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详案(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本文作者叶圣陶。

本文结构是按“总分总式”的结构特点来写的,先总概括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

再分开(2~4自然段)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它是如何爬上墙的。

最后再总概括爬山虎的脚。

小编评析:我们平时写作文也可以用“总分总式”来写作文,先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分开陈述,最后再总概括中心思想。

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你发现了吗?

我会读:均 匀 茎 柄 蛟

我会写:虎 占 铺 均 匀 叠 茎 柄 触 痕 逐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一、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的结构特点:

《爬山虎的脚》一文共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墙。学校和“我”家的墙上都有爬山虎的足迹。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写叶子的颜色由嫩红变成嫩绿,再写叶子的形态,最后,从对叶子的静态美的描写,直接过渡到叶子的动态美的的描写。

第三部分(3~5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先写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再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态,以及颜色等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接着用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手法,仔细的描写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最后写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密切关系。

小编整理题外知识:

文章的结构一般具有规范性、流变性(流变: 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产生变化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常以流变来指文学思潮、风格、体裁等的发展和变化。)、综合性的特点。使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大体分为6种,分别为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列述式、对照式、递进式、总分总式。

二、如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读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小组读,和同桌交流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细心、耐心,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爬山虎坚强的精神,努力向上爬,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三、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学写连续性观察日记。

教学活动方案:

主题:种一株小植物,学会观察它的成长,写成长小日记。

活动方式:讲授式,小组合作,师生问答。

活动过程:

导入:学生齐读课文“爬山虎的脚”,回顾旧知识,作者观察、描写爬山虎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总结:

1.观察:作者的观察习惯,(细心,耐心)

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向上爬的方式,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2.描写课文的顺序: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手法是:动态美静态美结合。

师:叶圣陶爷爷观察起爬山虎来,真是既细心又耐心,所以他才能将爬山虎长在哪,长什么样,形象生动的写出来,我们也可以学叶圣陶老爷爷试着观察我们身边的小植物,或者是我们喜欢的小植物,在观察它们之前呢,我们需要思考、讨论、如何观察小植物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结合各自想要观察的小植物思考以下问题:

一、观察时,我们应该保持何种态度、精神?

二、我们需要观察小植物哪些方面的特点(生长习性、根、枝条、叶子、花、果)我们需要重点观察小植物的哪些特点,根据小植物的主要特征来确定。

三、我们可以按照哪些顺序来观察小植物?

现在我们开始来观察一下小植物吧!

教师出示自带的小植物。

生:很认真的观察教师带来的小植物。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分别回答根、枝条,茎,叶的样子。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学生回答的观察结果,

师:你们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植物的?

生:从下到上,先整体后局部,从左到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已经学了观察植物的知识,你们回家以后种一株你们喜欢的小植物,你们经常观察它,写连续性观察日记。

生:好。

师:连续性的观察日记是按哪种顺序来写作的呢?

生:时间顺序。

师:教师补充连续性观察日记既要按时间顺序描写小植物在某一时间内的生长变化,也要按要按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写植物的生长特点,我们观察小植物应注意的内容:

应该要有耐心,要细心。

全面的观察它的生长环境,土壤,水分,根,茎,叶,花,果等。

重点是根据植物的特点来观察重点部位,例如观察含羞草可以重点观察含羞草的叶。

你们的观察顺序就是描写顺序,但是观察顺序不完全等于描写顺序,观察到的内容不一定要全部都描写出来,应该选择重点的介绍小植物的某一个特点,这一个特点就是你整篇课文的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1.要求学生选择小植物的重点特点来描写。

2.体现出一定的描写顺序。

3.运用一定的描写手法。

小编总结: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动态和静态结合、远近结合、联想想象、突出重点、对照比较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