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魔都”都是靠这部日本动画火起来的!

记忆是最好的调料
中华小当家
中華一番!
导演:案纳正美
主演:田中真弓 / 雪野五月 / 大塚明夫
类型:动画
地区:日本
上映:1997-04-27(日本)
作者
路西法尔
文艺学博士,死宅一枚
编辑
三耳猫
《中华小当家》的故事该从何说起呢?我想该从1993年富士电视台播出的美食节目《料理铁人》开始说起吧。这是一款娱乐性很强的节目,每期都会有三至四位厨师就相同的主题进行烹饪,然后由美食专家和特约嘉宾就节目内容进行点评、打分。《料理铁人》一共制作了三百多期,播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在这三百多期节目中,华裔大厨陈建一94次登场,创下了所有参赛厨师中的登场纪录之最,同时取得了17连胜的最长连胜纪录。
△料理铁人,1993
这位陈建一的来头可是不小,其父陈建民是祖籍四川的自台湾移民,是日本最著名的川菜连锁店——“四川饭店”的创始人,曾荣获厚生省颁发的“现代名匠”头衔。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能在日本推广开来,陈氏父子居功至伟。《料理铁人》的热播更是将川菜在日本的热度推向了新高。
1995年,爱吃中国菜、喜欢中国功夫的漫画家小川悦司创作的漫画《中華一番!》开始在《周刊少年Magazine》上连载。主人公刘昴星是来自中国四川的少年,父母均是川菜名厨。刘昴星周游各方,与不同的厨师展开竞赛——当然这也不是小川悦司的发明,早在1970年的始祖级美食漫画《突击拉面》中,就出现了厨师竞技的内容,1973年的漫画《包丁人味平》中则形成了“美食加文字解说”的风格,《中華一番!》只是延续了既成的风格。
△真·中華一番!(1997)
漫画版的《中華一番!》在《周刊少年Magazine》上连载了五卷,其后又连载了十二卷的续作《真·中華一番!》。细心的读者能觉察出两部作品有着微妙的差别:
如果说《中華一番!》的定位还是一部美食番,做菜仍遵循基本的食理,只是略有夸张的话,《真·中華一番!》则大量融入了小川悦司本人热爱的功夫元素。厨房化为了战场,做菜变成了斗法,甚至出现了超自然的八大传说厨器和妄图控制天下的黑暗料理势力。随着剧情越拉越长,《真·中華一番!》也患上了大多数少年漫的通病:主人公的战斗力不断飞升,敌人也越变越夸张,终于导致原有的世界观设定崩坏,人气下滑和草草结尾便不可避免了。
使得《中華一番!》成为一代人心目经典的是1997年的动画改编,97版动画只截取了《中華一番!》和《真·中華一番!》的前半部分内容,约占原作全17卷的一半篇幅。然而该作2000年在台视重播时,赞助商台湾的饮食业巨头“统一企业”却将动画中的主要角色都改成旗下的商品名。例如原作主人公“刘昴星”被手民误植成了“刘昂星”,统称“小当家”,即统一名下干脆面的品牌;整部作品的标题也从有点莫名的和式汉语《中華一番!》变成了非常本土化的《中华小当家》。随着“统一”进军大陆,这部动画片正赶上日本动画禁播前的末班车,《中华小当家》的译名也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中华小当家,1997
通常,一部动画片无论收视率有多高,随着播映结束终究会被观众淡忘。但是“小当家”这个符号和“统一”的商标绑定在一起后,曝光率便得以维持。二十几年的无声浸润下,这部在本土并不算特别热门的动漫作品在大中华地区反而获得了极高的认知度。2019年,新版的《中華一番!》动画的中译版定名为《厨神小当家》——发行方即使舍弃了原标题中的“中华”,也要保留莫须有的“小当家”,可见品牌的份量。
当然,《中华小当家》中的“中华”和中国人自我认知的“中华”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中餐分为“川鲁淮粤”四大菜系,而《中华小当家》中的四大菜系却是指“川、粤、沪、京”——被视为“美食荒漠”的北京居然榜上有名,足以让中国观众喷饭,对日本人来说却是很自然的事情:川菜因陈氏父子之功而广为日人所知不再赘述,沪粤开埠最早,是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国”,而北京则是中国的行政中心,也是漫画的决战舞台,凝结着日本人对中国的政治想象。
△中华小当家,1997
这种跨文化的误读,不应简单地看作对他者的无知。如前所述,小川悦司其实是一个中国通,知道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知道“广东人四条腿的桌子不吃”,也知道“猫耳朵”产在山西,不可能弄错四大菜系这么基础的问题。在琳琅满目的日本美食动漫作品中,作为一部罕见的以中华料理为主题的作品,《中華一番!》也避免不了以他者来反向塑造大和民族饮食自我认同的作用,有时恰恰是了解才导致了误读。
在旧动画版第一集中,主人公做“黄金蛋炒饭”时说:“火焰料理是中华料理的精髓。”这在日本其实是一个颇为有名的认识,历史学家宫崎正胜就认为日本的料理的本质是“以水为基础,很少使用油的料理”,典型的和食冲淡寡油,而典型的中国料理则重油重盐,无论是影视还是动画中,中餐厨师总离不开大火颠勺的招牌动作,炒饭、麻婆豆腐、煎饺、拉面这些味道浓厚刺激的食物则是出镜率最高的中餐。与“水料理”相对的“火料理”,尽管未必完全符合两国的饮食事实,实际上却是构建和食身份乃至日本人身份的一环。
