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细节有5种形式,你会用几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编者按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动人的细节。可以说,细节让消息、通讯等各种题材的新闻报道出彩。目前运用细节这种表达方式在新闻界已被广泛认同,新鲜、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新闻面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高。因此,深入解读新闻细节的内涵,了解细节的表现,提升细节的表现能力,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增强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节的写作中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有五种:
一是利用眼睛写新闻,通过记者的眼睛或被采访者的眼睛来描述;
二是描写动态,用恰当的词语和精彩的新闻语言,给读者以动的感觉;
三是注重事件环境的描绘和现场气氛的烘托,用形象勾勒的笔法增加现场感;
四是合理地采用联想、比喻等手法,超越新闻事件中的表象,揭示新闻中所蕴含的本质问题;
五是注意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刻画,吸引读者。
举个例子吧。那是在2010年9月,为写好郭明义这个重大典型,辽宁日报记者颇费心思,在细节上大动脑筋,动笔前反复交流,写作中仔细斟酌,完稿后又精心修改。记者最大的心愿,就是还原给读者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先进人物。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郭明义的感人事迹成为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郭明义精神感召下,许多读者纷纷加入了郭明义的爱心大队,爱的力量在一瞬间变得更加强大,爱的光芒由此更加耀眼。
从标题《平凡岗位上伟大的人——郭明义的故事(上)》、《矿区里走来的和谐使者——郭明义的故事(中)》、《一面具有感召力的旗帜——郭明义的故事(下)》不难看出,作者经过周密思考,选择了“用鲜活素材写普通人”这个层面作主题。
文章开头的尾部,作者写道:“2006年7月的一个夜晚,天降暴雨,一条白天刚刚铺好的坡道在暴雨的冲刷下出现了险情,下半夜1点多,郭明义给正在值夜班的同事高森山打电话,告诉他自己马上赶往采石场。望着采场公路,高森山心想:平时郭师傅都是走这条路,有急事就会翻那边的山坡抄近道过来。今天这么大的雨,那个山坡可没法翻。正想着,他忽然看到郭明义正冒着滚落的危险,从足有45度的陡坡上跌跌撞撞地赶过来。郭明义浑身是泥,脚也破了,雨水顺着头发直往嘴里淌。顾不上说别的,郭明义见面就喊:“抓紧时间修路!”这段细节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真切感受。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特别看重细节。有人说:主题是“魂”,结构是“骨”,细节是“肉”。人没有肉只能叫骷,文章没有“肉”就干巴、僵硬,难以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这篇报道还注意了主人公言行细节的刻画:
——鞍山市铁西区初三女孩杨斯雯,在她出生只有3个月时,父母离异并各自离家出走,从此她和体弱多病、靠低保金维持生活的奶奶一起艰难度日,相依为命。这个女孩从小到大,没有穿过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杨斯雯的奶奶说:“孩子没上学时我还没怎么感觉到困难,可上了学以后,我就感到一年比一年吃力了。家里外面都是我一个人应付,我身体还不好,经常买药看病的,我几次都失去信心了,甚至想到了走绝路。是郭明义的出现让我又有了信心,有了盼头。”
——鞍山当地媒体介绍了一名海城山区男孩因为上学路远,希望能够有一辆自行车时,他立刻把自己的自行车送去了。妻子只能再给他买了一辆。没过多久,自行车又被郭明义送给了海城农村的另一个孩子。郭明义常说:“帮孩子走过最关键的一步,就等于帮了他一生;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救了一个家庭。”
这两个细节,虽用近乎白描的朴实手法,却真切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救助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抽丝剥茧,让传媒更有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