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的故事(从哥伦布的故事谈起)

哥伦布的故事
昨天,脑子里突然冒出40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
 
哥伦布与人吃饭的时候,有人不屑地对他说:环球旅行其实很简单,只要朝着一个方向走就是了。听到这里,哥伦布拿起桌上的一个鸡蛋,对那个人说:请你把这个鸡蛋竖起来。那个人捣鼓了半天,也没有把鸡蛋竖起来。于是,哥伦布拿起鸡蛋,往桌子上一戳。蛋壳碎了,鸡蛋稳稳地竖了起来。接着,哥伦布对那个人说:竖个鸡蛋很容易,但你也做不到。
 
我想到这个故事的原因,是意识到哥伦布的想法与我倡导的创新思维一样。如果你是一个园丁,如何做到养花不出烂叶子? 我给出的办法就是:就是在别人到看到之前,你把烂叶子剪掉。我的这个问题,是近20年前面试研究生时突然想到的。后来,我发现,网传比尔.盖茨面试高管的题目,居然也是类似问题:如何把富士山搬到我的跟前来。他喜欢的答案就是:如果你搬不过来,就走过去吧。
 
经常有人说:聪明不等于智慧。在我看来,聪明体现在解决问题有办法。比如,聪明的孩子会做难题。但智慧则往往需要改变题目本身。也就是说,聪明是实现目标,智慧是设定目标。设定目标的智慧,就是要在基本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让问题具备可行性。
 
有人说,智慧就是“舍得”,也是一样的道理a :一般是先“舍”后“得”,舍掉次要的,得到重要的;舍掉眼前的,得到长远的;舍掉世俗的,得到心灵的;舍掉有价的,得到无价的……
 
还有种说法:谈判是妥协的艺术。谈得成是双赢、谈不成就是双输。谈判一定要妥协,舍掉次要的,得到主要的。进入WTO的时候,当时的领导就充分发挥了这样的艺术。
 
在我看来,搞技术也是谈判:只不过谈判的对手是客观世界这个“上帝”。创新的时候一定要妥协,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你不妥协、别人妥协了,创新的机会就是别人的了。因为和“上帝”谈判的人不止你一个;妥协慢了也会失去机会。
 
商业活动也是这样。互联网时代讲究生态、讲究“共享经济”,提倡“不要资源的拥有权、而要使用权”。其实也都是一种妥协。妥协,才能用调动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见过很多人,人品本身并不错。但从不妥协。他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为什么要妥协呢?但在我看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很多所谓的正义,也只不过是一个角度、一定的程度,而不是绝对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小时候听到的另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我见过一些人,用普通人的要求并不差。但是,一旦出名以后,人们对他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会被人放在放大镜下面检验。人总是有毛病、有隐私的,几乎都经不起严苛的考验。所以,有智慧的人会知道舍弃“名声”。最近,有的人得到了“奖杯”,却失去了“口碑”;有的人正好相反:失去了“奖杯”却得到了“口碑”。

陈逸飞说过一句话:钱多了,不就是多了一点自由吗。人这一辈子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点自由。
 
所以,做个普通人真的很好。可以安心地稍微放纵自己,做点坏事、犯点错误,也不会有多少人来监督你,更不会被很多人揪着不放。舍掉一点名利,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其实很划算。

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机会兼善天下了,该安心做个平常人了。能尽量为社会多做点正贡献、少做点负贡献就行了。

哥伦布的故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