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宁愿没存款,也要出去看看?

虽然我一直以“抠门女孩”自居,但在旅行这件事上,我是不抠门的。
六年前,还是穷学生的时候,我就舍得花一万多块钱去西藏、尼泊尔旅行,一万多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天文数字,是我攒了很久很久的稿费,即便旅行回来成为一个穷鬼,我也无怨无悔。
在刚过去的2018年,我背着大额房贷,一日三餐在家做饭,整个冬天没有买一件新外套,勤俭持家如此,这一年我也出国旅行了七次。
为什么我宁愿没有存款,也要出去看看呢?
因为我一直觉得,年轻人挣的钱和中年人挣的钱都长一个样,但年轻时单纯浪漫、每到一处都是大口新鲜的那种看世界的心境,跟人到中年后琐事缠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想在我内心的世界还没有被固化的时候,用自己的所看所知来慢慢构建它,而不是被动地被岁月构建成一个标准答案。
2017年底,我在“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珀斯打工度假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和我一起做兼职的留学生姑娘,才19岁,是澳洲某名校的大二学生,高中就出国念书了,英语流利,谦逊礼貌,是开着车来做兼职的。
闲聊中得知她家在澳洲有独栋的房产,自己虽然才读大二,却已经在几家公司有实习,手里管理着多个当地社群,期间接电话时,能听到她很有条理地对接工作。
我很疑惑,印象里的中国留学生,大多花钱如流水,像她这种标准的白富美,为什么要来做薪水不高的兼职,她在乎这点小钱吗?
她却说,闲着也是闲着,出来结交结交新朋友,接触接触新行业,爸妈挣钱也不容易,自己做一天兼职,挣个一百多澳元也算力所能及填补家用了。
我问她周围有像她这样的吗,她说很多。
聊天途中很轻松,丝毫感觉不到她身上的优越感,夸她的时候,她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夸的,大家都是这样啊。
她周围多的是像她一样的人,家境好,成绩好,什么都好还很努力,当优秀成了不足为奇,也就成了一种日常习惯。
这样的姑娘,豪宅豪车早已见识过,名牌和名胜古迹也已不稀奇,她们有追求简单平凡爱好的勇气和底气。物质上的诱惑无法让她们走上歧途,她们也不会轻易向讨厌的事情低头,这种感觉,真好。
而我能认识这样的姑娘,知道她们是很大比例的一个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好,不然,还沉寂在大家所说的“留学生都是游山玩水不务正业的富二代”的误会里,任由优秀的她们把自己远远甩在身后。
去年在悉尼小住的时候,结识了一位韩国的博士小哥,不仅学历高,人还长得帅,大概是拿了偶像剧剧本吧。
小哥是环境学方面的博士,是作为公派交流的身份从韩国来的,拿工资拿住房补贴过来念书,听着都羡慕。
说到理工科男博士,只会想到实验室里表情严肃的白大褂,或者图书馆里眼镜厚成手指的书呆子,他这种不戴眼镜笑起来还有酒窝的,真没见过。
小哥曾作为韩国代表,去联合国参加国际气象会议,见我一脸好奇,他翻出了自己的face book,给我看了当时他拍的各种现场图,全是电视新闻里才能见到的政坛大佬,还有咱自家大佬,羡慕使我眼睛放光。
我以为理工科博士天天宅在实验室做实验,闷在图书馆写论文,人家又是联合国开会,又是公费国际交流,日子比我想的丰富多了。
很多偏见归根到底啊,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见识太少。
这些碎片式的经历,一片一片拼进我内心世界的拼图里,拼图很大,永远也拼不完的那么大,但我在尽力丰富它。
在我看来,在国外生活的收获,提升英语固然是一方面,更多的提升是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构建,是身处陌生环境的应变能力,是拥有一段自我隔离的真空时光。
体验国外生活最普遍的两种方式是留学和旅游,前者需要花费大量金钱与时间,后者又只是匆匆过客蜻蜓点水。
近年渐渐流行的“游学”刚好完美折中了二者,什么是游学呢?
游学就是,用上几周到几月不等的时间,去心仪的海外学府边学习边旅行的一种微留学方式,不需要申请学校,也不用考雅思托福,费用比留学低,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可以深入当地生活,感受世界多元的价值观。
虽然最后不会获得一纸文凭,但收获的是比文凭更重要的视野,我们熟知的林依晨、徐静蕾、阿雅等明星,都有过游学经历。
国内做游学比较好的机构是英孚教育,英孚教育在全球19个国家,50多个城市,海外校区涵盖北美、英国、欧洲、澳洲、新西兰、南非等地,除英语母语国还有多个小语种国家,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游学需求。
英孚教育最近推出了一个“The Best Year of My Life”的海外圆梦基金计划,刚好可以帮你实现一次游学体验!
活动详情
一等奖(1名):1.8万梦想基金
二等奖(1名):6000元梦想基金
三等奖(3名):2000元梦想基金
还将选取10名参与者
获得耶鲁面试官/哥大学霸/神秘旅行达人/英孚亚太区高管的一对一咨询服务
参与方式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申请页面
写出2019年你最想做的事及行动方案
瓜分三万元梦想基金
得到梦想基金后,你需要做的只是:
前往海外实现游学梦想,并且告诉大家你的游学经历,祝好运。
↓↓↓下方的【阅读原文】同样是报名入口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