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新中

点击上方“陌上书院”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加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
时间飞逝,岁月的年轮不可逆转,但梦是自由的,回忆也是全无束缚。犹如电影镜头中的一个追溯,同窗的一条信息……新中校庆80周年,勾起了许多往昔校园的旧事。那个黑白年代特有的学生时代哦,让人心心念念地留恋着。还记得八十年代初吧,刚入高一那会,对新中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称老师为先生,“先生先生”叫起来是那么的神奇还有些许欣喜。学校大得惊人,漂亮得让人雀跃。记忆中有假山,喷水池,有参天茂密的大树,还有高耸入云的文笔塔。天开文运(陈淑慧摄)
寝室的伙伴都非常友好,那像大姐般照顾我的丽玲,更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人儿。她高高瘦瘦的,性格开朗大方,学习努力,成绩也不错。由于我不是台州本地人,所以相对来说,一切对我而言都比较陌生,于是她牵引我走进这片土地,熟悉了这所校园。那时,标准的三点一线,寝室—食堂—教室,我们天天形影不离,除了学习上稍有点压力外,日子过得无比畅快。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走路崴到脚,她细心照顾,背进又背出,毫无怨言。当时的我真的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是好景不长,高一下学期,她由于家中变故,辍学而去工作了。一开始还有联系,记得有一次我特地跑到她工作的地方找她,那是一个不大的小镇,她在供销社上班,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她时,她先是一愣,惊诧之余两人紧紧拥抱,此时无声胜有声。尔后几十年就断了音讯,但思念不断。直至去年同学会,那断了线的风筝终于找回了。高二那年,文理分科,我进了文科班,又认识了一批先生和一拨至今记忆深刻的同学。当时,担当我们班主任的是身形消瘦、上了年纪的李先生,他教我们历史,印象中是位学识渊博,风趣幽默之人。上课时,往往只带一支粉笔,双手习惯微微交叉放在胸前,说话时不紧不慢,徐徐道来,他是属于那种不怒而威的先生。上学期间,我是属于典型的比较乖的学生,可是有一次却犯了错,那个晚上,我一夜无眠,恐惧心紧紧的攥着我。第二天早自习,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唯恐先生找我谈话,犹豫着要不要告诉他真相。可先生却云淡风轻,就像没事儿一样,照常上课,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如今,他早已驾鹤西去,我此刻也不清楚他当时是否知晓我的错事,但他却实实在在地保护了一颗稚嫩的心灵免受伤害,真的是非常感激,愿他在天国一切安好。因为爱好文学和写作,所以当时在文科班还算是如鱼得水,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曾记得新中的文笔塔下,假山旁,不知多少次留下我们勤读的足迹。晨曦,曙光微露,已有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夕阳西下,又有了我们或坐或站,看书的美丽剪影。新中校外不远处的那一亩方田,那一池水塘(不知如今是否安在?)也储存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我们往往在大考来临之际,捧着一大堆书和笔记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背诵复习历史、地理等科目,通常是整整一个上午或下午。我们还踩着满是落花的田埂,吟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然后兴致勃勃回校。
校园晚照(三月雨摄)
所有先生中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任教我们语文学科的吴小维先生,先生完完全全是一介书生的模样,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幅眼镜,显得更加斯文。先生的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每次晨读,他也总是拿着一本书在轻声念着,并且在教室来回踱步,要是谁开小差不认真,他那一道犀利的目光总是捕捉到你,让你不寒而颤。吴先生真正是一位很尽职的先生,他教学认真严谨,对待同学理解中存在的问题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惑。同时他也是个敢想敢做敢创新的人,这点光凭他的外表是很难看出的。
吴小维先生(来自网络)
记得高二下半学期,他在我班创办了“启明”文学社,这绝对是开创了新中文学社的先河。吴先生把我们这几个写作不错的同学招聘为文学社社员,还进行了任务的分工,如审稿,编排,刻印(当时还需一张张蜡纸刻写再胶印),校对,最后出稿。当一张张凝聚着先生与同学的汗水,透着油墨芳香的刊物发行时,那个高兴劲真是别提了,大家快速地阅读着,啧啧地称赞着。每次,当我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录用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小小的快乐呵, 如今仍然记忆犹新!
吴小维先生主编的专著
那个时候,最辛苦的当属吴先生了,毕竟是新生事物,一切尚在摸索之中。所以,每一期刊物的出版,吴先生总是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那间临时借用的文学社办公室,每次最迟离开的总是他。同时,他还利用双休日带我们小组成员去采风,体验生活。有次,他带我们去石塘采风,还雇了只小船去三蒜岛,由于风大,小船颠簸不已,同学们是尖叫声,嬉笑声不断。由于是亲身体验,所以回来后大伙儿文思泉涌,篇篇美文令人应接不暇,那一期的“石塘之行”专刊,特别棒,赞誉声盛多,吴先生自是非常欣慰。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去年惊闻吴先生中风,内心自是难受,深感世事无常。还好现在在恢复中,愿先生日后一天比一天好。
吴小维先生题字(三月雨 摄)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遥想某年某月的某个午后,门开,一白衣少年携风而来,眉目间神采飞扬,众女生猛一抬头,皆春心萌动。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男女生暧昧,偷偷传纸条,虽然也有互帮互学的因素,但真正的是彼此间有朦朦胧胧的欢喜的情分。更有大胆的后排男女生,课间高谈阔论,明明白白的让人感觉到谁和谁关系不一般。暮色(陈淑慧 摄)高三下半学期,人仿佛一瞬间成熟了。大家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当中,时间是倒计时的,教室里弥漫着的是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宁静,但有点窒息。所有片刻的娱乐都统统收起,目标只有一个:高考,高考。但很遗憾,我并没有和同学相伴到最后,而是提早一个月离开,参加我们这边的春季提前招,尔后也成为一名教师。悄悄离开新中的那一天,天是灰蒙蒙的,我的心情也如这天空般格外阴沉与郁闷。想到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先生与同学,离开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的校园,内心几乎崩溃。这一别,整整三十个春夏秋冬。三十年的光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但不变的是对学校的那一份依恋与怀念之情。曾多少次梦回新中,感受当年的气息及那一段青葱美好的岁月。我魂牵梦萦的新中啊,我的心只为你留恋,对你的记忆如同常春藤般在枝枝蔓蔓地延伸…… 2017年9月2日作者简介:
林晓鸣,新河中学1986届毕业生, 现就职乐清虹桥实验中学。本文选自新河中学80校庆专辑之《文笔流韵》(张灵军编)。
?陌上书院
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主编微号
(投稿专用)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次的阅读
都想与你同在
点“在看” 哦,谢谢加油!感谢喜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