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天下最好的荔枝在哪里?

“丫鬟通道”
我去广西钦州,下到灵山。真是个好地方,那里有荔枝树。到了灵山,才知道天下最好的荔枝在灵山。
我知道荔枝,不是因为吃了荔枝,而是先读到了古人咏荔枝的诗。唐朝杜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那个引得贵妃笑的荔枝,从哪棵树上采下来的?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吗?苏东坡流放到岭南,能够每天吃三百颗,也就不再抱恨离乡背井,真有这么大的魅力?有人问过吗?
到了灵山,才知道这里还留有1500多年历史的荔枝树,这里有成片的古荔枝林。令人遐想、孕育诗情。更令我没有想到的,古荔枝树掩映下的“大庐村”,令人思古之幽幽。
古荔枝树、古池塘、古宅子,在夕阳照耀下,色彩缤纷,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却是一个从透明到朦胧的过程,如何不让人忘却时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进了鑊耳堂,大户人家的遗存,明代建筑。厅堂一进又一进,正所谓庭院深深。跨入大门,从第一进天井望进去,一丛门又一丛门,幽深又深邃,仿佛迷失在梦里,——迷失在时光之梦里、迷失于前人之梦寐里。牌匾、石阶、墙壁、瓦楞、青苔、荒草,如同黑白电影的细节特写,缓缓地在眼前晃动。
陪同的有罗先生、李先生,罗先生是有北大背景的学者,李先生是卓有成就的钦州企业家。他们领我去看“丫鬟通道”,一条长长的窄窄的左旁小通道,从第一进直通最后一进,还延伸到后花园。苏州的老房子也有,叫“陪弄”,是下人进出的通道,所谓下人即保姆、走卒、伙夫之流,他们是不能直接从大门,正门进出的。——罗先生、李先生都说,他们是当下的“丫鬟”,这话怎么理解?
专门给丫鬟开辟通道,与其他下人分开,我还是第一次遇见。“丫鬟通道”之口,挂了一块小牌子,标明是为丫鬟行走的专设的通道,显然,是为了彰显特色。
丫鬟通道,通向每一进的天井、厅堂。通道里有许多门,门关门开,丫鬟有没有自主的权利?我估计有,不能自由开门关门,怎么行走?怎么做事?之所以开启丫鬟通道,是歧视丫鬟?还是保护丫鬟?是当时的道德风尚使然?——这些我们现在可以暂且不追问。
丫鬟通道,是不是就是“服务通道”?就是“快速通道”?“专用通道”?走大门、走正门,一道又一道台阶、一扇又一扇门,开合咿呀之声是不是有点吵人、烦人?端碗菜、送碗汤,特别是新鲜荔枝,从树上采摘下来,滴着清露,直接送达,丫鬟通道如同现在的“绿色通道”,便捷、通畅,想想也是有趣。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不是正缺少这样一条通道?
我们有些观念还要强化: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公仆”,“公仆”我理解也可以说就是“丫鬟”。比如,在学校里,公仆就是校长,校长就是公仆。校长要为老师、学生做好服务,而且要服务在“暗处”,默默地服务。——可是,现状令人担忧。
有没有一条便捷、通畅的服务“通道”是关键。校长不能总是堂而皇之走大门、走正门,要多走“丫鬟”的服务之门、之道。“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意思,说了多少年了,就是难落到实处,常常被我们领导们所忘记。
灵山的“大卢村”,古朴、灵动,——古荔枝树、古池塘、古宅子,遍地都是,古风尚存。于不经意中又给我带来了“反转性”启迪:
领导要甘于卑微,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坐在主席台,还要走下来,还要甘于做“丫鬟”,——不能把老师当丫鬟,时代不一样了,这是本末倒置,还要认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丫鬟通道”,——有使命感的丫鬟式便民服务,只有这样,我们事业才兴旺,人民群众才能走上真正的康庄大道,而在学校里,师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更好的发展,——这是如同吃荔枝一样美妙的事情,我们渴望着。
2018年11月14日,于修竹清风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