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赏析(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网友提问: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优质回答:

说到“亡国恨”,脑海中瞬间就出现了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以讽喻当时:即以愤慨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先说诗中的商女及《后庭花》的来历。

现今的江苏省南京市古代叫做金陵,是南朝的古都。南朝郡主多数荒淫。南朝的最后一个郡主陈后主,即陈叔宝,可算是南朝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他不管国家大事,不关心人民生活疾苦,整天和妃嫔及弄臣们饮酒赋诗、寻欢作乐。

当时出现了大量的色情文学《宫体诗》,还配上靡靡之音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树后庭花》。传说是由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

商女:就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的内容和曲子而由听者的趣味和喜好所定。换句话说,商女,就是依靠卖唱来维持生计的女性,社会地位卑微。

《泊秦淮》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兵南下,南朝最后灭亡,中国历史又出现又一次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唐朝距南朝的时代不远,历史教训记忆犹新。

杜牧所处的晚唐,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的割据,外部有敌人的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也出现了严重危机,但是统治集团却依旧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作者杜牧博学多才,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对国事深切关注。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色却一如既往。

偶然的一个晚上,诗人杜甫乘舟漫游,停泊在秦淮河上,听到酒楼上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引起的感触,他有过去的历史,想到了当前的现实,从而产生了这首作品。

此诗通过三层意思,表现诗人因景生情,忧国忧民的的哀愁心情。

①、通过凄迷的景色,表现诗人内心的哀愁。

金淮河在金陵河畔。这里当时是歌谢歌楼舞戏,灯红酒绿,异常热闹。但诗人没描述这种热闹的氛围,开篇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用两个“笼”字,表示夜色迷茫,淡月清烟,正笼罩着秦淮河两岸。这种凄迷景色,正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哀愁。“烟笼寒水月笼沙”,既写景更是写情。两个“笼”字,可谓写的不同凡响,引人注目。

②、诗人厌恶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只“近酒家”。

船舟停泊在秦淮这样繁华的地方,诗人没有去游赏都市风光,而是独卧船舱;这是因为诗人厌弃那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他只“近酒家”,而不去“上酒家”。

忽然风吹歌声,隔着秦淮河传来了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的曲调,于是诗人感慨横生。

③、由“近酒家”,引出了“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这些歌女啊,并不理解南朝王国的遗憾,还在唱着这样亡国的曲调。

诗人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①、“亡国恨”错不在商女,而是那些欣赏歌的座上人。

靠卖唱而伺候人的商女,她们所唱的是由听者的喜好所定的曲儿。诗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上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②、在《后庭花》靡靡之音中,诗人对历史又将重演的忧愁。

这支靡靡之音的《后庭花》,早已使陈朝终寿正寝了;可是又有人在这衰逝之年,不以国事危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乐,这怎能不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忧愁呢?足见士大夫们对这种亡国之音不是反感,而是欣赏,他们为什么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呢?因为他们也同样的腐化了。由此可以想见其结果是必然要重蹈南朝王国的覆辙。

③、“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诗人于婉曲清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沉痛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秦淮河畔,一边是酒绿灯红,士女们沉浸在《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中;一边是淡烟寒水,月色朦胧,诗人在孤舟之上感慨。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从一曲歌调到政治的败坏,这中间的微妙联系,被这敏感的诗人杜牧很委婉地揭示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晚唐时期,边患频繁,社会危机重重,风雨欲来,大厦将倾,而统治集团腐朽昏庸,不思进取,继续沉迷灯红酒绿。作者杜牧忧国忧民,用歌女唱后庭花这个意境,抒发情怀。借陈后主一味追求荒淫奢靡,不理朝政,醉死梦生而导致亡国的史实,来讽刺那些不知“亡国”之恨的晚唐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的忧虑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杜牧这首诗,含蓄隽永、深刻沉郁。在这首诗里他即景感怀,抒发出对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的无限仇恨和激愤。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金陵城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无数的帝王将相在此城头变幻大王旗,歌舞升平日子俱往矣。杜牧目睹如今的大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全然不顾大厦将倾,依然享受歌舞升平的虚假繁华,而眼看着要重蹈六朝覆辙,诗人心里无限感伤。

在诗里,他通过写景而竭力渲染秦淮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叙事时点明夜泊地点;感怀时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上看,是在说歌舞商女全无爱国心肝,但是实际上却是在抨击那些观看商女歌舞的豪绅权贵,他们沉溺于声色,纸醉金迷,他们终日里凌驾于人民之上,却从来不会为国家付出,他们才是亡国的罪人。国家有难之时,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权贵的荒淫也最终自己送上历史深渊。

其他网友回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是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其实歌女处在社会的底层,她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和行为,她们的技艺是专供哪些达官贵人享乐的。所以,诗中深刻揭批的是哪些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所问之题,亊涉晚唐杜牧的名诗《泊秦淮》,全诗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商女”,指的是卖唱的歌女,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女歌星、或晿歌的女明星。而”后庭花”则是指南陈后主陈叔宝的词曲《玉树后庭花》。因为陈后主正是因为溺于声色、沉迷于《后庭花》为代表的淫词艳曲,与后宫美女张丽华等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国事,很快导致了南陈亡国。后世将此词视作亡国之音的代表。

杜牧写《泊秦淮》时,尚值晚唐时期,是时唐政虽然已现衰微之像,但离唐亡尚有将近百年。故愚见以为,”商女不知亡国恨”,不是杜牧吁发亡国之感,也非指责商女没有家国情怀。而是说唱《后庭花》的歌女,不知道这首词是亡国之音,仍然把它当作娛客之曲在唱。指责的是那些听歌的人,他们是知道《后庭花》乃亡国之音的,是知道秦淮河边的金陵是南陈故都的。而他们却只知酒宴歌席,纸醉金迷,不思国家正走向衰微。

至于诗人写该诗的感情,我猜到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烟笼寒水月笼沙之夜,泊舟秦淮且近酒家、闻笙歌,反差巨大,可能导致孤舟客旅淒寒感慨;二是舟靠曾经的亡国之都、耳闻亡国之君所作的亡国之音,可能引发历史兴亡感慨;三是在曾经的亡国之地再闻斯时的亡国之音,必然产生对国势衰微的忧虑感慨。各种感慨,二十八字表述,纷杂缠绵,很难截然分解。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