择那些有品位的书籍,在开阔眼界中提高审美水平。其次,使书本知识与现实产生感应,与精神共鸣,继之联想、抒发,力争能说会写,表情达意。语文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不单是识字断文,死板做题,应付考试过关耳,还有很多美妙的旨趣,美好的情感,美丽的智慧在里面。充分感受、品味这些大美的知识才有意思。这比死抠着教本咬文嚼字、淹没在题海啃题要有趣有效的多。
现在大量的语文知识积累及应用,各种综合及专题练习册,尤其现代文与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消耗了学生们很多时间,频繁的周记和作文也让学生们疲于应付。许多断章取义,零割碎削,所谓精心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回答,有的学生似乎离开网络就不会做题。其实有不少环节与原创毫无关联,甚至相去甚远。据说,XX年的高考阅理解,试后让作者自己去做,居然也如坠云雾,不知所措。答案不一定是标准、唯一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才能让我们欣赏到无限的风光。
教育应当是美育,语文更是美育的温床。语文呈现的是波澜壮阔的海洋,是千峰竞秀的群岭,有大漠孤烟,有小桥流水,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慨。那些天地万物之造化,那些真假美丑之存在,需要引导学子们去鉴赏。欣赏那生动反映生活,惟妙惟肖的精彩描写,感悟那激荡胸臆,震撼灵魂,抚慰人生的绵绵思绪。从而在语文世界的天地里徜徉、登攀,怡然采撷、吟诵、抒写,岂不快哉!
自然,学习语文无法速成,不能吃快餐,更不能凭空营造海市蜃楼。基础需从字、词、句做起,正如一笔好字要从间架结构写起一样,超凡武功得从马步站桩,吐纳运气开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基础扎实雄厚才能拾级而上,登堂入室。同时,除了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语文学习中的品读感悟、思辨鉴赏非常关键。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这是微妙的互动,是妙到毫巅的默契灵犀。观景与读书大有相通之处,正如山水在不同人眼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篇作品带给人的感知可能相似,也可能是迥然有别的。也许是耳濡目染的作用吧,我教过的学生大多爱上了美丽多情的语文。
语文老师面对课文与学生,应当像博学的导游那样带领他们去观赏景致,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过程。)像高明的厨师那样去精心配料烹调,这如同准备一桌满汉全席或是实惠的家常便饭,不论丰盛还是经济,都应当尽力做出色、香、味来。令观者赏心悦目,令食者大快朵颐。
语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中国的语文以其独具的特色和魅力必将继续发扬光大。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及其成就亦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因此,我们绝不能画地为牢,在学好用好母语的同时,还应谦恭地放眼吸纳天下的优秀文化。我主张以审美的眼光学语文。去快乐的学习,尤其注重品鉴和赏析。在阅读、想象、写作中学习;在情景、体会、感悟中学习。以批判性思维和不乏浪漫的情怀,向历史与经典学习;向生活和存在学习;向现实和未来学习。虔敬乐学,终生不辍去研习,永不满足与懈怠。
一家之言,难免偏狭,恳请广大学人、同行、方家参阅指正。
——发表于2017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稍有改动。
(王利群,笔名文若白,教师,文学硕士。在报刊及网络发表有散文、诗歌、小说等百余篇,作品入选《长安风诗选》《中国当代诗人卷》《写作》《读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阅读》等。)
制作:冯小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