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禁是什么意思啊:古代为什么要实行宵禁?

网友提问:

古代为什么要实行宵禁?

优质回答:

“宵”是夜晚,“禁”是禁止的意思,古代统治者颁布宵禁令,禁止民众夜间活动,目的是为了防盗,维持治安,以维护其统治,正所谓:“夜禁之设,所以弥盗也!”而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

宵禁令古已有之,在汉代,就有“御晨行者,禁宵、夜游者”的规定,甚至大将军李广“从人田间饮”,回来也不能夜行。

到了唐代,也有“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的规定,当时的商业活动都在白天进行,到了夜间,居民只得闭门不出。

唐朝的《宫卫令》中有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犯夜”罪名,要笞打二十下。如果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可以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行走,但不得出城。

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宵禁制逐渐被打破,夜市开始出现,尽管朝廷曾下令禁止,夜市仍在不断发展,这一情况从中晚唐诗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是笙歌彻晓闻。”张祜的《纵游淮南》中也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可以看出此时夜市的繁华,宵禁令在商业繁盛的地区已逐渐松弛。

到了宋代,由于人口的增加,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就曾诏令开封府:“今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可见宋朝初年对于夜市开放时间还是有所限制的,到了北宋中后期,随着人口的进步增加和商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市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夜市在时间上就没有限制了。

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写到:“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出,通晓不绝。”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汴京夜市的繁华。

明清时,也有宵禁的规定,但这时法律上称为“夜禁”。在规定更加明确,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开禁通行。在二、三、四更在街上行走的,笞打四十下(京城五十下);在已更夜禁后、五更开禁前不久犯夜的,笞打三十下(京城四十下)。疾病、生育、死丧可以通行。

夜禁规定的推出是为了维持治安,然而在实际效果上却往往大打折扣,适得其反。

利玛窦就曾写道:“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尽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常常发生。这或许因为更夫本人就是盗贼,或者是和盗贼合伙。经常失盗的结果是再要用人来监视更夫。

听说在欧洲人口稠密的城市里,警卫倒不是用来防止国内的盗窃,而是用来保卫公民以免侵略者的袭击,中国人确实感到很惊异。”本来是为了防盗贼,最终却沦为“民之贼也”!

其他网友观点

宵禁,顾名思义,“宵”当然是晚上,“禁”当然是禁止,理解就是夜晚禁止外出活动。

它是基于对城中安全秩序的保证,由朝廷或当地官府决定的并且由官兵具体实施的一种夜间戒严手段的法律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在战时、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戒严时期使用。

以明清为例,当时称之为“夜禁”,规定一更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敲响晨钟,开始通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人在街上行走,便是违反法律,大板40伺候(刚敲完暮鼓或者敲响晨钟前一段时间为30下)但有疾病需就医、孕妇生育、亡人丧事除外,可以正常通行,但不得出城。

一旦实施宵禁,城门即刻便被锁住,禁止出入,街上重要交叉口拦上栅栏,设关卡卫兵等,路上有巡夜更夫和卫兵巡逻。城门钥匙交予地方官府或者地方驻军,即便有紧急公务出城也要向上申请领取钥匙。

其实宵禁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一些黑暗行业来说便是个大问题。比如赌博,赌徒大多时候是晚上聚赌,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输光的人便得回家。但是沿路都被封住,街上又有巡逻的人,他们只能绕道荒地等。即便如此不免会被守夜人发现。

毕竟古代夜间照明也不好,夜间正适合犯罪活动,正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夜晚为他们提供了天然保护。历朝的宵禁无非是为了维持地方治安,抓捕逃犯,防止偷盗杀人犯罪等行为的一种手段,效果也比较明显。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其他网友观点

在宋代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城市里几乎都是宵禁的!

在当时的城市之中,用道路将城市区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大体上说每一个方块就是一个里坊。每个里坊都会建有高墙。每个里坊都会有两个或者四个门,每天早晚定时开门、关门。还有专门的看门人来负责里坊大门的开关。所有的百姓都不允许家里冲着大街开门,都是只能在里坊之内开门。文献记载提到东汉外戚梁冀的飞扬跋扈,其中一个罪行就是他家占据了好几个里坊,而且他家的大门是冲着大街开门的。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曹操画像

因为所有的人家都住在里坊之中,而里坊的大门又是按时落锁的。因而,中国古代事实上常年宵禁。夜间违反宵禁令在大街出没是重罪!东汉后期曹操曾经担任洛阳的北部尉,也就是洛阳城北部地区公安分局局长。夜晚曹操带领手下人巡察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违反了宵禁令,一看原来是大宦官头子蹇硕的叔叔。曹操一看大怒,就下令直接用五色棒将这个人乱棍打死!即便是权贵,遇到了认真的执法者,违反宵禁,也是死路一条!