△中华小当家,1997
有趣的是在漫画的第一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反派人物是来自法国的第一名厨巴杰鲁,这个人傲慢自大,看不起中国料理,在与主人公比拼厨艺失败后纵火烧掉了“南鲜酒家”并嫁祸于主人公。在与巴杰鲁比赛前,主人公的师傅鼓励他:“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似乎美味是一种无关历史文化民族的超越性东西,而结果也是主人公用出神入化的厨艺征服了清一色的法国评委。在这里小川悦司似乎表现得像个美食国际主义者,然而我们都清楚,这种事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真的遇到清一色的殖民者评委,小当家当然必输无疑。
△中华小当家,1997
事实上“味道”一向是与个人的、民族的身份认同连接在一起的,“身土不二”的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帝国急速扩张时由陆军药剂监石冢左玄提出的,得到食养会陆军大佐西端学的支持后,“身土不二”在昭和年间发展成流行一时的社会运动,其后又被韩国农业协作中央会借鉴而去,变成支援国产农产品的口号。饮食看上去是一件非常个人化、可以任意处置的事,却恰恰因此而没有什么理性介入的余地,反而在一个流动性的社会里构成了个人身份非理性内核。
可能因为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自恋性的,越早期的美食类动漫中,身份建构的痕迹就越明显。《中華一番!》中动不动便会出现蛮不讲理的食客,想要重温十几二十年前品尝过的味道。这种角色其实已是美食类动画中的标配。1988年的动画片《美味大挑战》第三集中即有发迹后的富翁品尝农家鲜蔬后忆起童年而落泪的情节,而这部动画的第一集则是主人公用居酒屋随处可见的鮟鱇鱼肝战胜了高级的法国进口鹅肝。个人的与民族的身份认同,都可以借由食物来构建。
△中华小当家,1997
近年来的日本美食动漫中的民族主义不会表现得这样直白,但也并非就消弭于无形。比如《异世界食堂》看似是一个空想题材,然而来自魔法世界的各个种族都将日式料理视为美食,甚至会有整个蜥蜴人村庄争抢一碗蛋包饭的画面。诸如《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宅饮》则致力于传承“规范”的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传统的一种再生产。
△异世界食堂,2017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会如此。就以《中華一番!》来说,关于这部动画的童年记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一旦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它就无法轻易更改。新版《厨神小当家》甫一播映便恶评如潮,如今豆瓣评分已经掉到了4.6分,而旧版《中华小当家》高达8.5分,说白了还是触犯了记忆的神圣性。艺术品味与饮食品味在其主观性方面是同构的,新版《厨神小当家》的剧情、声优、画面、音乐方方面面都被拿来和老版的《中华小当家》对比,于是越比越不如意,挑剔的观众实际上和那些执着地想要重温旧味的食客也一样,都是对自我连续性的坚持。哪怕这种连续性只是由一个不算太出色的异国艺术家和一个商业品牌联合构建起来的,更何况这种构建的基础又是一种更加遥远、更不确切的传统。
△厨神小当家,2019
所以问题不在于否定一切日本美食动漫(还有一切艺术品)中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在肯定这种民族主义的前提下效仿并构建一种中国的民族主义(如《舌尖上的中国》所做的那样),追求自我的连续性本身并不是错,问题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民族主义——无论是显还是隐——本身的虚构性。如果有一天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记忆的源头并不是某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普通的浪花,都能肯定地说出:“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这个世界大概也会和平很多。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日影二次元专栏
原来这些经典日剧都是漫改
漫改电影:二次元向三次元的现实扩张
日本名导是如何改编漫画?
我们无法从BL漫画毕业的理由
透过柯南对平成进行推理
《JOJO的奇妙冒险》:致在命运浮沉中咏唱黄金精神的人们
今年,我们再也等不到那个漫无止境的八月
我们的童年记忆美少女战士,并不是他的最高作
不喜欢千寻,不代表我不敬佩宫崎骏
日本动画的一百年
高畑勋:大师的世界
95版《攻壳机动队》究竟有多神?
后宫崎骏时代的日本动画新天皇:细田守与他的父性想象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