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应当如何学?

网友提问: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应当如何学?

优质回答:

一年级下册内容,主要是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图形的拼组,认识人民币,位置,找规律,简单统计图表认知。总体讲,比上册内容增多了不少。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首先数域扩展到100,其实人民币认知是结合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让孩子真正体会生活和数学的密不可分。如题主所问,具体一年级下学期数学该怎么学?以下分知识点给出详细建议,供您参考!

首先一年级非常关键,一年级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孩子对于数学的态度,大体上决定了高年级是否还会喜欢数学这一学科,个人认为这是“如何学”的前提。王老师致力于推广趣味数学,已经撰写了一年级趣味数学,二年级趣味数学两个专栏,其实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最有效的就是趣味益智游戏。只要结合概念,知识点科学设置,以玩为出发点指导孩子学数学,往往孩子会非常乐于去学。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

① 下册数学知识树

各版本设置差不多,拿人教版为例,一年级下册知识树如下。具体知识点总结,大家可以关注王老师,私信:201901,获取。

② 数与代数

计算的对象是数,数的表示,计数,数的大小,数的顺序都是基础的数概念。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言,很多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旧知识”,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日常数学经验,这些和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最终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很关键,孩子数学好,是自己理解内化的,老师和家长只是起到教的作用,更应该注重还吸收消化。多结合生活,结合实物,以情景+问题串形式引导。比如100以内数的认知,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百数表,可以做正着填,倒着填,竖着填,跳着填等等练习。

拿竖式学习来讲,数位是基础,进位制是算理。数学概念包括数学的法则和原理,加法的原则是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和十位数相加,方法也是需要理解的过程。

③ 图形内容

除了数,还有形,图形特点的总结,尽量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当然前提是,你得让他先去观察,接触这些基本图形。建议通过七巧板,让孩子创造更多的组合图案出来,建议家长用点子图,格子画等让孩子自己用学过的图形涂涂画画。如下图是我专栏给孩子做图形设计的模板表。

以上!欢迎关注王老师,加入到趣味数学学习阵营,让孩子体会到思考的快乐。

其他网友观点

孩子进入了小学,跟幼儿园比起来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家长就会开始担心孩子的学习了。

很多学生到了初中,数学会跟不上,所以,数学这样理科就要从小开始培养。提问的家长对此应该是有些疑虑的。

不过,我想对很多一年级的家长说,孩子才一年级,数学难度真的不大,本人所在地区小学课本是人教新版,一年级下册无非就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找规律这种类型的题目,想要学不好还真不容易,过多的给孩子施加压力是不好的。

但是计算是数学的基础,计算不好会对以后数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计算,我建议给孩子可以进行口算练习,可以买一些口算题卡给孩子写,每天一面就可以了,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算数应该是不会差的了。

不过最后我还是想跟一年级的家长们提个醒,无论孩子多小,都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 孩子如果出现了短板,要及时的查缺补漏,不能拖沓,否则像我见过的一些学生就因为没有打好基础导致后来跟不上,这些学生老师也是没有办法的。

手机打的字,如果有错别字,请各位见谅,谢谢。如果有这方面疑问的,还可以单独问我。

其他网友观点

一年级下半年的数学的知识主要是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认识数字和加减法口算。

至于怎么教孩子学习,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兴趣入手。学习数学,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不能生搬硬套,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范围。

2:从简到难。很多家长都是急于求成,总是希望孩子多掌握一些知识,不要着急刚开始学习数学,教孩子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慢慢地加深难度。

3:用形象的图片表示。孩子一般对图画是非常感兴趣的,用形象的图片,例如一些小兔子或者是苹果来形象地表示数字,通过这些来练习数学。

4:多让孩子动脑筋。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的习惯,不能总是等着家长进行提示。即使孩子出现错误,也不要埋怨。

5:通过游戏学习数学。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做游戏,能够使孩子更加热爱数学,加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6:和数学相关的家长都要进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能用到数学知识的,都可以让孩子动动脑筋帮助解决一下。

数学的学习中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比较差的话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思维课程培养,可以试试火花思维的课程,比较出色,能带动孩子兴趣,是比较全面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课程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应当如何学?】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