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昭陵】挂 面

壮美昭陵◎西部文化艺术微刊
︱第801期︱
俗话说:挂面不调盐,有“言”在先。
今以此文,除介绍一下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主要是怀念我的父亲一生的勤劳与辛苦,追忆他的巧慧与心智。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关中平原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大旱,有水的地方还有些收成,缺水的半山区,每年的农作物基本都长到一人多高就旱死了,人们年年如期辛辛苦苦地播种,几个月后,却眼巴巴地看着庄稼成了一把干柴。
我家就住在关中平原的半山区,因受天灾,那些年,家里的生活异常困难。为了解决全家人的生计,父亲那时曾出门一周,翻越我家西面的深沟,去几十里外的石潭拜师学艺,学做手工挂面。
那时,一些家底好的人家,每年总要挂上几十斤面,存放起来,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吃上几碗出汤挂面,属上等招待,相当的奢侈了。
父亲当年学成手艺后,替人做挂面,不收工钱,只是为了能落些轴头面(即粘在挂面轴上的面圪垯,形似蜗牛,俗称“呱呱牛”),以贴补家里的口粮。
制作挂面的程序,相当复杂,也十分辛苦。记得那时,父亲每天都是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每挂一架面,必须从先一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经过和面、醒面、揉面、然后破大条、搓小条,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十一二点,仅休息到凌晨四五点,又要起来上面、拉面、开面、出面、晾晒,一直忙到上午九十点,才能休息一会儿,下午收完面后,将继续和第二天的面。
挂面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和面。父亲每天要挂百十斤面。首先,须按每斤面用几钱食盐的比例(具体几钱我已记不清了,放盐是让挂面有劲道,拉得长),和好盐水,然后,用两个口径一米大小的瓷缸开始和面,一缸面五六十斤,要揉到软硬适中,绝对是个体力活儿,两缸面和下来,父亲衣背常常被汗水湿透。
和好的面放在缸里,上面盖一层塑料布,再捂一床厚棉絮,开始醒面发酵。挂面制作过程中,温度、湿度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环节出差错,都挂不出上好的面。由于父亲对每个流程都十分精细,而且不断探索改进,以至他的师父都交口称赞。之后,父亲便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面匠师傅。
面醒三四个小时之后,倒在一个宽约1米,长有两米的面案上,再进行揉和,使面更加均匀松软。然后开始搓大条,搓大条之前,先将面滩成大约四五公分厚的长方形大面饼,再用刀切成胳膊粗的长条(也称破条),之后边搓边拉,使面变成直经约三四公分的粗条,再一圈一圈盘入缸内,盘好一层,上面撒上少许面醭,以防粘连,然后再盘第二层,整个大条搓完盘好后,加盖塑料布和厚棉絮,再进一步醒面。
醒到掌灯时分,就开始搓小条了。那是一道漫长的工序,必须两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每到这个时候,写完作业后,我就来给父亲帮忙。父亲把醒好的大条,一根根从缸内边取边拉,整齐地摆放在面案的一侧。搓小条时,父亲坐在面案前,一手飞快地搓,一手顺势拉,面这时已搓成大姆指粗细的圆长条,为了使小条均匀的粘上面醭,父亲专门做了一个小装置(在一个木盒子里用短竹竿做个滚轮,滚轮两侧放上面醭),让搓好的小条穿过盒子,使小条既粗细匀称又防止了粘连。我坐在面案的一端,一手扶拉着小条,一手飞快地将它一层一层盘在缸内。一百多斤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要搓三四个小时,父亲的累自不相说,我经常盘着盘着就打起盹来,每到这时总有父亲严厉的吼声。小条搓好后,继续加盖塑料布和厚棉絮醒面。
到了凌晨四五点钟,父亲该起床上面了(也称上竿子)。面要上在两根长约八九十公分,大姆指粗细的竹竿上,两根竹竿分别插在墙上专门做的孔中,竹竿间距约10公分。上竿子时,一边将面条搓成食指粗细,一边向两根竿子上盘绕,也相当于第3次盘条,父亲上竿子的速度特别快,大概1分钟能上好两轴。上竿子是有规则的,面条盘绕在竹竿上,要一圈交叉,一圈平顺,这样是为了防止面条从竹竿上滑落。上好的竿子,要放入面槽中继续醒。面槽子是用土坯围成的长立方体,高约一米二,宽刚好搭上竹竿,上好的竿子整齐排列在面槽内,上面照样盖上一层塑料布,一层厚棉絮,最上面再捂上一层用草编的袋子,父亲在这个草袋子外缝上塑料布,密封性好,保温性强,还能防止灰尘进到面槽里。百十斤面上完竿子,东方就开始泛白,每到这时,睡意朦胧的我该起床上学了,常常看到父亲坐在上竿子的櫈子上直伸腰……
父亲休息一会儿,就要开面了。开面是把一组组上了面的竿子,一端插在墙上打好的孔中,一端拿在手里,另一只手用一根同样的竹竿不停地用力压面条,使其逐渐变长变细,反复多次,这时面条长度可达1米多了。之后还得用两根细点的竹竿开面,按不同交叉方向开,以防粘连,使面条进一步拉长。开好后,再继续放入面槽中醒,直到上午九十点出面前,再反复几次。
当太阳从东方爬起,阳光开始斜照时,就要出面了。挂面人这时盼的是风和日丽,阳光灿烂。面一轴轴从槽中拿出,挂在约3米高的杆子上(杆子上间隔地打上了正好能插入竹竿的孔),每轴面挂出后,再重复开面的动作,使挂面长度可达两米多,这时挂面已细如发丝,几乎可以穿针引线。面出完后,挂在面架上,好似农家女的织布线,悬挂在天空上,微风一吹,轻轻摇曳,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经过几个小时太阳下的晾晒,挂面色泽由浅黄开始变白,这时就可以收面了。收面也是相当有技巧的,父亲每次竟能从面架上取下七八轴面来,两人配合着一丝不断的将挂面平放在面案上,然后,将面切成20公分长,用马莲(一种薄而有忍性的草)一一捆好装箱,这样一套挂面的制作程序就完成了。
最后,从每根竹竿上剥下“呱呱牛”,便成了我每天放学后的一项艰巨任务。如果面晒的不太干,还好剥一些,如果天气好,那些“呱呱牛”好像长在竹木竿上,十分牢固,我的手经常被蹭掉皮,每天几百个竹竿要剥得干干净净,便成了我当年极大的负担。
那些年,我们家上顿煮着吃“呱呱牛”,下顿凉调着“呱呱牛”,“呱呱牛”成了家常便饭。以至日后在外就餐,我不再吃挂面,因为挂面在我心里已打上了极深的烙印,它见证了父亲的辛劳与智慧,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痛处,不愿再触及。
作者简介:陈永强,礼泉县昭陵镇南阳村人,1976年12月入伍,现已从原兰州军区联勤部机关退休,目前居住兰州。
陈永强往期作品链接

