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一场关于人性的讨论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分享会)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场关于人性的讨论
|《卡拉马佐夫兄弟》
阅读分享会
  2020.11.22 
小雪
内容简介
2020—11.05
《卡拉马佐夫兄弟》分享会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作者简介
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并不富裕的医生家庭。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后流放西伯利亚。直到1860年才得以返回圣彼得堡,才有自己的时间再次开始写作。之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等。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同年2月9日,他在写作中去世,葬于圣彼得堡。
 导读张梓莹
导读   分享
Introduction to  share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我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展开介绍。
一、创作背景
     俄国文学有两座大山,一个是托尔斯泰,一个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潦倒,死后荣光。1849年,他因为别林斯基的一篇文章被捕,流放10年,正是在这10年,他开始思考社会。《卡拉玛佐夫兄弟》是他的最后一篇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其实是不完整的。然而它有两条主线是完善的,所以我们可以据此把它看作完整的故事。
二、书籍内容和艺术赏析
1.作品主题
    本书有两大主题,分别是人的精神变态世界和上帝的存在。
     首先是精神分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精神分裂的描写如此具体、精确,说明他对人性的观察、体会多么细致、深刻。这本书中很多人物都有精神分裂的特质,比如老三,故事前期他可能还挺正常,但是发展到后面,他也出现了非常自暴自弃的模样。
     其次就是关于上帝的存在,里面有的宗教人士虽然信教,但他依然还是会作恶,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表达的是,上帝虽然存在,但他并没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2.人物设定
      这本书中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是有两重性的,他们这种矛盾性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地碰撞、爆发出来。
     从人物性格上看,老卡拉玛佐夫这个人物只是一种庸俗的恶,然而他的三个儿子却包含了人性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理想与信仰。其中大儿子一方面保留了父亲的很多特点,如庸俗、好色、冲动等,另一方面他心思又很敏锐,同情穷苦的人,也会为自己的庸俗感到很愧疚,所以他的心理经常处于“厮杀”的状态;二儿子则很理性,他怀疑所有的教堂;三儿子很是博爱,这点他遗传了他的母亲。我认为这本书中的三个儿子,他们组合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是被复杂环境碾压的人的心灵领域。
3. “心理现实主义”
这本书主要也是讲心理的斗争。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大儿子抛弃了他的未婚妻卡捷琳娜,然而二儿子却想娶她。我认为这些情节体现了人在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纠葛、徘徊。伊万和阿廖沙在宗教大教堂章节的精彩片段其实也是理性跟前程之间的一个复杂斗争。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斗争来呈现出了19世纪中期的俄罗斯完整而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矛盾激增、危机四伏、沙皇的专制和资本主义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
   “revolution”就是革命,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喜欢写人的内心、革命、俄罗斯和宗教。
4. 语言风格 
     我观察到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他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这个作品整体又有一个特殊的风格,有一种19世纪的幽默。
三、思考和讨论
    问题一:
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他前期作品差距如此之大呢?
讨论交流……
刘冰洁

      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前期塑造的那些崇尚基督教的美好女子,或许是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到了后期,他在写作上有了一定成就,经济也有了保障,那么塑造人物时也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此外,因为19世纪中后期,正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理想的信仰追求和现实的追名逐利对立冲突,作者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也是出于他个人对现状的思考。
张梓莹

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资本主义开始全面发生作用,人们都为金钱而服务。因此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冲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也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出现虚无主义。然而书中的女性也不只是单纯地崇拜金钱,作者更多的是对女性意识的关照,这其中作家的情感其实就更加复杂。
问题二:

      “对付光脚丫头,一开始就得让她感到惊讶,这是对付她的首要一招,你不知道吧。如果想让她爱上他的话,治的她羞愧难当,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大爷竟然爱上她一个粗笨的丫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世上总会有主子和奴才,这真是美妙,总有擦地板的女佣,也总有她的主人,这正是她的人生所需要的。”
      通过书中的这段话,你觉得如何看待主角费多尔·巴弗洛维奇对女性的观念?
张梓莹

