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道来话北京︱再说中轴线5:老北京的猪市口在哪?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的图文和音频内容不同,点击下面音频可直接收听!
再说中轴线 第五期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沿前门大街往南,和两广路汇合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珠市口,现在,这个珠,是珠宝的珠,如果您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以为这里是珠宝集市,那就错了,因为,这个地名是当年雅化的产物,原本啊,这个珠市口,就是贩卖生猪的集市。
以珠市口为界,沿两广路上的大街两侧,分别被命名为珠市口东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
我们的录音师乐乐,当年,就住在珠市口东大街255号,那是一个大杂院,并且,院子很深,院套院里面有三进大院子,由于是单位宿舍,里面住着的邻居都是同事。院子里还有一个防空洞,别看我们的录音师乐乐是位女同志,当年,也和小男孩们一起,进去探过险,当然,这个“探险”是带引号的。
这个大院子,后院以前是通大江胡同的,后来给封死了。而东起珠市口,西到虎坊桥,这一条在两广路上的大街,被命名为珠市口西大街。
在这条大街上,历史遗存非常丰富,现在您可以看到的有丰泽园、晋阳饭庄、纪晓岚故居、珠市口教堂等,那已经消失的还有著名的开明戏院。虽然这条大街早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但这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仍然值得我们一再回忆和追寻。
珠市口位于北京前门大街与两广路的交汇处,以前,东为崇文区,西为宣武区。现在,东为东城区,西为西城区。以前,这里是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由于它正好处于南北中轴线与东西珠市口大街交叉处,人来车往,十分繁华。
猪市口为什么改成珠市口
珠市口,最初是买卖生猪的交易市场。那到底是为什么改为了珠宝的珠呢?
珠市口改名啊,也是以前的事,那个时候,因为皇帝每次出巡或去天坛先农坛祭祀要从这里经过,生猪市场的气味让皇帝无法忍受,因此皇帝下了道旨意,将生猪市场移到了东四地区。
移走市场之后,皇帝觉得“猪市口”这个名字不雅,才采取同音换字的方法,改为现在的“珠市口”。
但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珠宝商业的买卖,压根儿与珠宝无关,所以有“珠市口无珠市”之说。
当然,说到珠市口,老北京人都知道,那可是老北京人的分水岭,并且,有道南道北一说。
道南道北是指什么?地名里的老北京老北京的中轴线北端起点在钟鼓楼,南端终点在永定门。其中靠近永定门的珠市口,是中轴线上一个重要的街口。
珠市口是从猪市口演化而来的,明朝时这里只是买卖生猪的集市。清朝时期,前门地区经济文化愈加繁荣,乾隆年间更达到高峰。从那时起,原来中轴线北端后门桥一带的繁华热闹,已经被这里所替代。
从前门楼子前面,由北到南,好几条重要的胡同,比如东侧的布巷子、果子市、蒋家胡同、冰窖斜街,西侧的粮食店街、煤市街、王寡妇斜街、陕西巷……南口都是开在珠市口大街上。到了清末民初珠市口以南,天桥、红桥和万明路、香厂路一带才形成阵势。
陈宗蕃先生所著的《燕都丛考》引《顺天时报丛谈》中说:“盖以珠市口大街为经,用以区别雅俗耳。”这话进一步说明,珠市口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仅是南城一道贫富之分的分水岭,也是雅俗之分而难以迈过去的一道梁。
那时候,有“道儿北”和“道儿南”的俗称,只有老北京人知其含义,这个“道儿”,指的就是珠市口,足见珠市口地位的重要。从清朝到民国,好的店铺,都在珠市口以北;好的戏园子,也都在珠市口以北。
就像一般的有钱人,不愿意到南城买房子住的心思一样,那时有钱的主儿,可以到“道儿南”的天坛城根下跑马踏青,射柳为戏,是断然不会到“道儿南”的天桥去看戏的,虽然天桥也有不少家戏园子、落子馆。《啼笑因缘》里到天桥听沈凤喜唱大鼓书的樊家树,是落魄穷酸的文人。
同样,一般在“道儿北”演出的演员,也是不会到“道儿南”去演出的,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真的到“道儿南”去了,再想回到“道儿北”来,可就难了。
民国初,有个叫崔灵芝的,是个秦腔旦角,红极一时,和梅兰芳齐名,无奈之中去“道儿南”演出,便再也没有回到“道儿北”来。相反,如果“道儿南”的演员,要想出名,必须得使出吃奶的劲儿到“道儿北”来演出。珠市口,就是他们鲤鱼跳龙门的龙门。
