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全诗(西湖歌舞几时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网友提问:

西湖歌舞几时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优质回答: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两句诗是宋代诗人林升写的,非常出名。全诗是这样的: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意思是:临安城(宋代杭州)边上的青山连绵不断,城内的楼房也是鳞次栉比,不知道西子湖畔那唱歌跳舞的喧闹声,何时才能停止?暖风把游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简直就把杭州城当做了当年的都城汴州。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因为公元1126年,北宋被金人灭亡以后,皇室宗亲赵构逃到杭州城,被拥立为皇帝,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可是,南宋的皇帝和朝廷官员并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而是在南方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也没有想着去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土地。还整天游山玩水,饮酒唱歌,沉浸在虚假的繁华之中,享受短暂的快乐。作者林升看到了这一点,感到忧虑,感到痛心,担心国家的安全。所以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运用了迭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迭映就是在句子的前后相应位置上,来迭用同一词语,来表示相似或相反的涵义。反问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更有感染力。

作者反问:“西子湖畔的歌舞升平之喧闹声何时可以停止呢?”其实就是希望快点停止。这样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更能体现作者对统治者沉浸于享乐的愤慨和忧虑。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古典诗词”这个话题。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谢谢你阅读完毕以后,再关注“喔爱小咪”。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西湖歌舞几时休”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西湖歌舞几时休”出自哪里?以及创作背景。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诗,据历史资料记载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而作诗之人“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是一位南宋诗人。《说到南宋,想必我们会想到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抗金名将“岳飞”,那时金人已经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而赵构逃到了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赵构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朝廷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环境下而作的,通过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了解了此诗的产生背景,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看整首诗词的内容:

然后我们就从整首诗看看来理解“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要表达的含义。

整首诗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山外的青山绵延不断,楼外还是楼阁望不到头,而西湖上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暖风把人们吹得如痴如醉,像喝醉了酒似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时的故都汴州。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就是:西湖上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联系前后文,我们可以得知,如今家仇国恨当前,还在苟且偷生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诗人面对国家当前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在这里以此句诗反问这种沉沦不思进取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最后,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得知,“西湖歌舞几时休”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历史丑态,也可以以此为戒,居安思危,反省自身。

我们可以得出:看着那些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陶醉在歌舞之中,诗人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南宋统治阶级”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揭露那些“南宋统治阶级”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作为当下的我们来说,经历了疫情,这次疫情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场面对危机的战役,只有我们自己与国家齐心协力,高度配合并不打折扣执行国家各项指令,这场疫情才能得到最快的控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相信只要凝聚14亿人的力量,砥砺前行,我们定能成功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注:本篇纯属个人的见解,若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一起讨论学习,谢谢!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