年关,话情//陈永强
父亲的最后日子//陈永强
陈永强//瓜地与少年
陪老妈坐飞机//陈永强
两孔窑洞//陈永强
往期精彩链接

2018年平台浏览量上千的文章:
《壮美昭陵》礼泉烙面//阎瑞生
三八妇女节// 赵晓萍
家乡的故槐 / / 张志武
春节| 我家的团圆年//陈超
礼泉玉峰观//壮美昭陵
爷爷的棉袄,孙子的心//壮美昭陵
赵镇中学初七二届二班同学聚会
年的味道//壮美昭陵
壮美昭陵艺术平台2018年大拜年
《壮美昭陵》| 痛悼廉登峰老支书 //丁志俊
往期精彩回放:
地名探源廉振孝//醴泉
南寺最后一个和尚//张彦文
铁罗村的铁疙瘩/张彦文
“梁澄清同志追思会”在家乡礼泉县樱桃园召开
闲话唐昭陵||廉振孝
三策九招献赵镇//廉振孝
千年石鼓赵村镇 廉振孝
故乡的传奇//杨生博
两孔窑洞//陈永强
四支渠-壮美昭陵
又是故乡早春时//董志振
戊戌新年赋//安望
春节| 我家的团圆年//陈超
礼泉花开, 壮美昭陵领你看
董志振 我的父亲我叫大
礼泉九嵕山//刘美健
那年,邂逅红星永结缘 || 崔存文
怀念记忆深处的加重自行车//常佳
洪建武||五八年,礼泉菜园沟那场水灾
父亲//杨彩霞
赵镇后寨-我的家//周淑莹
大美礼泉旅游风光片
唐陵下,那片杏花林,我想你啦!
北望桃花陵
一个外乡人爱上了礼泉
爱上了礼泉女娃
陕西快书盛赞礼泉好旅游
人文礼泉风光
壮美昭陵   礼 泉 烙 面
来来来,咥一碗烙面//刘沛
烙 面
二月二,逛药王爷会
四月,陪你礼泉赏桃花
壮美昭陵大唐风 礼泉风光田园梦
张克俭||礼泉四大景
金秋礼泉 国庆中秋节我想回家
安望 礼泉苹果赋
欣赏礼泉湾里村旅游
【视频】礼泉槐花飘香
礼泉县2016年书画摄影展
尧都三宝——“甜梨瓜,大萝卜,鞭竿葱”

礼泉最优农特产在这里–礼泉味道
编辑︱董志振
编审︱陈永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