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逻辑思维 开推土机的岁月

总第283期
编者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18日,中央领导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了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全国侨联系统充分发挥联系各界人士的优势,围绕弘扬中华文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我们《华州文艺》平台协助华州政协在平台开办“情系中华·渭南黄河文化寻源”系列文学作品征文活动。这期特发表逻辑思维同志为征文创作的散文《开推土机的岁月》,以飨广大受众。
“情系中华·渭南黄河文化寻源”系列文学作品之四
【散文】
开推土机的岁月
作者逻辑思维
去年,有幸同几位朋友游玩了一下秦岭山北鹿的箭峪水库,雄伟的水庫大坝映入我的眼帘,走上大坝,驻足望去,蓝蓝的水面,平静而清澈,水中倒映着两边山峰奇石和树木,花草。偶见几只白鹤在拍打着嬉水。
看到此景,此山此坝,勾起了我曾经修建箭峪水库时的磋砣岁月。
那是一九七二年的七月,我从崇凝五中高中毕业后,当时,全国正是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我也算是回乡知识青年吧!
记得是这年的冬天,公社书记王振亚来到我家,交给一张招工通知书,说经党委会研究和县农机局电话通知,决定招收我为拖拉机駕驶员,马上去箭峪水库,当时我很高兴,能当上一名学机械的人了,心里好欣慰!决心好好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寒风,用自行车带上被褥到了水库,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很长的红色横幅上边写着“箭峪水库欢迎您.”东边立了一个好高的木扳,上边写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边山下边也立了一个高木牌子上面写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笫一天,工地管后勤的一位老人领我到指挥部北边的一个大场上,只见大场上用牛毛毡塔建了一个约二十多米长的简易房子,里边用麦拮在地上補了一层,外边用木头檩条一挡,就说,这里边你看那一块没人睡,你就睡那块,然后说,吃饭到指挥部有管炊的先买票然后在大炊上吃饭,我说好,谢谢了。然后我把行李放在地一補上,到了下午和我也是这次招来的同拌也到了,我倆就合伙睡一块,打头睡,下午六点多,我们单位提前到的师傅们陆续把机子开回来了。第二天早上5点钟左右我俩先起床,当时因为冬天发动机车要用热水才能发动着,于是我俩就在场边的一个地方原来盘好的一个杀猪用的大口鍋里添满水开始烧,就们一共三台车要烧六担水,分两次烧,等把机车发动好己快八点了,就匆匆忙忙去炊房买一个扛子馍就上班了,因为我俩是学徒,只能是先坐在副驾位置上熟悉,看师傅怎么操作。
就这样,我们俩坐了三天以后慢慢能开了,就每天单独上白班,师傅上晚班,先是学压坝,虽然说也辛苦,但比起各公社来的水利战士们三个人一个架子车拉一满车子土要好多了!
冬天结束以后,来年春暖花开,我们把一个冬天睡的麦拮抱出来晒哂太阳,谁知,麦拮下面全是湿泥,严寒的冬天,司机们就这样,他们的身体睡在上面。看到这些,我们当时就有人哭了!
我们每月工资三十元,只发十五元,另一半单位预留下给生产队交,然后给我们记工分,所以每天我的伙食费只有五毛钱,那时正是青葱小伙,肚子消化的很快,每月十五元的伙食费只能吃十二三天,只能先借,下月领了再扣!
就这样,每天早上5点起床坚持到了冬天结来。三个月以后,我又调用到开推土机,我们的工作场地在水库东边的一块地里,悬崖足有六十多米高,晚上场地上没有灯,只能靠机车上的自带大灯,非常危险,堆土机当时是我们国家从苏联进口回来的机车改造的。所以,故障很多,用不了半个月就坏了,经常爬在车底下修理,全身全是油污!一擦汗,满脸都是油。
推土机的耗油量很大,因为负荷重,两天加一箱油,一箱油三百二拾斤,要用人从指挥部的油庫里用担担,要担好几趟,现在想起来,心里真不好受!
我们当时也没手表之类的记时物品,只听水库指挥部里传出的宋同志带有磁性的声音:”水利战士同志们,现在是中午十二点正,是工地放炮时间,希望大家远离炮区。”的声音,迴荡在山崖中间,久久不息!想想当时艰苦岁月,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想把苦水吐出。
如今,站在水库大坝上,看到此景,想到当年曾经的我,通过了二年多的亲身经历和历练,锻炼了我的意志,吃苦,忠诚和担当,执着和进取,并学到了一手开推土机的技朮,这技术几十年后的二0一二年在甘肃洒泉国家铁路建设中派上了用场,再次重抄旧业,驾驶了我国最先进的山东推土机厂制造的新型推土机。
箭峪水是全崇凝区六个公社以及渭北各公社几千名水利战土日夜奋战的结果,有的还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现在的箭峪水除了供应东塬人民的农田灌溉外,还把水库的水经过处理,作为生活用水,送到了渭南市人们的家中!
去年,我游玩了箭峪水库后,顺便带回一瓶水库里的水,放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常看、常思和常想,我的这段开拖拉机的特殊经历和难忘的岁月,就这样,永远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永远,永远!
图音视频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王永田,渭南人,笔名,逻辑思维,喜爱音乐,书法,酷爱文学,作品散见于网站平台,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投稿说明
信箱:1348155770@qq.com
微信:13474185189
本平台优先首发原创作品。若遇特殊情况,经主编同意,也可转发别的平台上的重要作品。因平台来稿较多。所以,请作者发稿时,及时校对作品中的文字,并将音频、文本、作者简介及照片打包发送。作者所发作品文责自负。若有侵权和对号入座的纠纷,请及时联系本平台予以删除。谢谢支持!爱生活 爱文艺
感谢关注《华州文艺》公众平台
我们在这里等您
文字编辑 欣怡
后台编辑 烟雨江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