当年,侯宝林、新凤霞、小白玉霜,还有唱河北梆子的李桂云,一个个从天桥出来,都是必须跳过这道龙门,先得跳到珠市口的开明戏院里演出,得到认可,方才可以再到“道儿北”的其他剧场里演出而最后成名。珠市口,当时就这么“牛”,像如今演员上“春晚”似的,必须得从那里蘸一次团粉、走一遍油,才能够把自己像干炸丸子一样,炸得一身金黄,抖擞着出名。
从前门楼子正南往南走,是北京城中轴线南端最为重要的一段儿,走一里来地,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便是珠市口。如今的珠市口,最显著的标志,是坐落在两广大街南侧的那座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堂,1921年建,原来是和墙砖一样的灰色,被涂抹成鲜艳的葡萄紫。
当初珠市口的十字路口,被人们称之为“金十字”。一些有钱却在前门找不到地盘的商家,一些缺钱想找便宜一些地方的商家,便把目光投射到这里。前门如果像是一顶大礼帽,珠市口就是那帽檐儿。当时,庆仁堂药铺,就是把它的分店南庆仁堂开在珠市口十字路口的东侧;森泰茶庄老板王子树也是看中了这块地盘,特意请清末翰林张海若书写了牌匾,把茶庄开在了这里;功德林素菜馆,也是这样的心思,从石头胡同迁到这里;开明戏院和第一舞台(今丰泽园饭庄的位置)选择在这里,就更是这样的心理期冀的效果。
王文林先生和徐德亮说过,1958年,他们家从菜市口搬到了珠市口西大街,那时候还叫西柳树井。那年他11岁,正好也记事了。他们刚搬进来的时候还有有轨电车呢,搬来以后第二年才给撤走的。现在的报刊都写“铛铛车”,其实不对,那会儿都是叫“DiangDiang车”的,那是按铃儿的声音。小时候睡觉早,九、十点钟就躺下了,铛铛车收班儿晚,晚上都是听着DiangDiang声儿入睡。所以,如果您现在去前门大街,要想判断一下谁是正宗的北京土著,您就问他这“铛铛车”应该怎么念。所以说,要想了解最正宗最纯正的北京风情,那还得是听我们《徐徐道来话北京》,谁让我们的节目组成员老少几辈儿都是老北京呢,打小儿都是四合院胡同长大的,想不正宗都难。
现如今的珠市口西大街是1952年时由虎坊桥、西柳树井、西珠市口三段大街组成的。这里在民国的时候是非常热闹的,特别是原西柳树井大街有个第一舞台,很大,有二千五百个座位,是演义务戏的所在。偶尔杨小楼、尚小云在那里演营业戏,别的班都不敢进去。当然,说到这西柳树井,不仅住过王文林先生,著名导演凌子风也曾经在小时候住过,在他的个人传记中,曾经这样写道:奶奶去世以后,凌子风和她的妈妈一起搬到了外婆那里去住了。外婆住在靠城墙根的西柳树井3号。
在晚年凌子风的记忆中,西柳树井3号的外婆家有几棵比房子还高的果树:石榴树、杏树、枣树。每年,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妈妈、外婆就领着凌子风,在院子里打果子吃,一颗颗果子纷纷打在妈妈、外婆和凌子风的头上,大家嘻笑着、采撷着,只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装满了一篮子、一铜盆,凌子风捧着一大盆、一大篮的红枣、杏子,有多开心啊。
现在啊,有这个地名痕迹最为知名的单位,就是现在位于珠市口西大街111号的西柳树井幼儿园,2010年的时候,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同志还到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还和老师和家长们座谈。2012年底,大栅栏地区又有7处办公四合院免费开放,接待游人参观,这其中就有西柳树井幼儿园,感兴趣的听众朋友不妨可以去参观参观。
哪里能听:
播出电台: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
播出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
制作人:小强
录音制作:乐乐
播出时间:每早六点首播,翌日1点重播。
2018年开始,每天凌晨1点重播!
其他收听方法:
1、歌华有线305频道
2、下载听听FM的APP搜索“徐徐道来话北京”
3、关注本公众号
版权声明:
1、本图文、音视频独家发于“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公众号,北京广播网、北京电台听听FM为音频在线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本公号从未授权搜狐、一点资讯、360个人图书馆、东方头条、爱妮微、牛人微信、蜻蜓FM、喜马拉雅FM、川川旅游网等平台转载,在上述平台看到“徐徐道来话北京”的任何图文、音视频一定是剽窃或无授权转载。
3、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可联络删除!
4、本公号所有音频、文字版权归著作权人及本栏目所有,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和微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在其他自媒体转发转载!违者必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