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独乐寺(【徐行】蓟县独乐寺考察记)

天津蓟县独乐寺

2017年8月17日          独乐寺位于现在的蓟县城区北部,坐北朝南。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寺内建筑大多明清重建,其中观音阁及山门为辽统和二年重建,距今已1033年。

          独乐寺为建筑学界所认识源于一个叫关野贞的日本学者。此人自1910年开始就屡次到中国和朝鲜半岛进行古建筑考察,并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1931年5月29日,关野贞驱车前往清东陵,途径蓟县,从车窗遥望独乐寺静立在一片低矮的民居间。关野贞凭借经验认定此物年代久远,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对独乐寺进行考察,并作出“唐风辽建”的判断。
此后不久,关野贞到营造学社进行交流,汇报了独乐寺的情况。翌年春,梁思成随即到独乐寺进行考察。
 
关野贞

梁思成考察独乐寺
在当时,中国尚未有唐代建筑被学界发现,梁思成对唐代建筑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文献,尤其是法国学者伯希和发表的敦煌壁画的照片。因此,当梁思成首次见到独乐寺时想必十分兴奋,其建筑样式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极其相似,简直像是从画中浮现出来的。梁思成对独乐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并发表文章进行介绍。

之所以叫独乐寺,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认为是安禄山所命名:“思独乐而不与民乐”。实在是很狂傲啊!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庑殿顶。山门用庑殿顶很少见,应该是当时对于建筑顶等级规范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规范不同的缘故。四角的柱子可以看到上部有明显向内收,房檐的线条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弧线,中间向上弧起,两边略略降低,到飞檐再向上挑起,檐出如翼,十分挺拔。

鸱吻的背面也有兽面

阑额上没有普拍枋,柱头和补间铺作两跳,粗壮结实。柱头上阑额交叉的地方有小朵莲花装饰。值得注意的是,山门和观音阁的转角铺作都使用了与建筑正方向呈45o角的斜栱。斜栱起源于唐末五代,流行于辽金时期,独乐寺的斜栱是现在发现的在木构中使用斜栱的最早案例,更早的实例只有墓室中的一些砖石仿木结构了。奇怪的是这一建筑构件并未记载于《营造法式》。

山门西南转角铺作

山门东南面

山门柱头铺作

山门南面正中悬挂 “独乐寺”匾,字体壮硕,据说为明朝著名的“奸臣”严嵩严阁老所书。

山门内前两梢间左右有哼哈二将,皆为辽代泥塑。高三米余,怒目圆睁。与西方雕塑中的肌肉男不同,这两尊泥塑的胳膊和腿并不粗壮,但气势雄强,代表了中国传统雕塑中对勇猛力士的想象。后两梢间是清代所绘四大天王壁画,以清代水平来说,画得已经算好了。

 
观音阁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面看似两层,但有趣的是其实为三层结构。阁内第二层空间是暗层,既无门,也无窗,不管从里还是外都看不到内部,只能从阁内西侧的楼梯进入。

观音阁屋脊

         现在看到的观音阁外部有八根支柱。第一层四根从地面起,顶在第一层四个转角铺作的第四跳上,第二层四根支柱起于第一层檐的角脊上,顶在第二层四个转角铺作的第四跳上。八根支柱是乾隆时期修缮观音阁所加,观音阁出檐深远,至乾隆时已有下坠之势,因此立八柱加固。柱头和转角铺作均出四跳,算上耍头共计五层,檐下有遮椽板。

观音阁西面

观音阁东面

观音阁二层西面的柱头和补间铺作

二层转角铺作依然使用斜栱

观音阁东南一层转角铺作

一层转角铺作上有葫芦状角神。二层斗栱使用了斜栱。角神比一层略有拉长,是宝瓶状的角神。

一层角神

二层角神

第一层檐下有匾“具足圆成”,为咸丰帝手书。第二层有勾阑一圈,檐下有匾“观音之阁”,“阁”字下有两个小字“太白”。据说此匾为李白所题,并留下一段传说佳话,容我讲一遍:
大唐天宝11年,大诗人李白北游之时,途径蓟州,恰逢观音阁落成。独乐寺主持知道李白是大名人,遂准备好酒好菜,热邀李白为观音阁题字,李白满口答应。酒肉过后,李白已是酩酊大醉,好在心里还明白,趁着高兴劲儿,大笔一挥,写下“观音之阁”四个大字。等到第二天大家把匾挂上去,现场一片哗然,原来“之”字上少些了一个点,这可怎么办?李白哈哈大笑,高声喝道:拿酒来!于是又喝了个大醉,好在心里还明白!李白抱着酒坛,拿着大笔,踉跄两步,一个举火烧天式,大笔脱手而出,正砸中“之”字头上!人群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传说只是传说,听个乐子就行了。朱桂辛先生认为题字者为李东阳,时间久了讹传为李白。匾上四个大字并未留下落款的空间,“太白”二字明显为后加上去的,实在牵强。

阁前有一古柏,似已枯死,其上藤蔓缠绕。此柏又称龙柏,树龄已逾千年,乾隆曾作《憩独乐寺》诗,“少年頻此宿,古柏镇前庭”说的就是此柏。

进入观音阁内,立刻就会明白为何将观音阁建成三层高阁了。阁内三层相通,中心是一高达16.27米的辽代泥塑菩萨,立于硕大的莲座之上,气势恢宏。

菩萨头顶宝冠上有10颗佛头,因此被称为11面观音。大观音太过高大,二、三层又被禁入,只能平视其裙摆,遥望其头,莲座上的花瓣儿如一面面盾牌般俨然。莲座的正前方做一缺口,观音的裙裾从这里流出一角,中间还有一的吊坠,十分精致。

菩萨长达数米的衣带线条流畅,双臂下的衣带如利剑般插在地上,能将此巨物做成如此这般,可谓举重若轻。

顺着大观音向上望,可以看到阁内复杂的木结构和上方的天花、藻井。仔细看就可分辨出二层暗层,二层上就是三层的平台,平台中间是六角形空井,观音的头就从这里伸上来。观音阁所用斗栱共计24种,152朵,让人眼花缭乱。

大观音身后是一倒座观音,为后世补塑。身前两侧还有两尊小胁侍菩萨,在大观音身旁显得精致小巧,但其实高度依然超过2米。相比大观音塑造手法轻松许多,双足下各踩一莲花。近看小观音的脚可谓硕大,但远看又觉得正合适,自有一种平稳之感。

观音面部造型与山西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胁侍菩萨十分相似,面颊方圆,双眼狭长而微微下视,嘴唇圆润,神情严肃。肤色为深褐色,原来大概是白色,白色颜料含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黑了。
阁内东西两侧和后墙都画有壁画,内容为十六罗汉,元代首绘,明代重绘,可以看出明显的明代风格,与北京法海寺壁画风格相似。

山门和阁的梁上均画有彩画。梁思成对此彩画颇为不满,认为简直丑劣不堪。也难怪梁先生这样说,正面的彩画直接把直枓盖住了,不仔细看还以为补间铺作是悬空的呢。而且其中竟有几幅焦点透视画成的风景,可谓土洋结合。

据说独乐寺原来的瓦异常宽大,宽一尺余,长四尺,不知真假。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太壮观了!
殿内不让拍照,只能手机偷拍几张。激动之余,随手画了几笔,留作纪念吧。

长按二维码

关注“佛教建筑”

天津蓟县独乐寺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