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读一点历史

沉思在故宫 摄于2004年3月16日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春秋战国的合纵联横,到千古一帝横扫六合;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汉武大帝开疆扩土;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从成吉思汗的铁蹄,到朱元璋的酷刑;从满清铁骑入关到辛亥武昌起义……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巩固统治的文韬武略——历史的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幕沧桑大剧;河图洛书,经史子集——华夏的宝库里,收藏了多少册绚烂篇章。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是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宋人吕祖谦曾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鉴诸往而知来者。读史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悟人生,读史可以明是非。所以笔者建议:多读一些历史。
读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之中,确实有不少人静不下心来回首我们民族的历史了,有的略知一二,有的茫然不晓,有的是“虚无主义”,有的干脆数典忘祖,对我们从何而来一无所知,而对肯德基、麦当劳,却了解得一清二楚。我们祖先创造了灿若星汉的华夏文明。从秦汉雄风到盛唐气象,从万里长城到敦煌壁画,从圆周率到四大发明……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么勤劳勇敢而伟大的民族,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历史又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对今天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对未来充满信心。
读史有助于我们增强正气。翻开史籍我们可以发现,代表着封建社会官宦主流的思想,是悬壶济世,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海瑞、林则徐,等等等等,他们的故事既发人深思,又激人励人。至于每一个朝代正直耿介的大臣在朝廷上的“廷争”“面折”,对行为乖张的皇帝的“死谏”,则更是让人感慨万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现在,我们有些班子成员之间是“随大流”“一团和气”“对错不分”,没有正确的批评,听不到反对的意见。我们经常说要以史为鉴,从古人身上,应该学到点什么呢?
读史有助于我们宽阔自己的胸怀。天高不如思想,海阔不如胸怀。历史上凡成就大事业者,必有不一般的心胸。汉武帝如是,唐太宗如是,康熙、乾隆亦然。比如魏征,原来混迹于瓦岗军中,归唐后,当过李建成手下掌管经籍图书的太子洗马,还曾劝说太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提携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出了一代明君豁达的肚量。尽管唐太宗对魏征的许多谏言大光其火,恼羞成怒时甚至想把他杀了解气,但冷静之后还是接受采纳。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密不可分的。然而时下,我们有些干部容不得人,容不了事,听不进不同声音。古人尚且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就更应该兼收并蓄,虚怀若谷。
读史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气节。在我们灿烂绚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多少感天动地的铁血男儿,他们硬骨铮铮,正气凛然。岳家军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着一代代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陆秀夫背负身穿龙袍、胸挂玉玺的11岁小皇帝跳海而亡,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情操。可以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精神,就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血脉的延续,就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气节的传承。
我们正在向着伟大的目标进军。笔者以为,在为宏伟蓝图而奋斗的征程中,提倡读一点历史,了解一点历史,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忘记了历史,就是忘记了根本,而忘记了根本就等于背叛,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文化,是我们精神大树的不可或缺的养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