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皓首穷经”的精神

庐山夕照 摄于2014年年11月6日编辑感言
老龄社会已然到来,一些即将和已经跨入这道门槛的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2007年8月,笔者曾经写下《要有“皓首穷经”的精神》一文,讲述几位外国高龄老人的故事,希望能对老年朋友有所启发和激励。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使命。让我们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吧。

我们时常谈到,要让生命里的每一分钟都精彩,要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质量。近日读报,感到几个外国高龄老人“皓首穷经”的故事,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澳大利亚94岁老太太菲利斯·特纳,在8月初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成为世界上年纪最大的硕士毕业生。老人70岁考上大学,两年后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进修1年,回国后到国立大学继续攻读人类学,以优秀成绩毕业。2002年,差不多快90高龄的她,开始攻读医学硕士学位。
还有一则消息谈到,不久前,95岁的美国老太太诺拉·奥奇斯获得历史学学位,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之前,“世界最年长大学毕业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美国的莫泽勒·理查森2004年创下,她在90岁时获得俄克拉何马大学新闻学士学位。
何等的豪气干云,何等的壮志冲天,何等的老而弥坚。特纳们的经历,不由得使人想起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由此感到我们的周围,恐怕鲜有90多岁了还在读大学、攻硕士的事。有些人或许一进入“耳顺”之年,便幡然一老翁,心早老了,志早没了,气早短了,不是整天围着菜场、锅台转,就是沉溺于“筑长城”、打“拖拉机”;不是整天没完没了侃大山,就是时不时地发发牢骚。总之一句话,“船到码头车到站”,把余下的日子当成足球赛里的“垃圾时间”来打发了。
出现这种现象,恐怕一时难以分清原因,但对人生的心态,不能不是个问题。有些人,缺少“珍惜每一天”的意识,总认为“一退休,万事休”,过一天少一天。其实,世界是青年人的,也是老年人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是人生的重要历程,老年时光,也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我们来重视它,享受它,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整个的过程。走路需要拐杖的特纳说:“经过几年的学习终于毕业了,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没有觉得自己老了,我还打算继续学习。”老人这种不虚度光阴、享受每一天的处世心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长时期儒教的影响,我们讲究温良恭俭让和循规蹈矩做人,大都比较内敛、内向,由此而导致的,是一部分人缺少闯荡的斗志和创新的精神,一进入老年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事物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外国耄耋老人空中跳伞、深海潜水这样的事,在我们周围恐怕闻所未闻。奥奇斯毕业后还想去社区大学接着上课,然后再“到一艘邮轮上找份讲故事的工作”。“我并没有因年龄而踌躇,只要还有思想并且健康,年龄对我来说就只是个数字。”怎样让进入老年的每一天都精彩起来,这番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姜太公八十岁出山,辅佐武王,屡建奇功。时代不同了,现在很多人不可能成为“李太公”“王太公”,但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放光发热,都过得充实,是应该做得到的。曾经有过一句口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不合时宜。
雷克罗克52岁才创办“麦当劳”,坚信最美好的时光在等待着自己。《成功如此简单》一书写道:“不要放弃自己的未来,无论年纪多大你应该把生命中每一天当作是余生的第一天来度过。同时也可以说把今日当作我人生中最后一天度过。”这就是说,每一天都要有超凡的激情、危机感和目的性——当然这不仅是对老年人说的,也是对青年人说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皓首穷经”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的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人生精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