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作文(今年我最舍不得发布的一篇文章…)

舍不得作文

本文共3575字??阅读约需5分钟
(后台回复“书单”获取一份超大书单库)

大家好,我是教主。(静静也行)
?
大家应该都有过那种「自己偶然间得到一个好东西,很想拿出来炫耀,但又舍不得说给任何人听,怕它会被别人抢走」的感觉吧?
?
今天的这篇文章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
?
起码到现在为止,从2020年我写过的几十篇原创文章来看,这是唯一一篇让我纠结了3天都不愿意发布的文章。(所以今天能点进来的人,是真的有福啦!)
?
文章的主题是信息管理,或者再严格点说,是知识管理。
?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会收藏很多课程、干货、文章,而且会随意把它们丢进不同的笔记软件里,但却从来不整理,也不知道该怎么整理的人。
?
那这篇文章,一定要使劲儿码住了!

在分享具体方法之前,先来明确两个观点。
?
第一:
?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无数条信息,而面对这些信息,大部分人采取的做法都是:
提取觉得对自己有用的,然后右键收藏,或者再勤快点,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某个笔记软件里。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石墨文档等等等等。
对于这个现象,很久之前就有过一个相关说法:知识是知识,信息是信息。
?
意思是:不管你当下看到的、或者收藏的东西有多么有价值,只要你没有消化,没有处理,没有后续行动,那这个东西对你而言就只是一个信息而已,并不称其为知识。
?
就像…即便是我今天写的这篇干货实操文,你只是读了,然后就什么都没了。那这篇文章对于你来说,也仅仅是个信息而已,不能算作知识。
?
我把这个老生常谈的点再提出来说一次,不是要批判收藏无用,而是想跟大家说:收藏是必要的,但收藏只是走了「从信息到知识」五分之一的路。
?
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的,就是后面的五分之四,我们该怎么走。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我平时是怎么收集、怎么整理的,以及怎么把它们变成为自己所用的知识的。
?
第二:
?
对于「把信息变成知识」这句话而言。大家觉得,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叫把信息真的变成了知识呢?
?
比如,把看到的信息好好消化一遍,让自己真的理解?
或者,按照这个信息去付诸实践,让自己确实能从中受益?
还是,把自己理解到的、付诸实践的,通过梳理再传授给别人?
?
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在学习金字塔里,通过以教为学获得的知识留存量,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90%左右)
?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持续学习的人而言,要把信息转化成扎扎实实的知识,其实包含了两次转化:
?
第一次是把信息转化成行动,第二次是把行动再转化成包含自己经验的知识,然后再进行输出,传授给别人。
?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知识处理系统),就是以「能输出」为最终目的的。

好啦,言归正传。
?
这套方法是我从万哥身上学到的。(万哥=知名作家万维钢。不过,他还不知道有我这个妹妹hhh)
?
大概从一周之前吧,我开始试用这个方法,而且试用之后,效果出奇的好!!!
?
下面的内容以我的本职工作-写作为例,来给胖友们示范一下:这套信息管理系统该怎么用?
?
PS:之所以要以写作为例,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也就是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的完整闭环哈。
?
先来看一张图:
?
这张图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包含「立项、整理、草稿、成稿、已发布」5个部分。
?
第一,「立项」
?
「立项」,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接触到的有用信息,以及脑海中蹦出的灵感,当成一个个等待被处理的项目一样,先放在那里。
?
这一步,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工作的我而言,相当于灵感收集阶段,而对于大部分胖友而言,可能就相当于你的信息收藏阶段。
?
而我「立项」里面的项目,大概长这个样子:
?
但是切记啊,在「立项」部分有一个重要原则是:
?
当你给每一条信息立项的时候,千万别去纠结:哎?我现在费劲把它写下来,以后到底能不能用到?
?
一定不要过多地去思考这些!只要是这个信息/灵感当下刺激了你那么一下,那它就值得被收进这里。
?
第二,「整理」
?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整理」就是:今天,我对立项里的第15条项目(信息)有一些新的想法。
于是,我会在「整理」这个文件夹中,以这条项目(信息)为标题,新建一个文档。并且把自己能想到的关于这个项目的一切想法和感触都写下来。
?
类似这样:
?
同时在立项中给那条信息(灵感)标注删除线,代表它已经被处理。
?
其实「整理」就相当于:把所有和当前这个项目相关的内容都搜罗过来。不管是你自己脑子里想到的,还是从网上搜索的,或者是从书里获取的。

