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写好一篇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写的都是记叙文,一到高中就丢弃了,许多高中老师也认为,记叙文不易写好还易离题,禁止学生高考写记叙文。即使有考生写了记叙文也多存在这几个毛病:写人特征不突出,形象不丰满,个性不深刻;叙事选材无新意,事件无中心,情节无波澜。结果就是平淡、雷同、跑题。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耕”是“获”的前提,“学”是“文”的基础。这里的“学”,可理解为“阅读”,即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认为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阅读把记叙文写作巩固加深,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所选的课文可谓文质兼美,是我们记叙文教学最好的蓝本,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六种方法:反复描摹法、立体成像法、精雕细刻法、去芜存菁法、彩线串珠法、穿插回放法。这些方法可以对学生记叙文中存在的有关写人叙事的几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一、反复描摹法——针对特征不突出

学生写人时常用一段话详细描摹人物形象,之后就不再提及,人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相脱节,人物形象模糊。

而反复描摹则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中与众不同的一点反复描写,以期放大这一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

1.课文范例:《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对刘和珍君外貌的描写很少,只有“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反复描摹她温和的微笑,这样的人怎是暴徒,怎就被杀了呢?反差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又如《祝福》中祥林嫂眼睛的三次描摹,写出了她的每况愈下的精神状态。

相比较自己的作文,学生不难发现,课文中的反复描摹放大凸显了人物特征,给人强烈的印象。有了课文的范例,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反复描摹,放大特征。

2.学生习作选段:他长相平常,一双小眼睛,但眯起来的时候特别有神采,上课的时候,他总是眯着眼看黑板,好像近视的样子,其实已经像聚光灯一样把黑板上的知识照进脑里……我们在兴高采烈地谈着娱乐明星什么的,他就静静地看着我们,眼睛眯着,我们一下就觉得意兴阑珊了,好像显得特幼稚,这人真没劲……他一向平和,但有一次,同学借了他的笔记本,还恶作剧地在他工整的笔记上画了漫画,他也不说话,只是眯着眼睛看着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吓得道歉都结结巴巴的……

专心、一丝不苟、少年老成的形象在反复描摹的“眯着”的眼睛中凸显出来,没有其他多余的描写,凝练,让人印象深刻。

二、立体成像法——针对形象不丰满

学生描写人物常犯的一个毛病是手法过于单一,如只描写人物外貌或语言,通篇都没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态描写,更乏论侧面烘托了,人物平板、静止。

而立体成像指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侧面烘托等多角度多手法展开人物的塑造,使形象立体丰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凤姐的刻画,有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写出了她华贵贪婪,年轻美貌;对比描写“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其张扬的性格;语言动作描写,见黛玉哭黛玉命苦,用帕拭泪,询问黛玉几岁了,读过书没有,想要吃什么,不等别人回答,一连串的发问。回王夫人“月钱已收过了”,到王夫人说给黛玉缎子做衣服,说“先料着了,已预备下了”刻画机变逢迎、刁钻狡黠的性格。

采用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写,人物就不会像剪贴画一样平板静止,而是像三维动画一样立体生动了。

三、精雕细刻法——针对个性不细腻

学生写人还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描写粗糙,如写外貌,从头发眉毛眼睛直写到全身,面面俱到,没有扣住重点,与塑造人物性格也无关。

精雕细刻则扣住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某一特征,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细腻地铺陈描摹。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为了表现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作者写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通过不厌其烦、精雕细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四、去芜存菁法——针对选材无新意

学生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有:材料老套,千人一面,堆砌材料,东拼西凑,无法吸引读者。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进入作文,我们要练就火眼金睛,从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新意的来写。

1.课文范例:《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事是:鲤鱼世界的幻想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引导加来道雄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童年趣事一定不只两件,但这两件分别是在想象和理论上的影响,而且有趣味。

又如《故都的秋》,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避而不写,却写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槐树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等家常而独特的景色,别有韵味。

2.有个学生写老师,写老师通过念滑稽可笑的口号标语时不时地提醒“我”、鞭策“我”的事,刻画了一位很有教育策略的老师形象,完全打破了一写老师就写“昏黄灯光辛劳影,诲人不倦蜡烛心”的旧窠,非常有新意。

五、彩线串珠法——针对事件无中心

高中记叙文写人记事较复杂,不是单纯的一人或一两件事,怎样把多人多事有机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统一完整,这是难点。针对这一点我用“彩线串珠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或文眼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彩线串珠法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防止杂乱散漫无中心。

1.不单记叙文,散文也一样,如《荷塘月色》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线索,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出宁静。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又如《故都的秋》中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提纲挈领,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串起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从课文中,我们发现用一二句话贯穿或概括全文,文章凝练而聚拢。

2.后来有学生写了篇作文《我的高三》,写了高三课程难,作业多,睡觉迟,很辛苦,又写了打篮球,玩游戏。内容杂多,缺少关联点,没有统一的中心,我就建议他找一句话串联这些材料,他想出了以“高三苦,但是我能苦中作乐;高三忙,但是我会忙里偷闲”串联。修改后,全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表现出青少年昂扬健康,又有担当的精神状态。

六、穿插回放法——针对情节无波澜

“文如看山不喜平”,但学生写记叙文容易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时间平铺直叙,怎样才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呢?我要求学生叙事时要充分利用思维的跳跃性,学习电影剪辑中的穿插回放来调整叙事时间的先后,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

如戏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穿插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紧张震撼、扣人心弦。

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的写作训练价值,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资源,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能及时巩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