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函授本科 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

函授本科 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

问题补充: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重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践检验也证明是正确的。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形象性的特点,使幼儿不可能主要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无意性的特点则使幼儿不可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于某一项单调的,缺乏趣味性、生动性、活动性和变化性的学习任务;因而,那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依靠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很不适应幼儿园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作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增进才能、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游戏的基本特征及作为幼儿教育基本活动的必然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形成这样的共识:游戏具有教育的价值。在幼儿园众多的活动中,很多游戏都贯穿于语言、音乐、计算、美术、体育和日常生活等之中。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这首先基于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游戏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 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分析,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如: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活动区域内,只要投放一定的材料和特定的环境下,幼儿就会模仿办家家,开商店等,自己充当各种角色,自己支配各种玩具。这被公认为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的体现,也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 2. 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本身,很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例如,在我现在所教的大班,每天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我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发现区的沉浮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固定在后阳台的发现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些物体沉在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物体沉浮与自身重量有关,还通过牙膏皮团起来一下就沉到底,展开折叠成小盒状就能浮在水面上的实验,发现物体沉浮与受力面有关。对于大班孩子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游戏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在游戏中体现出幼儿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3. 虚幻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儿童的游戏是虚构性的,是充满想象的。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以诗一般的逻辑构画自己的活动空间。 一个布娃娃,幼儿会给它赋予生命,当成真的,和它说话,给它喂东西等。把自己扮演成这个娃娃的父母。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许的,似乎没有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 我在组织幼儿玩音乐游戏“蓝精灵”时,幼儿会快乐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他们在”聪明的蓝精灵”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表演,把自己想象成森林里的蓝精灵……在绘画”小青蛙”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穿着绿衣裳爱捉害虫的青蛙…… 4. 体验性 从游戏的氛围分析,作为自发、自主的活动主体,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即游戏性体验。一个游戏玩下来,有的幼儿会玩的很开心,有的幼儿会觉得这个游戏不好玩。 大多数女孩子爱玩音乐区,在这个区域中会自我陶醉,能歌善舞,自我表现;而男孩子却很少进入该区,一般都玩结构区,百玩不厌。这种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要素,也是判定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重要标志之一。 5. 非功利性 从游戏的目的分析,幼儿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或目的。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在玩中幼儿扮演老狼的很开心,被老狼抓住的也开心,没有被抓的也开心,每个幼儿只在乎玩的过程。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存在于游戏中的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根据儿童游戏上述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游戏实质上是幼儿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进一步讲,游戏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征和规律看,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1)游戏是幼儿幼稚心理的表现。幼儿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他们难以适应的由成人规范组织起来的成人世界,其社会关系中充斥着他们不能理解的规则,其自然环境中又有许多他们渴望了解的问号。幼儿既不能像成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又做不了成人会做的事。因此,他们必须有一个能以自己的能力与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世界。 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幼稚心理。例如:《理发店》,在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洗发水空瓶、吹风机、梳子、剪子、推子等)幼儿就会模仿理发员的洗、剪、推、吹等基本动作,而顾客在享受到这种服务后,不但会说谢谢,还知道要付钱等。 幼儿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获得了各种生活体验。这类游戏就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的参与和大胆的尝试,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2)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如刚会爬楼梯的幼儿,一见楼梯便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刚会用积木垒高,便会不停地推倒重来。这种出自婴幼儿内部发展需要,使幼儿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 正是这种重复活动,使刚获得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当他们满足了某一发展需要,不再重复这种活动时,说明这一发展层次基本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产生的新的重复又将开始。这样,游戏体现了自发练习功能。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看、要摸、要问,幼儿这种自发探究倾向也是一种由内部发展需要而引起的活动。游戏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和满足。这样,游戏又体现了一种自发探索的功能,成为一种自发的学习。(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 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餐后各种区域的自由游戏;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2. 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的语言的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蔬菜》主题中,老师先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有的将这两种菜分开,有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菜。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来捡菜的幼儿多了,边捡边问,听说是帮厨房的忙,可来劲了。还问要不要洗一洗。在进餐中还问,这些菜是不是今天大家捡的,吃得可香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青菜和菠菜,知道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品尝了青菜和菠菜不同味道。 