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宅家日记】等疫情结束,我们就结婚吧!

每天睡眼惺忪的起来,推开门就是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山村景象,这里是位于大理市太邑乡桃树村委会的沙河村,在这里自我隔离了半个月之久。而我的老家,却在几百公里开外的临沧市凤庆县的一个小山村。
2020年伊始,“满怀期待”四个字就是我最原始的模样,因为人生中锦上添花的事情即将如期而至。
原本将约定三生,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一股寒风袭来,打乱了我们举办婚礼的节奏,于是决定推迟婚期。
庙会取消
鞭炮在村庄里不停繁响,看到家家户户炊烟升起,年味依旧。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因为2月9日老家的婚期将至,就决定先在女方家过年,年后一起再相对方便些。
在沙河村,每年的正月初五都会在村里举行庙会活动,让原本宁静的小村庄呈现出一派红火热闹的大场面。当天,人们会在本主庙里敬香许愿,歌舞娱乐,享受美食,共同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于我而言,这次庙会活动自然是缓解孤独的最好解药。但遇到疫情,村里接到《关于取消太邑乡2020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通告》,庙会活动取消。
疫情当前,当然要做百分之百的防备。于是初五当天我便早早起来,戴上口罩,去到庙里敬几柱香,然后赶紧撤离。
缝制嫁衣
沙河村是以彝族为主的村落,这里的女子有着独一无二的漂亮服饰,其中嫁衣是她们一生中最奢华最隆重的盛装。
村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统,谁家生了女儿,母亲就要为女儿做一身极尽奢华而美丽的彝族嫁衣,从头饰到鞋子,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倾入半生心血。
遇到疫情,只能宅在家里。继续缝制嫁衣也成了在家的一项“工作”内容,因为工艺独特,做工精美复杂,直到婚期前还在完善衣服上的一些装饰品。
一件嫁衣的完成,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寓意着彝家女穿上这样的嫁衣,有日月精灵、祖宗先人护佑着她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向往。
我跟女朋友说:“赶紧弄吧,我家里的父老乡亲还等着看你穿上嫁衣的样子呢”,弄得在场人笑开了花。但我们都知道,这次的嫁衣只能晚点再穿。
除了耍耍嘴皮,我自然是帮不上实际忙的,只能在旁边观望、拍照留念。看着她们指尖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嫁衣更加别致精巧,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
婚期延迟
因为这场疫情,婚期延期的情侣数不胜数,我也是其中之一。婚期确定后,我们都陆续和亲朋好友分享了喜讯,盼望着、等待着婚礼当天的到来。直至春节前,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对婚礼的期待中一切如常。
但疫情的突发,看着形势的严峻,于是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推迟这场精心筹备的婚礼,略有遗憾但完全支持政府的防控措施。朋友们发来各类信息:“好饭不怕晚”、“当下健康活着就是幸福”、“会有更多惊喜等着你”等等,也让心灵得到一丝慰藉。
疫情之下,每一颗心都需要被呵护。除了每天拿着手机刷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也每天和家里人通电话询问疫情的相关情况。我妈开玩笑跟我说,“不用担心,为你婚礼准备的两个胖猪还会继续养着,等到疫情过去,办客时都能派上用场。”
因为爱,我们成了彼此灵魂的摆渡人。其实爱情不需要多优美的辞藻,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就是最真实的情感。很喜欢《摆渡人》一书的结尾: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如今,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正在全国各地进行,等疫情结束,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有春天,还有那个你爱的人,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包吃汤圆
2月9日,农历正月十六,原本的结婚日。
虽然元宵节已过,但还是为了纪念一下失约的“结婚日”,在家里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于是想到了继续包汤圆,意味着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我和女友一起弄好各种需要的面料和馅料后,就开启一场包汤圆之行。先用糖、芝麻等拌馅料,然后开始和面,将面和匀发酵后一块一块摊成薄片,然后把馅料放入其中,最后将其“包裹”起来,一个基本的汤圆就已经成形。
下水煮熟后就开吃,为了不浪费我们的劳动成果,想着要多吃几个,但是对于胃口不是很大的我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仅此吃了2个(包的有点大),只好用“好事成双”圆场了。
回归生活
不看电视、减少滑手机,在农村简单的生活条件下,重新找回自己身体的秩序,回到最初的样子。
每天到菜园子里摘点菜,然后开始做饭,午后,搬个小凳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总觉得自己身上需要一种温暖,把那些藏在心中的心事融化掉。
偶尔去麦地里割上几把草回家喂牛,路过山坡,清风徐来,一切生机盎然。尤其是饭后喂狗,听它叫唤几声,算是给村里增添几分热闹。
喜欢拍照的我,受疫情影响,闲得无聊就在周边走走转转,就算是斑驳的道路和蜘蛛网、或是树枝小草,都能拍上很久。不禁感慨,生活其实充满着很多生机和诗意,愿疫情过去皆平安。
文/普焘(自由职业者)
END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