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的意思,饮水思源还有另一种解释,你知道吗?

饮水思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感恩。众所周知,水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太司空见惯了,甚至习惯到我们可以把它忽略不计,其实,水是我们健康的基石,缺少不了它,离不开它,关系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要想喝好水,就要自觉培养饮水思源良好习惯。古人正是悟解到这一简单生活道理从而引申到人生大境界,可见中国古人的大智慧。
会有“人造水”饮用吗?
现代科技很神奇,既能克隆牛、克隆羊,还能用机器造出“人造肉”供人们日常食用、享受“吃肉一样的味道”。有一天,人类能喝上“人造水”吗?
感性直观来看,人造水与天然水都是水。初看起来,不管是人造水还是天然水,都是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世上不可能有两种水或者说不可能有两种H2O,天然水、人造水就是一种水。从一个小学生都懂的化学问题上来看,人造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化学过程,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水,或者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工艺简单,成本也很低。人饮用天然水与人饮用人造水不同样在饮水吗?况且天然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人造水的生产完全受人控制,制成的水会是真正符合人们意愿的健康饮用水,所以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喝上干净、新鲜、价廉的人造水,同时世界的许多问题就会被颠覆:缺水问题迎刃而解了,水的污染问题不存在了,医疗卫生问题减轻了,等等。
如果进行理性思考,这是奇谈怪论。假设有一天人饮用“人造水”变成了现实,人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人首先会变得“弱不禁风”,瘦成“皮包骨”,然后再变成“植物人”一般。因为人造水是一种失去溶剂性质的物质,不再能够溶解其它物质,人喝进体内之后,这种水无法发挥天然水的稀释作用,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无法进行清洁与排泄,日久之后人逐渐丧失新陈代谢能力,失去新陈代谢能力的人自然会变成“废物”而丧失生命力。其实,天然水与人造水不是同一种物质,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试想,在当今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人造水能够与自然水媲美,人造水早就被广泛应用,至少工业用人造水会大行其道。可见“人造水”只是一个伪命题。
饮料能代替饮用水吗?
“人造肉”的原理如饮料一样,只是人精心调制出的一种特殊食品。饮料是指将浓浆食品或固体食品通过人为加工后再按一定比例用水冲调或冲泡供人(也包括动物)直接饮用的液体。
饮料不是饮用水。虽然同属水溶液,其物理化学性质却大相庭径:饮料是一种溶质浓度很高的水溶液,性质、味道、色泽均取决于溶质,水只充当溶剂角色;饮用水是一种溶质浓度很低的水溶液,性质、味道、色泽均取决于水,水(H2O)是饮用水的最主要成分。
饮料品种繁多。通常分为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两大类。酒精饮料是以高粱、大麦、稻米、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和蒸馏酿成,包括酿造酒、蒸馏酒及调配酒;非酒精饮料是以水果、蔬菜、植物的根、茎、叶、花以及动物的乳汁等为原料,经压榨或浸渍抽提等方法取汁后加工而成,包括碳酸类、果蔬汁类、蛋白类、乳类、茶类、咖啡类以及其它特殊饮料等。还有一种特殊饮料——说起来是水实际上是饮料的功能性饮料,包括多糖饮料、矿物质饮料、运动饮料、益生菌和益生原饮料等。
饮料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口感欲望或为人体补充能量。严格地说,饮料首先是满足人的口感欲望,其次才是为人体补充能量,切莫错误地认为饮料营养丰富,即使天然果汁制成的饮料,也会在加工的过程中破坏了水果中的维生素。每个人饮用饮料时必须适量,过量就会物极必反伤身体。市售的饮料中常含有色素、香精、糖精以及防腐剂,会增加人体肝脏负担。至于功能性饮料具有更大的局限性,例如:运动饮料对运动员或经常参加健身的人群来说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无机盐,但对每天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人群尤其老年人群来说却会加重血液、血管、肾脏负担,容易引起血压升高、中风等情形。此外,某些饮料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必须适量饮用,如:酗酒会损伤大脑神经、肝脏等,经常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和人体免疫力甚至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饮料无法止渴。人为什么会口渴?口渴,就是口干想喝水,当口腔涎液减少甚至缺乏时,人就会觉得口中干渴、缺水,不自觉想喝水。人的涎液受人体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影响或者外界因素的外部影响后产生和分泌。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正常生理性口渴的感觉和反应,如天气炎热、空气干燥、喝水太少等;也有些人会患上病理性口渴,如糖尿病人、脑损伤病人、肾病病人等。前者只需要多喝些水就解决了,但后者需要对症下药。如果有人在(正常)口渴时,不喝水而喝饮料(如可口可乐),能止渴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饮料中的主要成分不是水而是食品(如碳酸),当喝下之后,它满足的不是人对水的生理需求,而是刺激了人的其它欲望(如口味),结果是生理性口渴问题没得到及时解决而被久拖成“体内缺水”的病理性口渴。