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 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的情景中,儿童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制订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地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 在音乐区中,幼儿无形中会自己分配角色。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这样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 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 由此观之,游戏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5. 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 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这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 逼真的电视机、电冰箱、娃娃床铺、桌椅,很自然地摆在一起,成了娃娃家。电视用来观看,冰箱在家用来放水果,床铺用来给娃娃睡觉,无形中老师的定势作用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只能玩出单一枯燥的游戏,更谈不上趣味了。 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车上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就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根基。(三)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幼儿游戏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儿童早期发展的途径是游戏,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游戏虽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儿童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努力使游戏与教育相结合。1. 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1)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2)就其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①从游戏与教育的目的来看,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儿童认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其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含有众多的内容,可以说囊括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有计划的影响过程,通过体、智、德、美教育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只不过游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过程,两者在终点上达到一致,即游戏和教育的结果都是儿童的发展。 ②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在游戏的自发探索过程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知识经验,创造表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想象、构思操作,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动作技能、大小肌肉的平衡协调力,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规则的理解、遵守和用规则进行的同伴协作交往等等,正是体、智、德、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对应于教育领域的游戏形式:从美育出发,更多体现造型想象的结构游戏;从体育出发,更多体现大肌肉动作技能的运动性游戏;从德育出发,更多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从智育出发,更多体现手脑并用和解题能力的智力游戏。 ③正是游戏内容与教育目的的这种一致性,才有游戏服务于教育的可能性,才有根据游戏的特点设计的教案。 2. 实现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虽然游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育与游戏这两种过程的心理氛围是不一样的。 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 (1)推进游戏的教育化,就是要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的放任状态,扭转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推进教育的游戏化,就是要改变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的现象,防止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因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必须指出的是,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要防止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真正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3. 让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这类游戏的机会。 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活动的组织结构应是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游戏的如下特征:目标对幼儿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教师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诱导幼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过程体验。 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活动,能让幼儿学到我们要求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压力给幼儿造成的心理损害,在幼儿园以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或者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游戏般的体验极其重要。 由于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同,以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被允许的自由程度和所获得的游戏体验的强弱不同,所以活动过程从开放到封闭、从低结构到高结构,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 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化为隐性状态,教师仅仅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活动的伙伴和环境的创设者,只是间接地调控活动过程,诱导着幼儿向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幼儿则有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这是一种偏向于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幼儿更多地是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游戏的这种关系,那就不能使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游戏本身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实践证明,越是偏向封闭、高结构的活动过程,教育目标越鲜明,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越直接;越是偏向开放、低结构的活动过程,教育目标越隐蔽,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越间接。根据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幼儿教育中的游戏应当更多地采取间接控制的方式,即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

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怎么样?

●我觉得浙师大的该专业还是比较强的,具体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因为我不是该校毕业的。浙师大在学前教育方面还是有历史积累和学科优势的。具体情况你可以查看一下他们近年来的考研录取分数和侧面了解下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考研应该准备什么,推荐书籍

●首先这个是属于教育学的,其次今年很多学校的教育学都自主命题了,首先你得知道你考的学校是不是自主命题,如果是,他学校的研究生网页上会说要求的教材,如果是统考的话就是这些书了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方法导论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去淘宝上买,比较便宜。
●有个考试大纲用书,祝你成功
●亲!相互收听!相互关注啦!

急求一篇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

问题补充:什么题目都可以 字数 5000
●同一专业的,可以看看看网站上的资料
●教育管理范文;
●切,动动脑子

学前教育专业写有关音乐领域的论文题目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我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仅西峡县内招教,需要做哪些准备?

●如果是开卷开始就不用担心,闭卷就把老师上课讲的重点记住就行了

版权声明