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嫁穷小子,不嫁皇太子,这五大家族为啥这么牛呢?

“崔、卢、李、郑、王”五大家族(亦称五姓七族)自东汉、曹魏时期开始,一直到北魏时期,世代不乏高官,家族地位保持长盛不衰。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将这五大家族(一说四姓)钦定为士族最高等级的门第。
“崔、卢、李、郑、王”五大家族和鲜卑“勋臣八姓”、汉族皇后家族等成为北魏时期的贵族阶层。
五大家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以及长久的贵族地位,他们相互之间通婚,从不与上述家族之外的姓氏通婚。
五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地区,随着家族地位的攀升,权势及声望日渐兴隆,成为北方地区一流门第,那一时期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隋朝建立之后,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推行科举选官制度,自此,维持了四百多年的“上品无寒门”现象至此终结。
“崔、卢、李、郑、王”五大家族随之逐渐衰落,由于这些家族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加之社会影响力、与生俱来的贵族优越感依然存在,仍鄙视其他家族,并且耻于和其他姓氏的家族通婚。
《旧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以窦威为内史令。
窦威举止文雅,每次奏对时都引经据典,颇为李渊器重,两人常常促膝交谈。
有一次,君臣二人谈论起家族问题。
李渊
李渊对窦威说:“想当年,周朝(北周)以八柱国为贵族,我们李氏和你们窦氏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如今我做了天子,公为内史令,我们都属于贵族,起源相同,分支不同罢了。”
窦威说:“臣的家族当年在汉朝时两度为外戚,到了后魏,也曾三次为外戚。陛下现在是天子,我家依旧是外戚,忝列高位,常常觉得很羞愧,时时刻刻都感到不安啊!”
李渊笑着说:“近年来,关东人喜欢和崔、卢两家通婚,还常常因此自我夸耀,你们窦家世代都是皇亲国戚,不也是很高贵吗?”
由此可见,当时唐高祖李渊对崔、卢等家族的傲慢态度是很反感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对这些家族也很不满。
《新唐书》记载: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谈论起五大家族。
李世民说:“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然早已经衰落了,可是他们依旧仰仗旧有的郡望,妄自尊大,自称士大夫。每当嫁女儿的时候,向人家大肆勒索聘礼。
并以礼多为贵,以礼物的数量决定是不是订立婚约,这形同市场上做买卖的商贩,这严重败坏了风俗,也违背了礼法。既然他们的名望早已经和现实不符,应当进行改革。”
唐太宗于是命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等大臣重新刊正姓氏,要求“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经过重新编纂,最终确定崔氏为天下第一等望族。
李世民看过后很不满,说:“我和山东崔、卢、李、郑这些世家大族,本来没有怨恨,但他们已然世代衰微,也没有高官贤宦,还在自称士大夫。
和其他家族联姻,则多索财物。一些平庸者自命清高,都沦落到贩卖祖坟地的树木了,还在自称富贵。我不知道世人为何还看重这些家族?”
在唐太祖的直接干预下,最终《氏族志》进行了重新排序,皇族李姓被列为首位,新的四大家族为“李、(一说第二位为长孙氏)、郑、崔、卢”。
唐高宗在位时,宰相李义府出身寒微,其子和崔、卢、李、郑等山东世家攀婚,遭到拒绝,因此怀恨在心,联合许敬宗,怂恿皇帝禁止崔、卢、李、郑等家族相互联姻。
唐高宗于是下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清河崔宗伯、崔元孙、赵郡李楷,这七姓十家,不得相互通婚。”
而事实上,这个诏令形同虚设,这些世家大族仍然“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有的家族甚至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身未免于贫贱”,却不与皇族李氏联姻。
唐文宗在位时期,他希望和宰相郑覃联姻,令其孙女嫁给皇太子,郑覃却委婉拒绝,而将孙女嫁给了九品官员崔皋。
唐文宗叹息说:“民间联姻,都不会计较官品,却计较家族的功绩和经历。我李氏皇家,拥有天下二百年,难道还赶不上崔、卢这些世家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