      我认为书中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中好女人坏女人不断交替出现的情况导致了他有这样一个对于女性的观点。
  问题三:

      怎么理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我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具体的一个个人”这句话?
许媛元

      陀老借长老的口说出这句话时,其实带有一点欺骗的性质,就是骗自己了。当你对整个人类的想象很崇高时,你就无法把这种想象安放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因为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有自己的个性,有各种各样的弱点。
李美凝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作时基本是以一种恶的基调来创作人物,并且他的创作思想也牵扯到一些关于基督教以及圣经的思想。从基督教的宗教观出发,上帝是博爱的,他爱着整个人类,然而具体到一个个个体时他又会说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可能就是以一种宗教观念去看待、解读人性。
钟雪

我会用两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第一是一种神圣的角度,即积极的思考。所谓积极的思考就是他们是为了集体,站在集体和人类的角度,做了一个更有利的选择。第二是一种世俗的角度,即消极的思考。当一个人离你越近时,意味着你们在竞争同一个机会时双方的差距越小,那么你赢得机会后他可能会有“为什么不是我”的想法。
张梓莹

每个人知道的信息终究只是个人所知,我们既不万能,也非全能,回到书中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在我们的思维领域之外,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认为这件事情不是我们人类能够说肯定或否定的,因为这属于我们并不知道的一个领域中的问题。那么可以相信他的存在,那是你的信仰;自然也可以认为他不存在,这是唯物主义,这种对立本不必产生太多冲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因为个体的生存有太多的竞争,社会也需要优胜劣汰,这中间必然存在矛盾。
林铭敏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借长老之口说,他认为爱全人类是一种梦想中的爱,而对一个个人的爱是一种切实的爱。“同梦想中的爱比较,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然而他也指出对梦想中的爱的追求过程不会持续很久,而是像在舞台上那样快快地结束;而“切实的爱则需要工作和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兴许还是一门学问,但我可以预言,一旦你惊恐地发现,尽管你做了一切努力,你非但没有向目标靠近,反而是离得更远了,恰恰在那个时刻你将一下达到目的,并将在自己的身上兴许能看到上帝的神奇力量”。这大概就是说当你努力地向一个个个体去靠近,把对整个人类的爱投射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丑陋的一面,会觉得他们越来越讨厌,当你经历了这些以后能够理解、宽恕,还能再去爱他们,这才是爱的真正本义。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就接近了上帝之爱,才能真正地去爱整个人类。这是作者的一个解答。
观点分享

  程振飞

      世上没有那种你接触得越久感觉越好的人吗?如果这句话是书中医生的表述,那么我们至少还需明晰以下几个问题:这个医生的形象在作品里代表是正派还是反派?就他说这句话的当时情境中,是不是有其它意思?我认为这句话有可能也是因为就整个人类来说,或许我们可以划分出有的人是勤劳善良的,有的人是好逸恶劳,但如果只着眼于一个人,就会发现这种笼统的说法其实模糊了许多细致的问题。
罗雅悦

我认为当然有越深入交流就越觉得合拍的人,然而人和人越靠近,意味着情感、性格或者能力方面的缺陷越容易暴露,不管是哪一方的问题暴露,如果你是性格比较敏感的人,那么这种问题产生时就会让你感觉很不安、焦虑,所以这个“厌恶”不一定是对方的问题,可能是自身性格的问题。
李美凝

陌生人的特征对我来说肯定是模糊的,那么我也不大可能在接触之前就去想象他的缺点,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我眼中可以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而且既是陌生人,说明之后相见的几率也不会很大,那么我就不会抱有求取回报的心态来帮助他,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之间的交际是比较纯粹的。然而对身边的同学,即便想帮助他,转念想想,今日跟她再好,或许来日也要有矛盾,紧接着就会想到这个帮助是否值得,经过这一番想法后,这段关系也就掺和了功利的心态。
合影

拍摄 | 吴文媛
文字记录 | 冯伊美
图文编辑 | 郑燕璇,沙砾萝

注:内容和作者简介中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研湖书声

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