唐朝长安城里坊图

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于维护其专制统治的需要。在中国古代,当专制的皇权建立之后,目的就是实现对全社会的完全控制。在夜晚,往往是各种犯罪活动高发的时期。同时也是统治者最为担心的时期。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历史就会知道,有很的政变和起义都在夜间发动的。因而,夜间也就成了统治者重点提防的时间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百姓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的家里面。就这样,常年累月的宵禁令就应运而生了。而且,一旦遇到一些非常时期,宵禁令更是要被严格执行。

其次,这也是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农耕的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在农耕的时代里,农民们也没有什么夜生活的需求。

唐代洛阳城里坊图

再次,从管理法角度来说,早期的城市人口并不大。类似西汉的长安城、东汉的洛阳城,其人口也不过二十多万人。整个城市的商业功能并不显著。往往是先建设城市,然后再填充居民。比如西汉的长安城,就是在西汉初年由萧何组织建造的。在建造之初就按照里坊的模式来构建的。推行宵禁令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隋唐及其以前的几千年,几乎都每天宵禁的。只有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皇帝才会下令解除宵禁。比如在唐朝元宵节这天,是不禁夜的。比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上元夜,官府取消了通常的夜禁,洛河上的天津桥也将铁索打开听任游人往来。月光下游人熙熙攘攘,女伎则边走边唱。

但是在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渐彰显。在过去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在“市”中举行,比如洛阳城就有三个市。每个市,也都是一个独立的里坊。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市和坊的界限也被打破,整个城市到处都也以贸易。于是,为了生意的方便,人们就把大门开到了大街上。宵禁令在执行上就不那么方便了。根据文献记载,扬州城被认为第一个废止了宵禁令的城市。

《清明上河图》局部

到了宋代的开封城,已经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现了宋代开封城商业的繁盛。宋都开封城就是一座不夜城,比如著名的酒楼樊楼,几乎是彻夜营业的。到了宋代以后,城市的商业职能进一步彰显。虽然夜里在街上随便走还是要被盘查和限制的,但毕竟持续了一两千年的宵禁制度,在宋代以后事实上是被废止了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想执行宵禁令,从技术上也不太好实现,要知道人们的家门都是开在大街上的,假如他愿意,违反宵禁令是可以很容易做到的。

但从法律上来说,后代的法律依然有“犯夜”的罪名,夜间也依然会有巡查,被抓住了虽不是重罪,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且,为了维持宵禁令,后世的城市,一到了晚上城门就会关闭!整个城市就和外界隔绝开来。

其他网友观点

一、无电灯,恐怖分子可横行。

二、无摄像头,犯罪记录不可控。

三、房屋为木制结构且连片,起火不可扑。

四、城市小且四周城墙,混乱不好疏散,反而利于犯罪分子混乱隐藏。

其他网友观点

有宵禁.从夏朝开始就有.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禁宵制度”历史悠久,据《周礼·秋官司寇》列出的“司寤氏”一位职,并明确注出其职能:“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司寤氏”便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宵禁的记录。

汉朝以前,“禁宵制度”只针对百姓及奴隶,汉后,高官王侯也要遵守此法。那么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宵禁”呢?答案很简单,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是对全社会的完全控制,“宵禁”肯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稳定所建立的,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禁宵制度”适应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2、其次,为了“防火防盗”,维护社会安定,古代社会是没有电的,夜间照明的唯一光源就是“火”,而中国的建筑多以“木”为材料,这这些条件,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极易引起火灾。同时,土匪强盗一般都会选择在夜间出来作案,所以有了“宵禁”也是为了控制土匪强盗们出来为非作歹。

3、若处于战争时期,敌军奸细或者奇袭部队也会选择在晚上潜入,“宵禁”也是为了更容易区分哪些是敌人。

4、当灾荒和战乱发生时,会导致大量流民出现,夜间若没有“宵禁”管理,流民会因无人约束,趁着夜黑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也会对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古代为什么要实行宵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宵禁是什么意思啊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