最能解渴的是白开水。人在正常生活情况下感到口渴时,其实身体已经丢失了大量体液,需要立即喝水,这时候最好多喝些温或凉的白开水,特别是煮沸后自然冷却的白开水。多喝白开水,不但能迅速为人体补充水分,而且有利于调节体温、帮助身体散热,还能加快代谢废物的排出。具有定时定量喝白开水良好习惯的人,不容易疲劳,因为白开水进入人的身体内后,能进一步促进人体代谢功能的良性发挥,提高体内脱氧酶的活性,减少肌肉内乳酸堆积。喝白开水,请不要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饮用水必须来自自然
既然人饮用的水既不可能是人类用机器生产出来的“人造水”而应该是天然水,也不可能是人类精心调制出来的饮料而只能是“白开水”,换句话说,饮用水必须是来自自然界的溶质浓度很低的水溶液。
只有极少部分天然水能供人饮用。天然水,顾名思义,存在于地球之上各种形态水相的总称,包括江河、海洋、冰川、湖泊、沼泽等天然水体的地表水以及土壤、岩石层内的地下水。据统计,地球上天然水总量约13.86亿km3,其中海洋水占96.6%,地下咸水和沼泽水占0.93%,淡水占2.53%,而淡水中约80%是冰川水,约13%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7%是地下水(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小部分为浅层地下水),淡水中约1/4可供人类使用,除去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对淡水的污染,实际只有不到10%淡水资源可供人饮用,换句话说,只有不到0.253%的天然水可供人饮用。
天然水的差异性。即使天然水只有极少一部分可供人饮用,应该看到在可供人饮用的天然水中有些也不适合人饮用,例如许多“地方病”的发生与水的污染密切相关。天然水的差异性,古人就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百米不同井”,意思是说,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可能会流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泉水,一个地方“甘水所多好与美人”,即水甜的地方常多出仪容端庄、美丽的人,另一个地方“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即水苦的地方常多出鸡胸、驼背的人,古人说到的道理,现代人不可不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水质来评价天然水的差异性。水质是某一特定水体在环境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即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指数化体现。水体即水的集合体,是水汇集的场所,大可包括特定的天然水域,小可指具体的水源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饮水与用水。水质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四个方面。
天然水的溶质组成。自然界中的水,实际是一种水溶液,由各种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所组成的极其复杂综合体,其中:溶解性物质包括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等矿物盐离子,硝酸根、亚硝酸根、磷酸二氢根和磷酸氢根离子等生物原生质,溴、碘和硅等微量元素,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Ra、Rn等放射性元素,常用一般化学指标、毒理指标进行衡量;非溶解性物质包括无机硅酸等胶体物,腐殖酸等有机化合物,黏土、水生生物、泥沙、细菌、藻类等悬浮固态颗粒,细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常用进行感官性状、微生物指标进行衡量。
水源水质取决于水源水溶液浓度。来自自然界的水,实际是一种溶质组成成分既多且杂还有含量轻重不一的水溶液。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含有的成份物质组成结构会不同,各种成份物质的含量也会不同,这就是各种水体的水质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通常情况下,地表水含盐量比较低,但溶解的有机物、胶体物及悬浮物等会比较多,而地下水相对来说比较洁净,特别是溶解的有机物会比较少,但由于长期贮存在地下岩石土壤中,溶解的矿物质比较多、比较杂。当然,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所溶解的物质并不是均衡的,有的程度轻,有的程度重,即使同一条江河,其上游水质要明显优于下游,也许受地理气候及地质条件等影响,处于下游的乙地水质可能会优于处于上游的甲地。水源,除上述所指天然水体的源头外,就是我们特意所指的饮用水取水点,即饮用水源。饮用水源的水质就是取水点上水中溶解物具体多到什么程度、杂到什么程度、含量到多重,换句话说,水源水质取决于所溶解的溶质构成与浓度。不同的水源具有不同的水质,地球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水源及其水质。
饮用水的水质取决于水源的品质