第三,「草稿」
?
所谓草稿,就是根据「整理」部分形成的零散材料,给自己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内容(知识)梳理出来。
?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我们要当厨师学做菜。
?
「立项」意味着,我的学菜项目里有:做鱼、做鸡、做虾…
?
「整理」意味着,我挑了其中的一个项目“做虾”,并且在里面收集了所有关于做虾的方法。
?
而「草稿」呢,指的是纵观「整理」里的多种做虾方法,我确定了自己要做的是油焖大虾,于是我按顺序准备好了佐料,并把虾处理好了放在那里。
?
相应的,对于知识处理而言,「草稿」部分其实锻炼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你怎么能把自己整理的诸多同主题信息,按照一条线梳理出来。
?
大家想想啊,其实从「立项」到「草稿」的整个过程,就好像是一个倒金字塔。最后我们留下的、产出的,都是精华。
?
第四,「成稿」
?
这部分其实不用多说,对于干写作的我而言,就是把上面确定后的「草稿」拿下来,去做一些润色和修改。包括:看哪里的语言用的不太好,哪里可以更吸引人一点,哪里可以更精简一些。
?
而对于前面提到的案例“做菜”而言,「成稿」就可以指:你用自己准备好的虾和材料,把真正的油焖大虾做出来了。
?
第五,「已发布」
?
对于我的写作而言,「已发布」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仪式感,我会把自己发布文章之后的链接贴在这里。
?
但,如果你是做菜的话,那「已发布」的部分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的最后一步:以教为学。
?
你可以把自己菜的照片放在这里,并且根据自己上一步的做菜经验,输出一份“油焖大虾”指南。
?
这就相当于用这套信息管理系统,把自己从一个不会做虾的人,变成了一个可以教别人做虾的人。

好啦,重要的操作部分写完了!
?
然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用了这个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我的创作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第一,我真的一点都不会因为内容创作而焦虑了。
?
以前我的创作思路可能是:需要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去找一个选题。或者,每周提前把下周的选题做出来。
?
从事过内容创作的人应该都懂,这种每次写文章都要思考“能写点什么选题”的感觉,异常难受!
?
但,当开始我在自己的「立项」里,随手增加新项目之后,尽管有的项目只是一个“不到10个字的小想法”,可于我而言,我不仅把这个小想法及时抓住了,而且,当我看着「立项」阶段的内容越来越多,一周的时间就有了几十条的时候,我心里坦然了很多。
?
因为我知道在自己的库里(也就是立项里面)有很多很多很多的东西可挑。
而这是感觉就好像是:以前家里穷,没几件衣服可以穿,后来有钱了,衣橱里各种类型的衣服都有。
?
穷的时候,我烦恼:唉,今天又没衣服穿了。
富的时候,我烦恼:嗯?穿哪件更撑今天的场合呢?
?
后者的这种烦恼,是底气更足的一种烦恼。
?
对了,也正是因为我的「立项」“有的可挑”,所以每次写文,我都会挑最好的那个项目进行输出,争取给粉丝带来更好的文章体验。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很正向的循环啊。
?
第二,可能看完上面的第一点之后,有些胖友会觉得:
我平常也会把信息或者自己的想法都收集起来啊,这不是很正常吗?
?
不。
?
在这篇文章里,随时把信息收集起来、把想法记录下来不是重点。
?
重点是:把这些东西融入到了一套生产流程中。
?
它就像是,我给自己设置了一条标准的生产线。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项目”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目前进行到了哪个阶段,还有几个阶段就可以顺利产出成品了。(就像给自己开了一个知识加工厂一样)
?
看着每个项目顺利走进了下一阶段,看着接近完工的项目变得越来越多,那种安心感真的超级超级棒!
?
对了,可能有胖友会有疑虑:
那我可不可以每个项目都建立一个文档,然后我在这个文档中给它规定,要经历12345道工序。这不也是“有立项,有流程”的处理方式吗?
?
千万千万不要这么做,这种方式只会让自己觉得,每个项目都是个大工程,打开每一个项目我都不想动。(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
——
?
最后,虽然这篇文章我是拿写作来举例子的,但你可以把这套流程迁移到任何地方,比如,我文章中提到的“做菜”!你真的也可以生成自己的做菜信息管理系统!要学会举一反三哦!么么哒!

声明:本公众号仅仅是在分享个人成长经验哈,不是权威机构,也没有强制要求谁去做什么,如果对大家有启发,那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是错的,那我就是错的,笔芯。

「21天写作私教课+10天精读训练」新的一期要隆重开始啦,开营时间为8月3日,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2日,目前剩余2个名额!想欢迎来抢位置哦!依旧是我写作近4年的超级干货,依旧是我手把手带你改出3篇合格的文章!报名咨询微信号:lsjnpyq

舍不得作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