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看吗?

网友提问: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看吗?

优质回答:

不说废话,我去过苏州博物馆,超爱贝聿铭先生将现代抽象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贝聿铭先生创造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理念,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下面两位艺术大师的影响。

蒙德里安和吴冠中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英文: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世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

蒙德里安《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Two Lines》,1931年

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与德士堡等创立了“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他还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吴冠中《大宅》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韵”新体系。其油画和水墨风景大多取材于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其风格越成熟,抽象化倾向越突出,有的作品甚至成为一堆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

如果把东方艺术和西方用“线”的符号来表示的话,我们可以把西方的“线”直观地理解为“金字塔”形,把东方的“线”看成“太极图”形,这一曲一直的线形,代表着人类不同的艺术理想、情感与观念。

蒙德里安则是以纯粹的结构和完全的直线,有序的组织与分配来实现整体画面的平衡。他说:“真正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新的造型艺术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从蒙德里安对一颗树的变形、几何、直线和色块,折射出了欧洲工业化对他的潜在影响,它与东方起伏跌宕的山水韵味形成对比。

而在吴冠中的作品中,也不乏极度的抽象,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宅院,在他的笔下化作一撇撇或灵动或厚重的曲线墨块,所有的建筑物、河流、树木都成为了符号化的表达,但是这些表达仍然各自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在吴冠中的画里,哪怕是同一撇、同一捺,都拥有各自的特色,或粗重或轻盈,或潇洒或直接,东方文化中大写意和西方文化中抽象的特点交融在一起,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观感。

苏州博物馆的抽象之美

这是苏州博物馆的人工瀑布。其凌厉的几何构图,黑白灰三色的运用风格,是不是标准的蒙德里安风格?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瀑布可以被抽象化,直到见到了苏博里面这片瀑布墙,原本在中国人印象中“圆润”的水,居然可以通过斜线、直角的形式,将整片空间分隔切割成多个几何图案,而不再是俗气的三段阶梯式的室内瀑布设计,其“软”与“硬”的结合,其突破常理的构思,真使人过目难忘!

这里则是休息场所,中国园林设计文化中以窗借景的手法被运用到这里,不规则的绿竹,四方的玻璃落地窗,以及长方形的凳子和坐在凳子上休息的游客,在这个画面中,所有矩形的直、方,与绿竹、人物所代表的曲线形成了动对静、直对曲、光对暗的三组强烈对比。

吴冠中的画,贝聿铭的墙

如果参照上面的《大宅》,苏博这片著名的假山就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吴氏山水画,

贝聿铭先生没有追求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所爱用的太湖石等造型繁复,镂空堆砌的实物假山,而是将假山抽象化,成为一片片具备山形的假山石,与背后的白墙黛瓦组合在一起,墙就成为了画布,山石就成为了画布上的假山,而前面的一池水则又将美景再度收入其中,将整体的空间再度延伸扩大。

苏博的美景,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贝聿铭先生自己说过,苏州博物馆是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大师的设计,永远给予我们美的启迪和享受,向贝聿铭先生致敬!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看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设计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