既然饮用水既不可能是“人造水”又不可能是“饮料”,就说明人需要饮用的水只能是一种纯天然的水。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水体,大到江河湖泊等水体,小到泉井等自流水口;而且我们每一个人身处不同的地理位置,我们获得饮用水的途径会根据我们所处的不同时空而来源于不同的水体;况且“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可能会流出两种水质迥然不同的泉水”,不同的取水点会有不一样的水质。因此,饮水要思源,饮用水的水质关键取决于水源的品质。
水源的品质。正如水中溶解物即水中溶质决定水源水质优劣,水源水质优劣决定饮用水质量。“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这就是水源的优劣,也就是水源的品质。很明显,水源的品质由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溶解性物质要均衡合理且适量,特别是毒理性物质组成成份要尽量少或含量尽量低;第二、非溶解性物质越少越好;第三、水在地下流动比在地表流动好;第四、地下水源的相对海拔高度越高越好,此外还与所在水域水体的流速流量、地理气候、地质结构、生态环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紧密相关。根据上述影响水源水质的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优良的水源必定是水中溶质成份稳定、组成合理且含量适当。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泉水与矿泉水就是这种优良水源水,特别是公认的矿泉水,就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人工揭露且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地下泉水,与普通泉水比较,其锂、锶、锌、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和溶解性总固体等国家标准规定九项界限指标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达到界限指标(锂、锶,锌、碘化物均≥0.2 mg/L,硒≥0.01 mg/L,溴化物≥1.0 mg/L,偏硅酸≥25 mg/L,游离二氧化碳≥250 mg/L,溶解性总固体≤1000 mg/L)。
水源的水不可直饮。不管是地表的河水、湖水、溪水、雪水、雨水、露水,还是地下的泉水、井水、人工揭露水,通常情况下不可直接饮用。原因很简单,暂不说水中溶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微量元素、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等对人体健康构成的威胁,只说水中微生物如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细菌病毒会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腹痛、腹胀、腹泻,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即使最优良的水源,也不可避免在自然界流动过程中沾染或寄生来自自然界的微生物和其它有机或无机毒素。我们每一个人在饮用天然水之前,特别是在野外工作或旅游感到口渴时,切记必须对取自自然界的水进行消毒处理后再饮用,哪怕是简单的烧开后再饮用。
科技无法改变饮用水的水质。我们知道,天然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水溶液,其中水质好的需要通过简单处理才可饮用,水质较差的必须经过特殊设备和处理工艺处理后才能饮用,但这只能说明,人们只是对自然来源的水进行了适当的消毒、过滤和净化等工艺而避免水中的杂质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人们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水的性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包装饮用水明显烙上了科技的印痕,例如饮用纯净水是科技在饮用水净化工艺上最明显的应用。饮用纯净水是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而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的最大优点是干净、卫生,不含任何杂质或细菌,溶质浓度几乎接近零的无色、无味、透明液体,其缺点也更明显,在除去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同时,也除去了对人体有益物质,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体微量元素缺乏,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引起发育不良或各种微量元素缺乏症。纯净度接近100%或溶质浓度接近零的水需要依附高科技才能取得,常用于医疗、医药、电子等领域,除特殊病人饮用这种水外,常人饮用无异于喝一种污染严重的饮用水。
水源的品质决定饮用水质量。科技的力量对于饮用水来说总是有限的,海水淡化成正常的饮用水、污水处理成人们能喝的饮用水,还只是一种科学幻想。其实,饮用水的水质关键还是取决于水源的品质。水源品质好,只要做简单的净化和消毒,就是优质的饮用水;水源品质差,即使用高科技的手段,也只能去除掉水中非溶解性物质,甚至只能去除其中悬浮固态颗粒杂质而仅仅改善水的感官性质,至于水中的溶解性物质,要么全部去除而变成饮用纯净水,要么根本无法去除而保留原水的主要性质,不可能进行有选择性的去除——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去除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这只是某些商业性宣传的骗人谎话,通俗点说,王八还是王八,穿了个马甲还是王八。因此,要想喝优质饮用水,还是先看中它的水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